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生产使用工艺-国家食品安全风险中心
1(二)通用名称、功能分类、用量和使用范围2通用名称、功能分类、用量和使用范围:小麦麸纤维素WheatBranCelluloseGB14880食品营养强化剂01乳及乳制品:01.01巴氏杀菌乳、灭菌乳和调制乳01.02发酵乳和风味发酵乳最大使用量50g/l(以纯品计)06粮食和粮食制品:06.02大米及制品06.03小麦粉及其制品06.04杂粮粉及其制品06.07方便米面制品06.08冷冻米面制品最大使用量100g/kg(以纯品计)07焙烤食品(除07.04焙烤食品馅料及表面挂浆外)最大使用量100g/kg(以纯品计)14饮料类(除14.01包装饮用水外)最大使用量50g/l(以纯品计)3(三)证明技术上确有必要和使用效果的资料或者文件4关于小麦麸纤维素的研究报告一、综述低聚糖又称寡糖,它是由2~20个糖单位(或称糖基)通过糖苷键连接的碳水化合物。有普通低聚糖和功能性低聚糖。普通低聚糖如蔗糖、麦芽糖、海藻糖、乳糖和麦芽三糖等可被人的肠道消化吸收,不是肠道内有益菌双歧杆菌的增殖因子。功能性低聚糖包括低聚异麦芽糖、低聚木糖、低聚果糖、棉籽糖、水苏糖、异麦芽酮糖(帕拉金糖)、低聚半乳糖、低聚乳果糖、低聚龙胆糖和甲壳低聚糖等,由于人体的肠道内没有水解这些低聚糖(帕拉金糖除外)的酶系统,因此他们不能被消化道消化吸收而直接进入结肠内为双歧杆菌所利用,是人体肠道内有益菌群的生长促进因子,具有多种生理功能,故称之低聚糖。低聚糖是依据化学结构命名的实名,实际上是一类功能性低聚糖的总称。过去,在营养不足的年代,营养学仅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无机盐、维生素类列为五大人体必需营养素。而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在营养充裕的情况下,经过营养学专家的长期研究,证明膳食纤维(即低聚糖类)具有与五大营养素有着完全不同的生理功能,因而将其列为第六大人体必需营养素。2000年中国营养学会在制定《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时,决定将膳食纤维加入进去。并建议我国中等能量摄入(2400kcal)的成年人膳食纤维的适宜摄入量为30.2g/d,这与美国和英国所提出的建议相似。52007年6月19日卫生部在第12号公告中首次公布低聚半乳糖、多聚果糖(含低聚果糖)为食品添加剂新品种。同时,根据中医学的理论将此低聚糖类物质命名为益生元类物质,改变了久以常用的粗纤维、膳食纤维的称法。也有别于能被肠道消化吸收的普通低聚糖。低聚糖的命名与过去粗纤维、膳食纤维的称法相比,含义更真实、确切,更能反映功能性低聚糖的生理功能特征。从中国营养学会决定将膳食纤维加入《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到低聚糖类物质列入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可以看出低聚糖类物质作为食品营养成分之一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糖,分为单糖、低聚糖和多聚糖。单糖为多羟基衍生物,易溶于水,难溶于低极性有机溶剂。低聚糖是由2~20个糖单位(或称糖基)通过糖苷键连接的碳水化合物,与单糖的物理性质类似。在低聚糖的结构中除了常见的单糖外,还常插入糖的衍生物如糖醇、氨基糖、糖醛酸等。“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所发现的许多低聚糖并非是生物体内的游离物质,而是通过各种酶或酸对多聚糖或苷的水解产物”。多糖随着聚合度的增加,性质与单糖相差越来越大。而纤维素类则在各种溶剂中均不溶解。半纤维素是一类低聚糖,与纤维素、木质素共同组成了细胞壁,是植物的支持组织。它是“不溶于水但能被稀碱(2%~20%NaOH)溶液溶出”的一类酸性多糖,“是膳食纤维的一个重要来源”。“半纤维素主要包括木聚糖、甘露聚糖、半乳聚糖以及由二种以上糖组成的杂多糖,如葡萄甘露聚糖、阿拉伯半乳聚糖等。在糖的支链上多连有糖醛酸,故为酸性多糖或称酸性低聚糖。在结构上“包括由木糖β(1→4)连成主链,C2位或C3位处6有L—阿拉伯糖和D—葡萄糖醛酸分支糖链构成的木聚糖,还有由D—甘露糖β(1→4)连成主链,C6位处有末端为D一半乳糖支链构成的甘露聚糖等”。营养学专家经过长时间研究,认为低聚糖具有多种生理功能:(1)不被人体消化道消化吸收,提供的能量较低,具有较低的甜度,不会使血糖升高,非常适合于糖尿病患者及肥胖者食用。