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投融资/租赁 > 2017 求索真理的历程
返回目录退出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考纲考点考情分析1.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3.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谬误4.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近三年高频考点依次是: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的特点和认识的反复性与无限性。选择题主要结合名人名言、新的理论成果命制。主观题多以体现类和措施类为主。常以生态文明建设、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各项改革的推进为背景,考查调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备考中,要突出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要结合党的十八大报告的新思想加以分析。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实践及其特点(1)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①的物质性活动。(2)特点:②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③。(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④。(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客观世界客观物质来源标准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1.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1)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⑤。(2)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⑥和范围。(3)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1)认识具有⑦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2)认识具有⑧性。人类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3)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3.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客观性条件反复无限考点一实践1.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人类所特有)、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2.实践的特点特点原因或表现客观物质性从实践的构成要素看,实践的三个基本要素(主体、对象和手段)都是客观的。从制约实践的条件看,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社会历史性社会性,强调的是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历史性,强调的是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受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思维拓展实践的主体是人,动物的本能活动不能理解为人的实践活动。实践的对象不是整个世界,而是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是主观世界。实践的性质是“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命题研究1实践的含义及其特点【题例1】(2012·大纲全国文综)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工业革命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由此可见()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②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理性认识③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④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促进实践发展的动力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答案试解:解析:材料叙述的是人对河流的认识过程。①说法正确,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②说法错误,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认识本质;③说法正确,表明了实践的水平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提高;④说法错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考点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认识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人们只有在实践中同客观事物反复作用,变革客观对象,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思维拓展正确区分认识的来源和认识的途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个来源是唯一的,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则有两条,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身参加实践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则是从他人那里获得的经验。就知识的整体来说,无论何种知识都离不开实践。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2)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不断深化。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正确认识是同客观事物相符合的认识,检验认识正确与否,就是将主观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进行对照,看二者是否符合。(2)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联系的桥梁,人们可以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3)以一种主观认识为指导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事物,能够达到预期目的,那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特别提醒“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的动态发展是由实践推动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思维拓展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1)原理内容: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②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非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2)方法论: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②坚持正确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命题研究2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题例2】(2012·北京文综)地图反映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程度,地图的变化记录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欧洲中世纪时,地图主要由神职人员绘制。当时欧洲的世界地图千篇一律: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居于中心,多瑙河、地中海和顿河呈“T”字型,把世界分割为欧、亚、非三部分。中国古代地图大部分由官方或士大夫绘制,主要用于日常行政事务管理和作为读史的辅助工具。在中国古代绘制的世界地图中,中国占据绝大部分图幅,政区表现较为准确,中国疆域之外则绘制简略,严重失真。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局限,早期地图绘制者认为地球是平的。15、16世纪哥伦布等航海家证实地球是圆的。随着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现在的世界地图日益精准,更好地满足了生产生活的需要。结合材料,说明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答案试解:世界地图的绘制历史表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世界地图的精确绘制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完成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推动了世界地图的绘制日益精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绘制的世界地图是否与地理实际相符合是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绘制世界地图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实践需要。解析:本题以世界地图的绘制为背景,考查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原理的运用能力。本题已经给定了原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就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理论,包括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和目的与归宿。其次分析材料可知,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局限,人们对世界地图的绘制也是有限的,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随着人类实践范围的扩大和地球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世界地图日益精准,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及检验标准。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回答的关键是按照材料加原理或原理加材料的模式,不能就理论说理论,或者抛开理论只谈材料,这都是片面的。考点三真理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真理的客观性人们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思维拓展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又称客观真理,指在真理之中包含不以人和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真理的客观性包含两重含义:其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二,检验真理的标准即实践也是客观的。3.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4.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5.真理和谬误人的认识同客观事物不相符合的就是谬误。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没有谬误作比较,就无所谓真理;没有真理作比较,也就无所谓谬误。事实上,在人的认识过程中,不可能只有真理而无谬误。任何人,包括伟人在内,都不可能完全避免错误的发生。命题研究3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题例3】(2012·福建文综)在牛顿经典力学问世后的200多年时间里,许多科学家认为,整个宇宙都要服从这一“永恒定律”。20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牛顿的运动定律只有在宏观低速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牛顿力学的“永恒定律”神话被告打破。这启示我们()A.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B.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C.对同一事物的判断因人的主观性而产生差异D.真理适用于任何已知和确定的历史条件和范围答案试解: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点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A项正确应选。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只有一个。B、D两项本身说法不对。C项与题意不符。考点四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的原因: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主观条件的限制;受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所以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具有无限性的原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3.认识的前进性和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思维拓展正确理解认识的发展过程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从深度上讲,认识需要逐步深化;从广度上讲,认识应当不断扩展;从变化方向上讲,认识必须向前推移。认识是无止境的。命题研究4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题例4】(2012·山东文综)自1956年美国科学家在实验中直接观测到中微子后,人类对中微子的研究不断深入。2011年9月,欧洲核子中心称发现“中微子超光速”现象,同时指出实验过程存在误差,呼吁全球科学家进行更多的实验观察和独立测试。材料蕴含的哲理是()A.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B.真理和谬误没有原则界限C.科学实验是社会存在的基础D.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答案试解:解析:本题以中微子研究为背景,考查运用所学哲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可知,在中微子研究过程中,有不断的深入,也有误差,说明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故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真理与谬误有明确的界限;C项错误,社会存在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D项与本题无关。误区纠错1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题例1】人们实践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实践的内容更加广泛,形式
本文标题:2017 求索真理的历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534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