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第一组-陈霞-中国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小议中国如何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基于政府角色转变和职能完善的角度第一小组:陈霞蔺洁石媛媛陈光华刘玉强•一、中等收入陷阱•二、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及可能步入陷阱的诱因•三、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际经验•四、我们的思考及建议一、中等收入陷阱概念•“中等收入陷阱”是2006年世界银行在《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明确提出的一个概念,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新的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徘徊停滞的一种状态。随着我国国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以及收入分配等矛盾的不断凸显,2007年以来我国学术界关于“中等收入陷阱”的讨论日趋热烈,观点纷呈。类别低收入中等收入高收入偏下中等收入偏上中等收入人均国民总收入(美元)995及以下996~39453946~1219512196及以上•“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些发展中国家走出“低水平均衡陷阱”之后,虽然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了人均GDP1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行列,但却很少有国家能够顺利进入高收入行列,长期徘徊在中等收入区间,他们或是陷入增长与回落的循环之中,或是较长期处于增长十分缓慢甚至停滞的状态。•在中等收入阶段,有些国家和地区长期滞留在下中等收入阶段,有些国家和地区则较快走出下中等收入阶段,但却在上中等收入阶段徘徊不前。•世界银行在讨论“中等收入陷阱”案例国家时,主要将目光集中在拉美、东亚和中东地区。截至2011年,拉美地区上述国家在“中等收入陷阱”平均滞留时间37年,其中智利40年,乌拉圭38年、墨西哥37年,巴西36年,哥伦比亚32年,阿根廷更是长达49年。世界银行标准,高收入为12196美元及以上。陷阱特征中等收入1、目前的发展阶段2、可能步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诱因二、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及可能步入陷阱的诱因•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400美元,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偏上国家的行列。•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存在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像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马来西亚等,在20世纪70年代均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直到2007年,这些国家仍然挣扎在人均GDP3000至5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并且见不到增长的动力和希望。1、目前的发展阶段一是从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资驱动为主向依靠消费、投资与出口协调拉动转型,二是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型,即提高生产力和竞争力的水平。转型失败就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在高收入发达国家,技术创新无一不是驱动增长的根本源泉。在高收入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中,技术创新的贡献率达70%,而中国的创新贡献率还不到40%。2、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诱因经济原因社会原因政治原因国际原因经济增长过程中各类要素成本不可避免地迅速上升,投入边际报酬不断下降,因此中国发展的比较优势也在不断减少。经济增长往往伴随着政府与社会之间、劳资之间、贫富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不断累积,这些矛盾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反过来对经济增长造成巨大的阻碍,即“经济增长的负效应”。“改革悖论”:改革是一个调整既得利益的过程,是在财富的存量部分做文章。在改革过程中,最初的推动者由于从一种改革模式中获益,成为既得利益群体,可能会退化为下一步改革的阻碍者。西方国家对我国民主、人权以及民族问题的丑化攻击此起彼伏,国际贸易上对中国产品的各种限制措施也曾出不穷,经济全球化的风险越来越大。三、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韩国•韩国用不到20年的时间就成功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跻身高收入国家行列。•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时就已决定建立自己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尽管韩国企业也为大型跨国公司供应零配件甚至完整产品,但这不是主要目的,韩国一直期望能制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产品。在政府和金融机构的支持下,韩国企业进行了艰苦的工作和长期的准备,逐步拥有了能冲击世界市场的自主品牌产品。•20世纪80年代,韩国依赖出口导向的低成本优势,但在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后放弃了这一战略,转变为依靠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的转型,从而实现发展战略的转变,有效避开了“陷阱”,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收入分配的不断改善,在较短时间内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经验借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经济增长动力结构转型政府的角色社会公平的问题•经验1、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把创新和技术进步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决定性因素,发挥后发优势,通过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的成熟技术,促进经济投入要素的结构升级,提高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实现由低成本优势向创新优势的战略转型。2、产业结构转型创新能力的提高引起生产率的提高,进而引起产业结构变动和产业升级,生产效率提高较快、消耗资源少的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趋于上升。这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迅速下降和第三产业比重急剧上升,制造业结构开始升级,资源由生产率较低部门转移到生产率较高部门。