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何孝银.2016高三一检语文讲评
恩施三中何孝银制作•科技文阅读,第一小题选择B,A项,“自我不再存在”,错误,原文第一段开头说“物我一如”“忘我”C项“文艺的境界”在原文中没有这一概念,即使有这一概念,也不一定准确,原文第一段第四行说“人在这种境界中,能够免去种种不调和与冲突”。后D第一段第五六行,实说人在忘我的境界里,恰如少女放鸟于林。不是文艺有这么强的功用,即使有这功用,也只是在忘我的境界里,并且这种解放和自由也只是片刻的,不是常驻的。•第二题C解析A第二页第二行,说到“这种联合力,是文艺的力量的又一方面”,倒数第一段第一行说道“文艺的解放力正因为稀有而可贵,”BD【题解】•本文介绍了作者故里一位礼教家庭中的贤母的形象,颂扬了她教子有方、勤俭好施的高贵品质,也反映出江南地区乡间民风的淳厚笃实。本篇传主蒋氏的儿子袁祖望、袁筠均是作者的好友。【注释】①•[1]副榜贡生:副榜录取的贡生。科举时代会试取士分正榜、副榜。正式录取的名列正榜。在正榜之外,另取若干,名列副榜,准作贡生,称作副榜贡生,可入国子监肄业。•[2]文行:指文章与德行。•[3]庠序:古代地方所设的学校。•[4]循政:善政。【注释】②•[5]世力田:世代以务农为业。•[6]思齐:清宪父之名。•[7]举子:生育子女。•[8]勉树德:(要)勉励(子孙)树立德行。•[9]以勖而子成:以勉励你的儿子成材。•[10]龆龀(tiáochèn):垂髫换齿之时,指童年。•[11]翼如:形容姿态端好,恭敬整饬。•[12]间:止息。•[13]悌逊:敬爱谦恭。•[14]贳(shì):宽纵,赦免。•[15]恂恂:恭谨温顺的样子。•[16]疾言遽色:言语神色急躁粗暴。•[17]子弟之过:谓轻薄无行的过错。子弟.即风流子弟,多指嫖客。•[18]克:能。【注释】③•[19]燠(yù):热,暖。•[20]赒:给予,接济。•[21]馈遗(kuìwèi):赠送财物。•[22]臧获:奴婢的贱称。•[23]听:听任,任凭。•[24]癃病:衰弱疲病。•[25]谨:恭敬。•[26]彻:撤除,撤去。茵席:褥垫,褥子。•[27]箧笥(qièsì):藏物之竹器。•[28]质钱:抵押物品以得钱。•[29]荐:衬,垫。•[30]利与人同:将获得的利益与他人共享。【注释】④⑤•[31]祖姑:丈夫的祖母、祖父的姐妹。•[32]嗣:继承,接续。•[33]有以:犹有因,有道理,有规律。•[34]秉礼审义:持守礼节,审识义理。•[35]妇人之仁:谓施小惠而不识大体。【评点】•这篇人物传记,以饱含钦慕的笔调,叙述袁太孺人一生的感人事迹,将人物塑造得形象饱满,既令人肃然起敬,又觉得和蔼可亲。作者按照人物传记的一般程式,娓娓道来,如叙家常,不炫异尚奇,却自有一番温润中和的动人之致。这恰恰也与本文的主旨极为吻合。值得注意的是文章的语言虽然平实,文气却极为舒缓流畅。•例如第三段,作者在概述袁太孺人“恭敬仁爱”的品质时,设计了一连串的排比句式,尤其在句尾或句中接连用了六个“也”字,纤曲流转,朗朗上口,跳跃灵动,隐然欧阳修《醉翁亭记》之笔法。作者所以要为这位老妇立传,除了其本身事迹的感人之外,显然还是为了阐释某种社会见解。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在作者心中是根深蒂固的。而“齐家”正是这种“家——天下”的政治图式的关键所在。因此作者不遗馀力地赞扬袁太孺人教子有方、乐善好施并能守其家之“世德”,正是为了说明家庭作为社会的基础,在维持社会安定、倡导良好道德风尚方面的巨大作用。劝世济世之心,昭然可鉴。作者另撰有《贻赠文林郎袁君家传》一文,叙袁氏家风,可与本文相参照。•陈亮(1143~1194年)南宋思想家、文学家。字同甫,原名汝能,后改名陈亮,号龙川,人称龙川先生。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婺州以解头荐,“因上《中兴五论》,奏入不报。”公元1178年(孝宗淳熙五年)诣阙上书论国事。后曾两次被诬入狱。公元1193年(光宗绍熙四年)策进士,擢为第一,授建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未到任而卒。有《龙川文集》、《龙川词》。