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训练四十[语言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读]一、语言基础知识(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犒.劳(ko)讥诮.(qio)和煦.(xū)追本溯.源(sù)B.簇.拥(cù)迤逦.(lǐ)熟稔.(rěn)长吁.短叹(yū)C.云翳.(yì)洗漱.(shù)熨.帖(yù)噤.若寒蝉(jìn)D.聒.噪(guō)梦魇.(yè)果脯.(fú)棱.角分明(léng)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缜密风靡蛊惑挺而走险B.赡养屠戮娇矜墨守成规C.谰言踯躇肇事自顾不暇D.临摹赝品糅合睡眼惺忪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世界第一CEO”杰克·韦尔奇首次来到成都,当谈到成都给以..他的第一印象的时候,他惊讶地表示成都的发展太快了,那些高楼大厦就是最好的见证。B.陕西省汉中市今年投资上百万举办“油菜花节”,甚至为了搭建会场及停车场,撂荒50多亩农田,这种奢华的做法引起游客广泛刍议..。C.在大学创新体系中,相当多的学校对本科教学不以为然....,许多院士、博导和学术带头人,几乎没有人愿意在本科教学第一线长期耕耘。D.公立医院改革不能按下葫芦浮起瓢.......,一方面药费降了,但是另一方面门诊费和其他医疗服务费却大幅提升,最终让患者来承担改革的成本。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俄罗斯航天部队司令说,俄罗斯正在对组成导弹预警系统的地面雷达站进行现代化改造,将有三座新雷达站加入这一系统。B.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是国家提倡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之路。C.这次行动重点对粮食制品中的重金属和农药残留项目进行检验和监测,切实消除食品安全隐患,谨防食品安全事故不再发生。D.在进行试验的过程中,我们要加大对重点信息的研判、收集、处置和分析力度,这样才能得到更多更好的有效信息,有助于我们的成功。二、古诗文默写(6分)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1)__________________,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____________!(《论语》)(2)蔺相如固止之,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______________,辱其群臣。……”[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3)睢园绿竹,________________;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并诗》)(4)__________________。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斯用兵之效也。(苏洵《六国论》)(5)________________,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________________。[韦庄《菩萨蛮(其二)》]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被移植的树李浩树的移植:我知道它并不是我一个人的“看见”。有时,在春天或者秋天的公路上,我会遇到装载大树的卡车。那些树已经足够高大,甚至都小有沧桑,硕大的树根和根部的泥土被粗草绳仔细地包裹起来,伤掉的细根可忽略不计。它们将会被移植到城市、路边或者公园,携带着这一小点儿的“故土”,然后开始新的生长。它们会长得更高大些,部分的根须会获得延展,把原属于异乡的土也一并紧紧抓牢。我要说的并不是树。我要说的,是贵州,安顺,一个叫屯堡的地方,和那里生活的“少数民族”。屯堡居住的“少数民族”其实是更严格意义上的汉人,他们的祖上来自明朝时的中原,是征战和屯兵的结果。这些来自中原的将士被安插在屯堡,之后他们的家人,妻儿,或者在中原被招募、被迁移的男男女女也跟着来到了这里,就像……就像树的移植,它的根要被拔起,同时,为了它的成活,带给它一些“故土”。是的,就像是树的移植,他们在这个完全异乡的地方扎下了根,在这块异乡,他们部分的根须获得了伸展,一起紧紧抓牢那小部分的故土。那一小点儿的故土:这些迁徙者和他们的子孙,曾经固执地将它守住,让它尽可能地不融化,不变异——这是他们从中原所带过来的,我们可以从这份固执中看到迁徙者们的“念念不忘”。那一小点儿的故土是:语言、服装和发式,被称为“地戏”的传统戏剧,生活习惯,也许还包括家族观念、邻里关系……进屯堡的路上,有一个专门的纪念馆,在那里,我见到了屯堡人的传统服装,见到了地戏表演用的面具。据说,地戏表演内容以“杨家将”“薛家将”为主,很中原化。是的,这一小点儿的故土在一个中原的汉人那里也变得古老而新鲜了,变得异质了,他们固执的坚守竟使得自己完全地区别于“中原”,他们至少在六百多年的时间里,远离中原的风起云涌,少受其他文化文明的冲击。这种坚守使他们这些人成为了恒久的“少数民族”,成为了恒久的异乡人,即使在他们生长的这片土地上,我想他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不会强烈,他们大约有一种永恒性的局外感。