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生产企业出口货物税收政策与管理
生产企业出口货物税收政策与管理安徽省国税局进出口税收管理处:程卫国2009年6月一、生产企业出口货物退(免)税方法的演变二、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政策规定三、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管理四、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其他有关税收规定一、生产企业出口货物退(免)税方法的演变(一)生产企业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分期•1994年以前,“先征后退”•1994年-1996年,主要实行“先征后退”,部分开始实行“免、抵、退”税•1997年-2001年,主要实行“免、抵、退”税,仍有部分“先征后退”•2002年以后,全面实行“免、抵、退”税(二)“免、抵、退”税办法的起源与发展•国税发[1994]31号、国税发[1995]102号背景:税制改革初期,退税税率与征税税率一致具体方法:按月办理免、抵、退税计算公式:1、销项金额×税率≥未抵扣完的进项税额应退税额=未抵扣完的进项税额2、销项金额×税率<未抵扣完的进项税额应退税额=销项金额×税率结转下期抵扣进项税额=当期未抵扣完的进项税额-应退税额缺陷:免抵影响税收收入和地方利益问题、进料加工问题•财税字[1995]92号文件背景:退税税率调整,低于征税税率具体方法:按季计算、按出口比例确定退税、按征退税率差计算不予抵退进项剔除缺陷:免抵影响税收收入和地方利益;进料加工问题•国发[1997]8号、财税字[1997]50号、财地字[1998]1号、财预字[1998]242号背景:出口退税增长大、国家欠退税多、影响出口企业资金周转具体方法:按季计算、按出口比例确定退税;按征退税率差计算不予免抵退税额从进项中剔除;免抵影响税收收入和地方财政利益,调整和中央补偿(后改为免抵调库)缺陷:进料加工问题;免抵调库存在一定风险计算公式为: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当期出口货物不予免征、抵扣和退税的税额)当期不予免征、抵扣或退税的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征税税率-退税率)-当期海关核销免税进口料件组成计税价格×(征税税率-退税率)当生产企业本季度出口销售额占本企业同期全部货物销售额50%及以上,且季度末应纳税额出现负数时,按下列公式计算应退税额:(一)当应纳税额为负数且绝对值≥本季度出口货物的离岸价格×外汇人民币牌价×退税率时,应退税额=本季度出口货物的离岸价格×退税率(二)当应纳税额为负数且绝对值<本季度出口货物的离岸价格×外汇人民币牌价×退税率时,应退税额=应纳税额的绝对值(三)结转下期抵扣的进项税额=本期未抵扣完的进项税额-应退税额•财税[2002]7号、国税发[2002]11号、国税函[2003]15背景:出口退税持续增长;国家欠退税越来越多;政府信誉收到影响;退免税审核工作量大、信息技术发展具体方法:按月计算办理免、抵、退税;按征退税率差计算不予免抵退税额转出进项;免抵税额调库;进料加工进口料件计算抵减免抵退税额缺陷:操作复杂;免抵与退的比例企业可以调控;免抵调库存在一定风险;免抵税额成为“蓄水池”、免抵税额未调库部分游离“体外”计算公式:1、当期应纳税额的计算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2、免抵退税额的计算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额抵减额•免抵退税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退税率3、当期应退税额和免抵税额的计算(1)如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则当期应退税额=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应退税额(2)如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则当期应退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免抵税额=0•(3)如当期应纳税额>0时,则:•当期应退税额=0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二、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政策(一)“免、抵、退”税的概念概念表述:财税字[2002]7号实行免、抵、退办法的“免”税,是指对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免征本企业生产销售环节增值税;“抵”税,是指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所耗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动力等所含应予退还的进项税额,抵顶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退”税,是指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在当月内应抵顶的进项税额大于应纳税额时,对未抵顶完的部分予以退税。