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历史名人赵武灵王:中国第一个创建了骑兵的帝王,也开创了中国军事变革的先河;廉颇:今保定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李牧:今邢台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蔺相如:赵国名相,山西人,和廉颇两个人威慑秦国;荀子:赵国人,和孔子、孟子等齐名的大学问家,韩非和李斯的师父;嬴政:秦始皇,中国第一位皇帝,祖籍在陕西,但出生在邯郸;韩荫亭:永年田寨人,中共直南特委特派员,八路军平汉支队司令员;杨露禅:永年广府人,杨氏太极宗师;乐毅:赵国人,战国名将,被赵王封为望诸君;赵胜:平原君,战国四公子之一;赵奢:马服君,曾经多次战败包括秦国在内的敌国军队,战功赫赫;毛遂:出使不辱使命,为官造福于民,赵国贤士;魏征:唐初名相,邢台巨鹿人,(一说邯郸馆陶人),以直谏著称于世;赵姬:秦始皇的母亲,著名的美女,中国封建历史上第一个太后;罗敷:著名的汉乐府《陌上桑》的女主角,继赵姬之后的又一位赵国美女;武禹襄:永年广府人,武氏太极宗师成语之乡邯郸是个成语之乡,每个成语都包含了一个故事,你能想到哪些成语,知道其中的典故吗?价值连城伤弓之鸟步履蹒跚路不拾遗管窥锥指一狐之腋利令智昏纸上谈兵鹬蚌相争黄梁美梦旷日持久破釜沉舟负荆请罪完璧归赵智者千虑胡服骑射犹豫不决前倨后卑瓜田李下鹿死谁手退避三舍毛遂自荐三人成虎窃符救赵文化古迹赵王城是战国赵王的宫城所在地,位于邯郸市区西南郊,总面积达505万平方米,是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唯一战国古城址,属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赵邯郸古城狄仁杰(607-700),山西太原人,辅佐武则天政绩显赫,深得民心,是中国历史上一代名相。狄仁杰祠堂碑位于大名县孔庄村北,初立于大周圣历元年(698年),后祠堂及碑因战乱而毁。唐宪宗元和六年(811年)十一月,魏博节度使田弘正在原址为狄公重建祠堂及碑。现祠堂已不存在,仅残留此碑于原址。该碑青石质地,由首、身、座三部分组成,碑体(除座)高4.46、宽1.46、厚0.46米。碑首为六龙戏珠圆首,碑额阳篆“大唐狄梁公祠堂之碑”,3行3字排列。碑体阳面楷书碑文,由冯宿撰文,胡澄书丹。碑文记述了狄公任魏州刺使时的政绩和重修此碑的经过。现碑身淤地之半,上部稍风化,有轻微裂痕,碑座淤埋地下完好。此碑为研究武则天时唐史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狄仁杰祠堂碑响堂山石窟有南北响堂山之分,位于邯郸峰峰矿区,座落在风景绣丽的响堂山(鼓山)之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窟始凿于北齐年间(公元550--577年),隋唐宋明各代均有续凿。邺城遗址位于临漳县西南20公里处漳河北岸的邺镇,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六朝古都,现在历史地理学家们将其列为我国七大古都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3月被评选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邯郸磁县西南部讲武城一带的漳河沿岸,遍布着130多个大大小小的土丘,这是一片古墓群。长久以来,这些土丘被认为是曹操的七十二疑冢。北朝墓群中俗称“天子冢”的东魏孝静皇帝元善见墓涉县娲皇宫,为国家AAA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北齐,是神话传说中女娲氏“炼石补天,抟土造人”的地方,由朝元宫、停骖宫、广生宫和娲皇宫四组建筑组成,占地面积550亩。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在邯郸西部有元宵节荡秋千的习俗,从正月初十开始搭建秋千架,到十四、十五两天的荡秋千高潮,基本上所有的人都参与了这一活动。届时,各个村镇之间还将举行荡秋千比赛。乞巧节农历二月初二在磁州附近的山村里至今还有二月二乞巧的习俗。