(2)具有阳离子交换能力,由于低聚糖的结构中包含一些羟基和羧基侧链基团,呈现一个弱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的能力,可与阳离子,特别是有机阳离子进行可逆交换。在人体内,阳离子交换值较高的低聚糖能提高粪便胆汁酸的分泌能力,改善胆汁酸的代谢,延缓在小肠内对脂类的吸收,同时具有降低血液胆固醇的作用。(3)能促进肠道内双歧杆菌的增殖,抑制腐败菌的生长。具有双相调节微生态平衡的“整肠”生理功能。(4)能促进钙、铁等矿物质的吸收。但也能清除体内外源性有害物质如汞、砷、镉和高浓度的铜、锌等,使他们的浓度由中毒水平降低到安全水平。(5)具有较强的持水力。能改善便秘,有预防结肠癌疾病的发生。除此之外,低聚糖类物质易溶于水中,不增加产品的黏度,物理性质稳定,适宜添加于加工食品和饮料中。由于低聚糖不能被肠道内酶完全降解成单糖,进入结肠后但能被微生物代谢产生乳酸和气体,因此过量摄入会有腹胀、排气量增多、粪便变稀或腹泻现象发生,此时应适当减少其摄入量。对于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过多摄取低聚糖,易把人体所必须7的糖分、脂肪、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尤其是必须的各种微量元素带出体外而造成营养不良,在食用时应多加注意。二、小麦麸纤维素WHeatBranCellulose小麦属于禾本科小麦族小麦属,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植物。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栽培面积居粮食作物第一位,全世界有35%的人口以小麦为主要粮食。小麦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2008年全国小麦年产11334.8万吨,主要是制粉,其麸皮作为加工饲料的原料。小麦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碳水化合物,占小麦粒重的70%,其中淀粉占绝大部分,还有纤维、糊精以及各种游离糖和戊聚糖。小麦粗纤维素大多存在于麸皮中,近年作为健康食物纤维源颇受关注。国际谷物科技协会(ICC)1980年大会曾特别指出:在一般可能摄入的健康纤维食物中,小麦麸是最合乎人体需要、形态最有效和浓度最高的。小麦麸俗称麸皮,是小麦制粉后的副产物。麸皮的组成因小麦制粉的要求不同而有很多差异,在一般情况下,所含膳食纤维约45.5%,还含有水溶性多糖、蛋白质、粗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小麦麸纤维素不溶于水,但它能被稀碱(NaOH)溶液从麸皮中溶出,是一类酸性多糖或称酸性低聚糖,主要包括如前所述的木聚糖、甘露聚糖、半乳聚糖以及由二种以上糖组成的杂多糖,如葡萄甘露聚糖、阿拉伯半乳聚糖等。在糖的支链上多连有糖醛酸,故为酸性多糖或称酸性低聚糖。在结构上包括8“由木糖β(1→4)连成主链,C2位或C3位处由L—阿拉伯糖和D—葡萄糖醛酸分支糖链构成的木聚糖,还有由D—甘露糖β(1→4)连成主链,C6位处有末端为D—半乳糖支链构成的甘露聚糖等。”物理性质稳定,淡黄色,无味,持水力强。小麦麸纤维素属于功能性低聚糖,人们肠道内没有水解此类低聚糖的酶系统,不被消化吸收而直接进入结肠内优先为双歧杆菌所利用,是人体肠道内有益菌群的生长促进因子,具有低聚糖的生理功能特征,如(1)调整肠胃功能。由于麦麸纤维素持水力强,能吸收450%的水分,故其膨润物使粪量增加,有益肠内双歧杆菌增殖,促进粪便排泄,在结肠中通过的时间缩短,防止大便便秘和预防结肠癌疾病的发生。(2)降低血糖。(3)抑制人体血液中胆固醇的上升。(4)控制肥胖等。在当今食品日趋精细的情况下,人们常把小麦麸皮称之为“粗粮佳品”,经加工后掺在面粉中再加工食用。所以,开发和利用小麦麸纤维素即小麦麸低聚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小麦麸纤维素的加工工艺:原料:小麦麸皮加工工艺:小麦麸皮,加水和碱(氢氧化钠)、加热、漂洗过滤、滤渣(小麦麸粗纤维素)、加水、漂洗过滤、小麦麸纤维素、沥水、干燥、粉碎过筛、包装、成品(小麦麸纤维素)。