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2017整理)
地理必修2复习材料第1页共16页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1.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因素:①出生率和死亡率;②人口基数;自然增长=出生人口—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注意: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由正数变为零时,人口总数达到最多。2.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不断增长的。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差异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特点增长很快增长缓慢影响①加大经济、就业、资源和环境压力;②不利于提高人口素质。①劳动力不足;②国防兵员不足;③青壮年负担重。原因①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②医疗进步,死亡率下降。①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原因;②人口老龄化严重。措施控制人口增长鼓励生育和接纳海外移民变化趋势人口增长趋缓人口数量比较稳定,甚至负增长4.人口增长模式:(1)构成指标: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2)类型及特点:原始型(“高高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传统型(“高低高”)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现代型(“低低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3)现阶段,判断“三率”高低的参考数值,如下:(4)人口金字塔的判读人口金字塔图的类型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主要特点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大,老年人口比重小各年龄组人口比重大致均衡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小,老年人口比重大金字塔形状人口增长趋势迅速增长缓慢增长呈负增长,人口缩减人口增长模式传统型现代型△发达国家人口死亡率较多的原因:人口老龄化严重、老年人口较多。△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5.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1)由原始型转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过渡。地理必修2复习材料第2页共16页(2)发达国家: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已经进入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没有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全世界: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中国:目前已基本实现了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6.人口老龄化问题(1)衡量指标: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0%以上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以上。(2)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劳动力不足,国防兵员不足;社会上用于老年人的退休、养老等费用增加;老年人生活困难、生活孤单,青壮年负担过重。(3)解决措施:鼓励生育,接纳移民。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和人口自然增长。人口机械增长=迁入人口—迁出人口机械增长率=迁入率—迁出率2.人口迁移(1)概念: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2)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3.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1)19世纪以前:①特点: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②流向:旧大陆(欧、亚、非)迁向新大陆(美洲、大洋洲)③影响因素: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发展与殖民扩张(2)二战以后:①特点: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②流向:从发展中国家(亚、非、拉)流向发达国家(西欧、北美、大洋洲)和西亚、北非等石油输出国③影响因素: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西亚、北非等石油资源的开发(3)二战前后,人口迁移的方向二战前大洲二战后←←←←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北美洲←←←→→→→拉美→→→4.国内人口迁移: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内人口迁移(1)建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迁移原因: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迁移方向:东部→→→西北、东北地区、海南(支援边疆建设)迁移特点:有计划、有组织。(2)20世纪80年代中期——现在:迁移原因:①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②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③政策允许农民进入城镇落户。迁移方向:中、西部→→→东部;农村→→→城市。地理必修2复习材料第3页共16页迁移特点:自发性的。流量发生明显变化,频率加快。5.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1)对迁出地:有利影响:①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等联系,促进经济的发展;②人口迁出可缓解当地人地矛盾;③可以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不利影响:①人才流失;②劳动力不足;③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对迁入地:有利影响:①为迁入地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②促进迁入地的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③促进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不利影响:①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②在住房、交通、卫生、教育、城市环境等方面产生巨大压力;(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城市环境恶化)6.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水、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2)社会经济因素:为了寻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获得更多的经济待遇,改善个人及家庭生活。——经济因素往往起主导作用(3)政治因素:政策、政治变革、战争等。(4)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1.环境承载力: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衡量指标:人口数量2.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是一个警戒值(1)特点: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主要因素)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地区的开放程度经济发达程度人口的生活及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成负相关关系3.