这一天,姑娘们结伴到附近的小山上自制“乞巧饭”,焖小米饭、包水饺、煮米粥都行,最重要的一项是到旁边的灌木丛中找一种红色的野生植物果实,(相传这种果实有让人手变巧的功能),将其放入锅中,然后每一个姑娘都蒙住眼睛,用筷子夹着吃,每人吃之前锅里都要保证有7个,吃到的越多,手就会越巧。丛中花会农历二月十四至二月十六丛中是邯郸的一个镇,早在明太祖年间,这里就开始举行民间花会表演。花会表演分为四组,共有20多种表演形式,如造型艺术、武术、杂耍等,内容都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些老故事或历史故事为主。届时在大街小巷都可欣赏到精彩的演出,人们往来穿梭,络绎不绝,热闹非凡。六月六敬谷神农历六月初六在邯郸西部的武安一带至今还流行着敬谷神的习俗。六月六前后,当地农民所种的谷苗都已出穗,远远望去一片金黄。为了庆祝,也为了祈求来日的风调雨顺,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蒸馍、豆包,并把自家蒸出的馍带到自家的地里,以祈求五谷神能赐给人们一年的好收成。一、婚嫁•旧时婚嫁礼俗颇为繁琐,要而言之,有如下仪式:•1、订亲。经媒人往来.认为男女双方生辰属相互不妨尅后,男方即将议定聘金和男方庚贴并四件小礼物(手镯、彩带之类)送至女家,曰“敬求金诺”。女家将女庚贴并四件小礼物(笔、腰带类)回送男家,曰“唯命是从”。此为“下书”,正式订亲。•2、送席.结婚前,男方炸麻糖用食盒送至女家及男方诸亲友,周知婚期。•3、过嫁妆。结婚前—天(现多为同—天),女方弟兄辈人将嫁妆送至男家。女之弟携带钥匙,男家需付“带钥匙钱”后才将钥匙交出。•4、婚礼。旧时为红蓝二轿,后改骑马,择吉日至女家迎娶。族长伴新郎前往,名曰“斟盅”。新郎礼帽长衫,帽插金花。新娘亲属为新郎十字披红。新娘面覆红纱,名“蒙头红”。女方有送客若干人。—般家庭用旗牌执事、彩灯,鸣锣开道,吹吹打打,迎至门前。富有者用吹鼓手头天晚上吹门,执事用半朝銮驾。轿至门前,用烧红的犁铧醮醋绕轿一圈,有属相无碍的两名妇女将新娘架出,地铺红毡或彩布(新娘脚不准沾地),门内放马鞍和织布的柽子各一具及镜子一面,新娘跨过鞍柽后抱镜而入。鞍柽象征耕织,镜子象征团圆。同时高唱赞歌。各地赞歌也不尽同,有赞歌曰:“骑鞍摸柽圣人留,轩辕黄帝起根由。新人抱定团圆镜,一照妖魔万里游。”新娘步入时,撒草料、放鞭炮,名曰“驱煞”,并有赞歌曰:“一撒金鸡飞上天,二撒青龙草里眠。三撒白虎离轿去,四撒五福福寿全,五撒五方多吉利,夫妻和好万万年”。新郎拉弓持箭,拜天地后即入洞房。晚上闹洞房,给新人扫炕,新人饮交杯酒、新娘喝疙瘩汤(子孙汤)。当晚,导引新媳巡视宅院,给灶上添煤、牲口添草,意味着家庭主妇生活的开始。就寝后有晚辈或平辈年轻者“听房”。•次日,亲友请新娘吃“梳头饭·,由婆母带新娘赴邻里拜访,名曰“拜人”。第三日到娘家回访,名曰“认亲”。之后新郎带新娘赴男方各亲戚家走访,名曰“串亲戚”。九日后,娘家叫回新娘,名口叫九阴。”婚礼至此结束。贫穷人家礼仪与此大同小异,限于条件,仪式、酒席从简。•“五四”运动后.在知识界渐行文明婚礼,由主婚人主持仪式,邀亲友中资望高者证婚.但农村中仍旧仪为多,延续到建国前。•建国后,旧的婚嫁习俗逐渐革除,向文明、简朴方向发展。集体婚礼、旅行结婚者逐渐增多。但近几年来,特别是在农村,一些旧的繁琐习俗又时兴起来,索高额聘礼、见面礼、结婚礼、上轿礼、下轿礼等等,名目繁多,且铺张浪费盛行,成为生活中的一难,有所谓“一家喜事百家愁,男方愁,女方愁,亲戚朋友也发愁”的流传。二、丧葬•丧葬俗有“富者富埋,穷者穷葬”的说法,旧时仪式大致如下:•1、为死者净面、更衣、备棺。棺由儿子备,衣服由女儿备。2、孝子赴本族和亲友处磕头告丧,门楣糊白纸,丧事由本族长者主持。•3、搭灵棚开吊,生前友好、亲友吊唁,孝子叩头致谢。合棺时,子女环立,高呼“躲钉”。合棺前,“后代”(孝子外祖父家)察视死者的棺木、铺盖、衣着是否妥贴,有的吹毛求疵,借故刁难孝子,实为陋习。•4、和尚、道士做道场,超度亡魂。吹鼓手奏哀乐。•5、出丧埋葬。停丧日期有三、五、七天不等,富有家庭有排“三七”(二十一天)或更长时间者。出丧时,孝子摔瓦盆,披麻戴孝,打“引生幡”(子为全白,孙为红绿),服孝者柱哀杖,男前女后,号啕而行。吹鼓手吹奏,放鞭炮,沿街而转,然后入坟埋葬。葬后,按死亡日算起,每七日上坟烧纸奠祭,至“七七”(49天)称尽七止。此后烧百天纸和周年纸。•解放后,丧葬仪式较前为简,并推行追悼会和火葬,佩黑纱白花。但近年旧俗抬头,农村更甚,且甃墓成风,耗财占地。