(二)小麦麸纤维素的检验方法按照食品中营养成分的国家标准:GB/T5009.10植物类食品中粗纤维的测定方法GB/T5009.88食品中不溶性膳食纤维的测定方法9(三)小麦麸纤维素的主要用途及使用量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在按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分别是:01—乳及乳制品01.01巴氏杀菌乳、灭菌乳和调制乳01.02发酵乳和风味发酵乳06—粮食和粮食制品06.02大米及其制品06.02.02大米制品、06.02.03米粉、06.02.04米粉制品06.03小麦粉及其制品06.04杂粮粉及其制品06.07方便米面制品07—焙烤食品07.01面包07.2糕点07.03饼干07.05其他焙烤食品14—饮料类14.02果蔬汁类14.03蛋白饮料类14.04.02非碳酸饮料使用量:粮食制品最大使用量100g/kg(以纯品计)乳及乳制品、饮料类最大使用量50g/kg(以纯品计)河南省伊川县弘飞生物开发有限公司2013年4月20日10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公告2007年第12号。(2)姚新生等。天然药物化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卢艳花等。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技术(第1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现代生物技术与医药科技出版中心,2005.(4)卢艳花等。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实例(第1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现代生物技术与医药科技出版中心,2007。(5)张继杰等。中药化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6)李明等。提取技术与实例(第1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7)孙宝国等。食品添加剂(第1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8)尹凯丹、张奇志等。食品理化分析(第1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9)凌关庭等。保健食品原料手册(第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10)蔡健、徐秀银等。食品标准与法规(第1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11)卫生部GB276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2011年4月20日发布,2011年6月20日实施。(12)李宏梁等.食品添加剂安全与应用(第1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13)卫生部.GB14880-2012《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2013年1月1日实施。(14)郭静腾展开等。薯类作物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第1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15)李里特等.食品原料学(第1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四)质量规格要求、生产使用工艺和检验方法,食品中该添加剂的检验方法或者相关情况说明31质量指标项目名称数值水分(%)≤5.0灰分(%)≤4.0小麦麸纤维素(%)≥80.0蛋白质(%)≤2.0脂肪(%)≤3.0砷(mg/kg)≤0.5铅(mg/kg)≤5.0细度(60-120目筛通过率)(%)≥95.0菌落总数CFU/g﹤3000大肠菌群MPN/100g﹤30致病菌(沙门氏菌、志贺氏、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得检出霉菌(CFU/g)<100生产使用工艺:以小麦麸为原料,加水和碱、加热溶取、漂洗过滤、干燥、粉碎过筛、得小麦麸纤维素。检验方法:粗小麦麸纤维素按照GB/T5009.10植物类食品中粗纤维的测定小麦麸纤维素按照GB/T5009.88食品中不溶性膳食纤维的测定食品中该添加剂的检验方法按照GB/T5009.88食品中不溶性膳食纤维的测定
本文标题:生产使用工艺-国家食品安全风险中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530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