模拟计算:1、计算免税:免税额=出口货物销项税额-出口货物进项税额出口货物销项税额=出口货物销项税额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征税率2、计算抵退税:抵退税额=出口货物已税进项金额×退税率3、计算内销货物应纳税额:内销货物应纳税额=内销货物销项税额-内销货物进项税额4、计算抵税额和退税额当内销货物应纳税额≤抵退税额,则:抵税额=内销货物应纳税额,退税额=抵退税额-抵税额;当内销货物应纳税额>抵退税额,则:抵税额=抵退税额退税额=05、计算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应纳税额=内销货物应纳税额-抵税额(二)“免、抵、退”税的计算•计税依据:免抵退税按照出口货物离岸价格和相应出口退税率计算。出口货物离岸价格以出口发票上的离岸价格为准。•税率:法定退税率文库•计算公式(见前面)•实际计算:应纳税额计算以当期发生数据为依据,免抵退税额、免抵税额、应退税额的计算以当期单证收齐数据为依据三、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的管理(一)免抵退税需提供的凭证资料1、一般情况(国税发[2002]11号、其他)(1)免抵退税申报电子数据(包括明细申报数据和汇总申报数据)(2)《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申报明细表》(3)《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申报汇总表》(4)经征税部门签章的《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及其附表(5)加盖海关验讫章的出口货物报关单(附送。不报关视同出口不提供,如中标机电产品、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6)经外汇管理部门签章的出口收汇核销单(退税专用联)(自动核销除外)或有关部门出具的远期收汇证明。(不必附送,可延迟至报关出口后210天内提供给税务机关审核)下列出口货物可不提供:a、易货贸易、补偿贸易出口的货物b、对外承包工程出口的货物c、企业在国内采购并运往境外作为在国外投资的货物(7)、经税务机关签章的代理出口货物证明(代理出口货物提供)(8)、企业签章的出口发票(9)、税务机关要求的其他资料2、有进料加工业务的,还须报送以下资料(国税发[2002]11号、其他):(1)、《生产企业进料加工登记申报表》(2)、《生产企业进料加工进口料件申报明细表》(3)、《生产企业进料加工贸易免税申请表》(4)、《生产企业进料加工海关登记手册核销申请表》3、国内生产企业中标销售的机电产品不提供出口货物报关单但应提供下列凭证资料(国税发[2002]11号、其他):(1)招标单位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签发的《中标证明通知书》(2)由中国招标公司或其他国内招标组织签发的中标证明(3)中标人与中国招标公司或其他招标组织签订的供货合同(协议)(4))中标人按照标书规定及供货合同向用户发货的发货单(5)销售中标机电产品的普通发票或外销发票(6)中标机电产品用户收货清单以上资料须按照退税部门的规定要求装订成册。(二)“免、抵、退”税申报流程•原始资料的收集、整理、核实•申报资料的采集录入•申报数据的预审和疑点调整•增值税纳税申报•“免、抵、退”正式申报(三)“免、抵、退”税审核审批流程•税务部门人工审核•税务部门计算机审核•税务部门审批•办理退、调库四、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其他有关税收规定(一)生产企业出口货物退(免)税申报期限的规定国税发[2004]64、国税发[2004]113号(二)出口视同自产产品免、抵、退税的规定国税函[2002]1170号、国税发[2002]152号(三)新、小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的规定财税[2002]7号、国税发[2002]11号、国税发[2003]139号、国税发[2006]102号(四)列名企业外购产品出口免、抵、退税的规定•财税[2004]125号、国税函[2006]945号、国税函[2007]468号、国税函[2008]862号(五)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征税的有关规定•财税[2004]116号、国税发[2006]102号(六)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税的有关规定•生产企业出口国内实行免税的货物(国税发[1994]31号)•国家规定出口实行免税的货物(财税[2007]90号、国税函[2008]1040号、财税[2008]154号)•生产企业出口货物的消费税(国税发[1994]31号)•出口实行简易办法征税的货物(国税发[2003]139号)•来料加工复出口货物(国税发[1994]31号)•小规模纳税人出口货物(国税发[2007]123号、国税函[2009]108号)•出口外购旧设备(国税发[2008]16号)(七)生产企业出口货物退税的规定•列名企业出口外购货物退消费税(财税[2004]125号)•出口委托加工收回货物退消费税(国税函[2008]5号)•出口旧设备(国税发[2008]16号)(八)单证备案管理国税发[2005]199号、国税函[2009]104号
本文标题:生产企业出口货物税收政策与管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530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