三、生育•产俗:妇女生产,俗称“坐月子”。产儿胎盘埋于屋内地下。一般人忌讳进入产房,产妇一月后“扫炕”,方准串门。•报喜:旧时头胎,男称大喜,女称小喜,三天后挑食盒到娘家报喜,内盛食品若干。男孩,食盒上放一本书;女孩,食盒上放—朵花。•做满月:产儿届一月之期,以娘家亲友为主来做满月,带来食品、小儿衣物和见面钱,聚餐致贺。•抓周:小儿满一周岁时,父母将书、刀、花之类让小儿抓,表示小儿一生志向。旧时富家多有此举,现已废。四、庆寿•庆寿,俗称“做生日”。一般年满花甲即庆寿。旧时,老人端坐堂屋,挂寿幛、寿联、寿星图,晚辈罗列堂前叩头祝寿,亲友也携食品或钱物致贺。寿宴上吃面,称“长寿面”。—般人家,亲友聚餐.以示祝贺。•建国后,祝寿之风大减。寿诞之辰,子女亲友送些糕点等礼物致贺,有的聚餐,有的拍“全家照”留念。邯郸独有的民间才艺—大隐豹彩布拧台大隐豹村位于邯郸市西南8公里处,属于邯山区北张庄镇管辖地域,因该村古时野草丛生,常有豹子出没而得名。据艺人口传,大隐豹彩布拧台是明代永乐年间从山西迁民时流传过来的,这种手工艺最早为冀南一带的豪门望族搭灵棚时使用,后被大隐豹村创造性地用彩布移植到戏台、楼阁上,经明、清两代的发展至清末已趋完善。凡遇太平盛世或丰年庆典,该村都举办此项活动,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彩布拧台一般在木搭戏台骨架的基础上,采用各色花布拧扎成一个有很高艺术欣赏价值的玲珑多姿的仿古戏楼。彩布拧台在戏台装饰上的造型也极为丰富,艺人们可以用彩布扎成戏曲人物、历史典故场景及各种花鸟虫鱼等动植物造型。比较常用的造型有“二龙戏珠”、“白鹤献寿”、“丹凤爪阳”、“三打白骨精”等。武安傩戏武安市民间艺术。俗称“抓黄鬼”。相传这一民间活动始于明代,是武安西南山区一带在元宵节期间开展的一种大型民间艺术活动。“黄鬼”是指在人间行凶行恶,不忠不孝,甚至害死父母的孽狂。其表演角色百余个,分天下、人间、地狱三个方面。天神有玉皇大帝、判官、大鬼、二鬼、三鬼、探马等。“黄鬼”一般扮演为叫花子,身穿裤衩,头发和全身涂成黄色,四肢有插入肉中的刀,鲜血淋淋,哆哆嗦嗦,成为整场戏捉拿和行刑的对象。“捉黄鬼”表演自晨2时开始,先由大鬼、小鬼和探马巡逻开始。天亮后由玉皇大帝出场,布置各种任务。演至中午,阎王出场,布置审判堂,由大鬼、二鬼、三鬼将黄鬼捉拿刑场,处以抽肠剥皮之刑。整个表演一直进行到晚上。参加表演的各种人物达450人之多,还需马、骡近50匹,整个场面十分壮观。据专家考证,武安为黄河以北“傩戏”仅存地。武安傩戏武安市民间艺术。俗称武安平调武安地方戏曲,全国独有的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北省邯郸市的武安、涉县、磁县、邯郸县、永年、曲周、大名、临漳,邢台市的沙河、邢台、南宫,以及豫北、晋东南地区。传统剧目有200多出,多为反映历史故事、神话、民间传说的大型剧目。平调行当齐全,有“四梁八柱”和“十二行”之说。四梁指红脸、黑脸、旦角、小生。十二行即四生、四旦、四花脸。表演风格粗犷豪放,崇尚特技。唱腔属梆子腔系,板腔体,五声徵调,主要板式有慢板、二八板、二板、散板、垛板、倒三梆等,还有少量的杂曲小调,如〔一串铃〕、〔打枣干〕等。代表剧目《盘坡》、《徐策跑城》等。武安落子武安地方戏曲,全国独有的地方剧种。通常与平调同台演出,角色行当比较齐全,主要有小旦、青衣、小生、小丑、老生,缺少花脸,武丑,历史上小生、小旦戏分工不严格,常常互相兼演。传统程式很少,舞台美术服装道具较简单。落子戏的唱腔旋律简单,既能叙事又能抒情,使用武安方言,具有一股强烈的太行山区乡土气息。代表剧目《端花》。武安快板武安市民间艺术。是当地文艺园地一朵鲜艳夺目的奇葩。它语言通俗、诙谐、生动、活泼、形象,具有浓郁的武安地方特色和农民生活气息,为武安乃至邯郸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它诞生于解放初期,距今约有50多年历史。其以顺口溜的形式,长的二三十句,短的十来八句,配上板鼓、梆子、小锣来伴奏就象武安落子戏的数板,但说起来比数板节奏更加明快干脆,因为演说时用的武安方言,故取名叫武安快板。开始时单人演说,后来发
本文标题:燕赵文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550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