存词70余首。[4]•1、两句中“惊”“点”用得好,惊,惊动,点,点缀,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写笛声高亢,仿佛惊动了梅花,让芳香粉红的花瓣纷纷飘落,点缀在满庭苍苔之上。语言精练传神。•2、此句虚实结合(也可答成“运用联想和想象”),词人实写的笛子吹奏的曲子《梅花落》声音高亢悠扬,此处运用联想和想象,写笛声高亢悠扬,以致于使梅花片片飘落,点染满庭苔绿。想象奇特,虚实相生,富有感染力。•3、此句运用通感(或者“视听结合”“听觉、嗅觉、视觉”融合)的手法。词人将听到的笛声“梅花落”,转化为嗅觉和视觉,让人仿佛感觉到馨香粉红的花瓣纷纷惊落,点缀满庭苔绿的情形。词人化无形为有形,语言生动形象,意境幽雅,侧面描写出笛声的高亢悠扬。•我认为,以上三点中答出其中一点,只要分析清楚“法”及其作用,分析出“象”的特征,理解出“言”的内容,都可以得四分。•4、有人答“夸张”,说得合理,也可给两分;有人答“侧面描写”,言之有理也可得两分;有人答“粉”“绿”色彩对比描写,言之有理可以给两分。•5,有人答“借代”,大概因为“香粉”一词,不过此处的“香粉”是用来修饰“梅花”的,应理解为“芬芳、粉红”之意,所以不作借代,不给分;用人答“比喻”,我觉得是与“通感”的手法混淆了,不给分。•至于本首词的情感。我比较偏重于理解为“孤寂、落寞”之情(从词中的“清宵”“月”“残烛”“苔绿”“深夜吹笛”“听曲”可以看出),借“梅花”来比喻自己的高尚节操。有些学生根据词牌“好事近”,把词人的情感理解为“高兴”“愉悦”“充满希望”,我觉得此处的情感与词牌名没有必然的关联,所以不取这个情感。【参考译文】•袁太孺人传•武进夏雷村袁氏,有一位贤母叫袁太孺人,她是蒋氏的女儿,副榜录取的贡生清宪的妻子。其子叫做祖期、祖望、祖修、祖训、筠(yún),在学校都因为文章和德行而为人称道。筠因为中举后在云南做知县,有善政。•袁氏世代以务农为业,到清宪这一代才开始从事举子业(读书学习,)他的父亲思齐,管教子孙有方法、规矩。袁太孺人怀孕时,他便使用古代胎教的方法来告诫她。等到孩子生下来后,他告诫她(袁太孺人)说:“(你要)勉励(子孙)树立德行,不要迁就和纵容(子孙),以勉励你的儿子成材。”袁太孺人用心的照着做。她教育儿子,从儿子小时候就开始,让他作为年长者要(对晚辈)慈爱,作为年少者要(对长辈)恭敬,态度端正行为端庄。儿子学习有间断的时候,她会怒斥他;儿子嬉戏玩耍(不学习)时,她会责罚他;儿子不敬爱兄长谦恭晚辈,她会严厉地惩罚他;(儿子中)没有被宽纵的。所以祖期兄弟,从小都是恭恭敬敬,言语神色不会急躁粗暴,没有轻薄无行的过错,长此以往遵守她的教诲,才能有所成就。•袁太孺人为人恭敬仁爱,对自己很节约但对别人很慷慨。吃一样东西时,有没有饭吃的人在身边,(她便)食之无味;穿一件衣服时,有没有衣服穿的人在身边,(她便感觉)不暖和。袁氏的族人有十二支,同住在一个村的人和异姓人一共才一百多家。(对待)长辈都是长辈,像对待自己的长辈;小孩都是小孩,像对待自己的小孩。对贫穷的人没有不接济的,对急需帮助的人没有不帮助的。(看到)有疾病的人一定会上前询问,(然后)会赠送财物给他,为他担忧就像生病的是自己。十二支亲戚同族的女儿来了,没有不礼貌(对待的)。对于她们的亲人(来了),房屋(会整理得)更加庄重。下至奴婢的亲戚(来了),太孺人也会换衣相见,给他们吃食,然后任凭(他们)离开。即使是乞丐她也会让他们吃饱,衰弱疲病的老者,她有时候会留他们住一晚,给他们粮食然后让他们离开。有个年老而恭谨的女乞丐常常来,(太孺人)有时候停下不吃给她食物吃,撤下自己的褥垫给她睡。推究她的用心,只希望与自己合为一体的人没有不得到安定的居所的,并不知道人有贵贱和他我之分。但是太孺人家境一般,所赠送给别人的(财物),都是出自节俭和纺织(挣得)。竹箱子里一件衣物都没有,全部拿去给乞丐换钱了。冬天寒冷,(太孺人)常常把自己的褥垫给没有被子的人。她的儿子媳妇知道后,又拿被子给她,她却拒绝道:“我不冷。”(儿子媳妇)坚持要给她,过了几天,就又把被子给了别人。太孺人病重,筠在旁边伺候,太孺人对他说:“如今才知道一切都不如做善事。”又说:“你们一定要勤奋读书,不要与别人争夺功利,将获得的利益与他人分享,便能有福气而没有灾祸。”