韩国20世纪80代基本完成重工业化之后,从90年代开始进入高加工度阶段,汽车、半导体、电力设备依次成为经济增长贡献率较高的产业。2000年进入技术集约化之后,半导体和电力设备成为主导产业。韩国制造业增长率最高的部门3、经济增长动力结构转型经济发展水平的跃升提高了消费结构并使其稳定在较高的水平上,进而提升了产业结构,而产业结构转型使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也发生变化,消费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韩国投资率曲线和消费率曲线经济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消费结构升级加速,消费率通常会出现一定幅度的上升,然后稳定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上,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4、政府的角色第一,政府制定产业政策中很注重绩效标准,不同于一般所说的救济。选择性地选取某些具有要素禀赋优势的产业进行扶持,但政府对支持产业是有代价的,并非是那些依赖扭曲的价格和国家保护政策才得以生存的产业,例如韩国受资助产业的公司必须要求出口,同时还有自主研发的要求。第二,政府集中资源支持关键技术,政府选择的战略性产业并非新古典经济学家预想的劳动密集性产业,而是利用旨在利用新技术来促进发展。此外,政府制定的产业政策往往是以扩大市场占有率为目的,以长期发展、长远利益作为目标,而非为了短期内获得利润。5、社会公平问题韩国在上世纪70年代末基尼系数为0.36,到90年代末下降到0.31,至今没有明显变化。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加大对农业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注重农村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和保障其民主化权利,缩小城乡差距,协调城乡发展水平,提高农村人口的人均收入。所以,政府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保证了社会分配的公平性。四、我们的思考及建议1、政府角色转变和职能完善2、保障经济安全3、加大创新力度4、。。。。。。政府角色转变和职能完善——以保证经济可持续增长第一,政府机构应当更好地为市场服务。第二,政府的产业政策。第三,政府应完善制度化建设(考核指标、与企业联系)。第四,政府应当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第五,与社会的良好互动。第一,政府指导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当为参与者提供竞争性的市场环境。政府不能完全替代市场的作用,从韩国的经验上看,政府与市场是结合在一起的,虽然政府干预市场,但并没有将市场挤出,也不是抑制市场,而是保证了市场参与者最大限度的竞争。政府应当为企业提供竞争性的市场环境,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在竞争机制下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以促进经济的发展。第二,政府制定产业政策时,应当充分考虑到比较优势和要素资源的禀赋,选择性地扶持那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产业政策不是喊口号,也不是一味地为了赶超,如果仅支持那些不具有自生能力、仅能依靠扭曲价格生存的产业,这样的发展不具有长期性。其次,政策实施过程中不能一味地依赖救济,还应当将绩效标准融入实施过程中,增强被扶持产业内部发展的积极性。另外,政府还应当注重各个产业之间的联系,不能单纯考虑扶持某个产业,影响甚至阻碍其他产业的发展,这是因为各个产业发展之间是有联系的。例如,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时,在教育、科研等方面也需要进行调整,所以政府在产业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也要考虑到各个产业间的联系,发挥政府的社会协调作用。第三,完善政府制度化建设。一方面,在官僚的升迁、考核和监督机制方面,应当建立制度化的管理方式,不能完全以地方GDP等指标作为官僚的衡量标准,官僚的考核应当有自身的规范化体系,这样可以使官僚以长远眼光发展经济,减少短期性行为的出现,同时选拔考核官僚还应当注意其相关的知识背景和工作经验。(例如将产业升级、环保节能、生态保护、贫富差距、服务业等纳入考评体系)另一方面,加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制度化联系,建立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协商机制,当然这种联系是制度化的,可以通过创建相关机构得以实现。另外,政商联系需要有制度化的规范予以监督和管理,否则会出现官商勾结、腐败行为。政府发展在社会中渗透和协商能力,表现在与商界、企业之间的制度化联系,这种联系并不是临时或随意的,而是一种长期的制度化联系。这种政商合作形式强调的是合作,而不是一方控制另一方,或是一方迎合另一方。通过协商和合作,政府选择支持特定部门的标准是与这些部门的建议相结合的,同时,官员和私人企业家之间也建立起紧密的组织化网络关系,这样又可以加强政府应对技术和市场变化的能力,加快政策实施重新调整的过程。第四,政府应当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一方面是指交通道路、航空铁路、电力电信等基础建设的公共产品的提供。另一方面是指社会基础设施,即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国民教育、金融服务等公共服务的提供。统计显示,改善基础设施可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区域贸易和国际贸易,还可促进增长,起到减贫的效果。第五,政府需要加大与社会互动的反应速度,这包括政府对一些突发的重大经济问题能及时拿出方案、与社会民众形成良性互动。此外,政府还应当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之间的关系,经济发展并不仅仅是经济数据的提高,经济发展的成果应当使社会大众都普遍分享。城乡收入比00.511.522.533.519781985199119931995199719992001200320052007年份城乡收入比世界多数国家,其城乡居民收入比大多保持在1.5—2.1的区间内。政府制定公共政策引导宏观经济发展,尤其是加大对农村、农民和农业的投入和关注,因此应当利用公共资金、财政的转移支付来提供补贴,同时应当制定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缩小城乡差距,加大财政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农村人民的生活收入水平。参考文献•仪明金,郭得力,王铁山.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际经验及启示经济纵横2011(3)•胡鞍钢,“中等收入陷阱”逼近中国人民论坛•刘伟,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在于转变发展方式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1(1)•马岩,我国面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及对策,经济学动态2009.7•王仕军,李向阳,“中等收入陷阱”问题评析,中国国情国力.2011(3)•郑秉文,“中等收入陷阱”与中国发展道路——基于国际经验教训的视角.中国人口科学2011(1)•琳达维斯约翰M霍布斯.国家与经济发展——一个比较及历史性的分析吉林出版社Thankyou
本文标题:第一组-陈霞-中国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572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