人口合理容量: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是一个合理值▲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2.城市功能分区(1)特点:①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②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土地。(2)常见功能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行政区、文化区等。(3)住宅区: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地理必修2复习材料第4页共16页收入阶层建筑面积位置公共设施环境质量中高级住宅区高收入阶层面积大,有些有独立的庭院多在城市外缘,多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完善,生活方便优美低级住宅区低收入阶层面积小,拥挤密集多在内城,多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缺乏,生活不方便较差(4)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中心商务区(CentralBusinessDistrict,简称CBD)中心商务区的主要特征:①经济活动最为繁忙;②建筑物高大稠密;③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④内部存在明显分区;(5)工业区: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概念: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3)地域结构影响因素:①经济因素:影响土地租金高低的主要因素是交通通达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a距离市中心的远近的影响:地租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递减;b交通通达度对地租的影响:穿过的道路越多,或距交通干线越近,土地租金就越高;②历史文化(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基础);③社会因素:如收入状况、知名度、种族宗教和人种等;④行政因素:作为政府行为的行政干预对城市规划影响很大。四、城市区位因素分析1、自然因素与城市区位自然因素主要影响影响结果举例地形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减少成本低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大多数城市分布在平原地区沪宁杭城市群,五大湖城市群,中欧、西欧平原城市群高原热带地区的高原上气候较为凉爽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巴西高原山区地表崎岖沿河谷或开阔低地分布汾河、渭河谷地气候气候适宜适宜的降水,适中的气温农业发达,人口集中,城市多,规模大中低纬度的沿海地区城市众多气候恶劣干旱、寒冷、过于湿热,不利于居住,经济落后城市少,规模小干旱地区、热带雨林地区、寒冷地区城市很少河流河运起止点人流、物流量大,货物集散、中转地,变更交通运输方式易形成城市、交通枢纽,一般规模较大赣州河流交汇处宜宾(岷)、重庆(嘉陵)、涪陵(乌)、武汉(汉)河口广州、上海运河两端塞得港&苏伊士巴拿马&科隆防卫半岛利用天然水域进行防卫古代城市常分布于此波士顿河曲处伯尔尼(阿勒)河心岛巴黎(塞纳)大多数城市分布的地区,既有适度的降水,又有适中的气温。世界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这个地带内,沿海地区气候条件一般比内陆地区优越,人口又向沿海地区聚集,使世界城市多数集中在临海的边缘地带。气候恶劣的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地区、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则少有城市分布。我国西部的青藏高寒区和西北干旱区,城市密度和规模小于具有湿润季风气候的东南部沿海地区。2、社会经济因素与城市区位社会经济因素举例社会经济因素举例交通驿道邯郸政治政治中心罗马、六大古都、合肥、巴西利亚、堪培拉、伊斯兰堡、华盛顿公路、铁路石家庄、株洲、郑州、蚌埠、宝鸡水运扬州、济宁政策特区城市宗教拉萨、麦加、耶路撒冷、梵蒂冈、瓦拉纳西军事锦州、酒泉、威海、山海关、虎门、横须贺、佐世保、朴茨茅斯地理必修2复习材料第5页共16页旅游张家界、黄山市(屯溪)、牯岭科技筑波、班加罗尔、中关村、硅谷、剑桥矿产资源煤矿伯明翰、曼彻斯特、匹兹堡、大同、鹤岗、抚顺、开滦、阳泉、淮北、六盘水铁矿鞍山、包头、攀枝花、马鞍山、贝洛奥里藏特油田大庆、玉门、东营、克拉玛依、阿伯丁、休斯敦其他金属约翰内斯堡(金)、白云鄂博(稀土)、金昌(镍)、白银(铜)、自贡(井盐)住宅城市波茨坦(柏林旁)疗养城市北戴河工业城市景德镇、宜兴(陶瓷)、长春、十堰、丰田、底特律(汽车)、渥太华(造纸)、曼彻斯特、孟买(棉纺)、伊春(森林)边境城市满洲里、绥芬河、二连浩特、喀什、河口、丹东、图们、畹町、凭祥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1.城市等级的划分(1)划分指标:城市人口规模(2)类型:从小到大一般可划分为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我国城市等级的划分:按市区和郊区非农人口的规模大小。2.城市的服务范围:(1)概念:把到该市来购买商品或寻求服务的顾客来源点画在图上,就构成该城市的服务范围。(2)服务范围:城市本身,以及该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的农村地区。(3)特点:范围通常不固定,也没有明确的界线。3、不同等级城市提供不同的服务种类和服务范围:城市级别服务种类服务级别服务范围城市数目相互距离小城市低少低小多近大城市高多高大少远城市的等级、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相对应的。4.影响城市等级的因素: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资源、发达的交通5.城市等级体系: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相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相互排斥,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第三节城市化1.城市化: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①人口城市化:人口由农村向城市集聚;②地区城市化:乡村地区变为城镇,城市范围不断扩大。2.城市化的三个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比重上升;(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3.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1)推力:使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自然灾害。(2)拉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4.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2)城市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初期缓慢发展阶段、中期加速阶段、后期成熟阶段城市化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特征出现的问题发展新趋势出现的国家和地区初期阶段30%以下,低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发展中国家中期阶段30%~70%较高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郊区城市化后期阶段70%以上,高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失业
本文标题: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2017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544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