•先前太孺人的祖姑蒋氏,因为勤劳节俭、乐善好施被人称为贤淑,在诸多孙女媳妇中她唯独对太孺人很好,(她对太孺人)说:“我和你同姓,只有你能继承我。”到了太孺人老了训诫子孙时,一定说:“我听闻祖姑便是像这样的。”•评论说:看思齐公从胎教训诫太孺人开始,太孺人话题不离祖姑,袁氏世代有德行是有原因的啊!那些有仁慈之心的妇女,多像是能够喜欢施舍给予的,然而能和太孺人一样把他人看做自己,源于内心的诚挚和施予他人的持之以恒,是多么不易呀!还有她守礼节,懂大义,行为举止(懂得)顾全大局,这哪里是施小惠而不识大体的人呢?哎,可以说是贤母啊!•【审题立意】•文题材料讲述的是铜锣的打造工艺。打造的过程中需要千锤百炼,才能使其规格合适,厚薄均匀,形状美观,成为半成品;最后还有一道关键工序,即由老匠人掌锤定音,使其成为新锣成品。打造的过程用材料中的话说,就是“千锤打锣,一锤定音”。•作文材料的本意不难理解,但要较短时间内准确立意、确定论点也不容易。对于此题,我们可采用以下方法来审题立意:1.找关键句法。•通读材料,不难发现,材料的最后一句话即是总结性语言,是我们审题立意的关键句。“千锤”是打造铜锣的初始工艺,是打造好一面铜锣的基础,是成为完美新锣前的积淀;“一锤定音”则是画龙点睛,是对半成品的提升、升华,是半成品转化为成品的关键,是新锣臻于完美的嬗变。可以说,锣之所以成为锣,就是在千锤百炼基础上的一锤定音。•我们可将立意点放在“千锤百炼”上,如“成功需要经历风雨”“锤炼才能铸就辉煌人生”等,联系现实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磨不成才。•我们也可将立意点放在“一锤定音”上。不论多么优质的铜材,不论剪裁的尺寸是多么合理,也不论一开始打了多少锤,这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最后关头的断然一击,这分量深浅、恰到好处的最后一锤,是一只锣成功的关键。人生中最重要的,就是最后关头的断然一击。生活中有很多人所缺少的,就是这断然一击的气魄和能力。遭受了很多磨难,吃了不少的苦头,做了足够的准备,可是在跨出一步就成功的时候,却徘徊不决,方寸大乱,于是就与成功擦肩而过了。•我们也可从“千锤”与“一锤”的关系的角度立意:“千锤”虽重要,但“一锤”是关键;量变与质变(“千锤百炼”与“一锤定音”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先有量变,然后才有质变);没有“千锤打锣”,哪来“一锤定音”;十年磨一剑,既要注重基础,又要注重顶层设计,厚积才能薄发;以及沉潜与爆发,日积月累与一朝成功等。2.由物及人法。•我们可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相关的社会现象,人生哲理等,从而确定文章立意。此则材料,我们可由材料中的“铜锣”联想到人。铜锣要臻于完美,须要经过千锤锻打。同理,人生要完美,须经坎坷、挫折等磨炼。没有历练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人生。由此,可立意为“完美的人生需要打磨、历练”等。3.多向辐射法。•从铜锣的角度看:(1)紧扣“千锤”,锻打是成为新锣的基础,我们可立意为“人生要学会锻造自我”等;(2)紧扣“一锤”,定音之锤是成为新锣的关键,是对锻打的超越,我们可立意为“人生要学会超越自我”等;(3)从“千锤”和“一锤”的关系看,二者都不可少,前面是基础、准备,后面是提升、超越,由此可立意为“既要打牢基础,锻造自我,又要超越自我,提升自我”。•从老匠人的角度看:铜锣定音是关键,但寻找定音的位置是关键中的关键,这靠的是老匠人的经验和智慧。可以说老匠人是打造铜锣的关键人物,一两锤在数量上虽比不过千锤万锤,但在价值上却远超它。由此我们可立意为“解决问题需要抓住重点,找准关键”“经验是宝贵的财富”“成功需要果断出击”等。•4、从“传统工艺”切入来立意•材料讲的是用传统工艺造铜锣,我国的教育基本上也还是用“传统”的方式培养人才
本文标题:何孝银.2016高三一检语文讲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592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