在不被融合、融化的固执里,除了怀乡这种病症,我想大约还有着某种精神上的高傲。我们在雾中上山。有雾掩映的屯堡其实更有独特的美,有它自己的时间史,有它自己的时间长度和额外宽度,有单独属于它的时间黏稠——这点,在云山屯更为明显,更为强烈。走在古老的石阶上,走在石质的、木质的古老房子之间,那种时间的黏稠感是显见的,让人仿若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中,仿若进入到了历史。何况那雾,遮住了向更远处望见的雾。在“我们的”时间之外,这是屯堡给我的强烈感觉。当战事平息,那些背井离乡的人在这片陌生、偏僻的地方得到安顿,休养生息,刻意而固执地保持着祖辈的文化和习惯,慢慢地,它和“我们的”时间脱开了,它有了自己的坚固。在云山屯,它们保留的是明时的建筑,至少是明时的风格,它们也成为树的根部的小片故土,慰藉着一代一代的怀乡病。六百年,在屯堡之外已几度风雨变幻,当他们把和“外界”的路一一打开,突然发现,那个臆想的、被记忆的“故土”早已没有了当初的模样。云山屯,它的静寂让我意外。它的静寂更凸显了它的质感和美,它几乎是空的,旷的,单独属于我们这少数几位来访者的,它允许你向任何一处探幽。远处有些许的鸡鸣,引得近处石房角落里的鸡也跟着叫起来,那一刻,我都想停下来,止住呼吸——在云山屯,仿佛它们才是这里的主人,任何一个人都是外在于这个时间这片土地的,在进入到它们的地域时,我们必须保证对“主人”的敬重,使它们免被打扰。我们走远些的时候,回头,有几只鸡缓缓走上了石阶,走在我们刚走过的路上,它们安然的样子让人感动。朋友们说,这座屯堡除了少数的老人外,其他的人多数已经下山,他们接受与“我们”同样的教育,穿同样的服装,泡吧,上网,经商或外出打工……屯堡的“少数民族”正在普遍地汉化,重新成为汉人。屯堡,用不了几年,就会变成一个完全的象征,一种旅游资源,一种可在“外人”面前展示的、不具根脉感的文化。在屯堡博物馆里,讲解的小姑娘给我们叙述的只有博物馆墙壁文字上提供的那些,她远不如一个“外人”,博学的杜应国先生对屯堡知道得更多,包括它服饰中的文化内涵——在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并没有指责,甚至有小小的欣慰。当然,我对这份欣慰也有些忐忑和质疑。(选自《散文选刊》,有删节)6.文章从树的移植说起,有什么作用?(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作者为什么多次用“固执”来修饰屯堡人的“坚守”?(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理解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1)他们在这个完全异乡的地方扎下了根,在这块异乡,他们部分的根须获得了伸展,一起紧紧抓牢那小部分的故土。(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对这份欣慰也有些忐忑和质疑。(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请简要赏析文中倒数第二段画浪纹线的句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读了本文的启发或感悟。(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训练四十1.C[解析]A.煦xù;B.吁xū;D.魇yǎn,脯fǔ。2.D[解析]A.铤而走险;B.骄矜;C.踯躅。3.D[解析]D项,“按下葫芦浮起瓢”比喻做事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形容在遇到问题时,由于事先没有准备充分而使事情无法得到圆满解决。A项,“给以”后面只说所给的事物(并多为抽象事物),不说接受的人。这里应为“给”,后面跟接受的人。B项,“刍议”为谦辞,指自己的不成熟的言谈议论,亦指浅陋的议论,此处可改为“热议”。C项,“不以为然”是不认为是对的,应改为“不以为意”,即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4.A[解析]B项成分残缺,句末应加上“的重要举措”;C项逻辑错误,双重否定不当,删掉“不”;D项语序不当,应该是“收集、分析、研判和处置”。5.(1)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末由也已(2)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而相如廷叱之(3)气凌彭泽之樽极娱游于暇日(4)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5)垆边人似月还乡须断肠6.①引出下文。(1分)“树的移植”是个隐喻(比喻),目的是引出贵州安顺屯堡被“移植”的人。(1分)树移植时需要携带一小点儿的“故土”。被迁移的男男女女,虽然“根”被拔起,但他们刻意而固执地守住那一点儿“故土”——祖辈的文化和习惯,所以能顽强地活下去,并得到发展。(1分)②呼应文章
本文标题:【复习方案】2014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新课标-浙江)训练:语言基础知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40 W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550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