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地标建筑与城市进化2008年12月二十九日作者:韩妙第2008年12月29日城市的由来•城市因人类聚居产生。•世界上最早的城市,是公元前3200年左右,建于尼罗河下游最南端的孟斐斯城。它是古代埃及历史上第一王朝时期美尼斯国王经过长期战争统一全国之后确定的首都。因城市的城墙是白色的故当时名为白城。•到了第三王朝国王裘萨统治时期,特聘他的顾问、建筑师霍德甫重新规划设计了孟斐斯城。•由于古王国后期战争频繁,直到十二王朝的国王重新统一埃及,建首都于伊套伊,使农业和工商业均有较好的发展,城市才日趋繁荣。世界上最早的城市•但是古埃及最有名的城市是卡洪,建于十二王朝时期(公元前2000多年)。城市平面为380M*260M坐北朝南的长方形,用砖砌的城墙包围。城内又用厚厚的砖墙分为东西两部分。西区为奴隶居住区,内有一条8-9米宽的南北向街道和10条东西向的大街划成南北两大块。路北为贵族区,布置了下几个大庄园,其中西北一块用围墙包围的是显贵的住所,60m*45m路南为商人、手工业者和小官吏等中产阶层的居住区,并有大集市;城市中心有神庙;城东南角为大型墓地。贵族住宅都朝北来凉风方向建设,劳动人民不能享受。•直到新王朝时期,即公元前1370年前后,皇帝阿克亨纳顿在阿玛纳建立首都,此城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无城墙,用十年时间建成。平面上是带形的,沿尼罗河布置,长3.7km,宽1.4km。城市分南、北和中三大区。其南为高级官吏们的居住区,中部为皇城中心,其北为劳动人民居住区。以三条南北向道路联系三大区,道路系统比较灵活、自然。明确的分区和城市中心区的凸显,是这座城市的创举。•【】摘自=PPDDMV0&dname=TNID341&xpos=82城市的规划•《考工记·匠人营国》的全文•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夏后氏世室,堂修二七,广四修一,五室,三四步,四三尺,九阶,四旁两夹,窗,白盛,门堂三之二,室三之一。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宫中度以寻,野度以步,涂度以轨,庙门容大扃七个,闱门容小扃三个,路门不容乘车之五个,应门二彻三个。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九分其国,以为九分,九卿治之。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城市的软件—制度的建设《汉穆拉比法典》是目前所知的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法典竭力维护不平等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社会的情况。法典分为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正文共有282条,内容包括诉讼程序、保护私产、租佃、债务、高利贷和婚姻家庭等。•《汉谟拉比法典》(英文名称:TheCodeofHammurabi);它刻在一根高2.25米,上周长1.65米,底部周长1.90米的黑色玄武岩柱上,共3500行,正文有282条内容,用阿卡德语写成。它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完整的法典。是汉谟拉比为了向神明显示自己的功绩而纂集的。地标建筑的功能•地标建筑已经不再仅仅是砖木钢材的简单堆砌,它的形成汇聚了某个时期的思想、精神、理念和信仰,在一定的空间区域具有独特之处,具有定位和指向作用,从而成为历史的写照,或是时代的象征,或是精神的凝聚,具有高度的代表性和现实意义。•从城市发展的趋势来说,全球化的显性结果就是城市化,而城市化的要求是城市建筑的标志化,城市建筑的标志化的优选方法就是城市建筑的景观化。•地标建筑的功能•今天,国家全球竞争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于其所属的代表城市群体带拥有的全球核心竞争力。而城市群体带的核心竞争力需要被全球范围的认知与确认,作为地标建筑当仁不让的承担着城市名片的功能,起到该城市及城市带的被传播、被认知的载体作用,发挥着该城市及城市带的代言人责任,在全球范围起到被传播、被认知的有效性。地标建筑的功能•地标建筑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和形象代表。地标建筑能够提升一座城市的品位,让人一听说这个地标建筑,就会想到这个城市,同时有旅游价值的地标建筑还会吸引更多的旅客到这个城市来旅游。地标建筑的功能摘自梁思成的《建筑文萃》段落。“接着建造的未央宫是西汉首创的一座宫。它的周围是二十八里,主持规划的是萧何,技术方面负责的是军匠出生的阳城延。刘邦曾因见到这座建筑的奢侈华丽而发怒。萧何说他主张建造未央宫的理由是”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阿谢普可夫教授曾清晰地解释说,“建筑艺术中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就是:崇高的思想内容,在艺术(建筑)作品中充分的大众性和民主性,对劳动人民全面的关怀:简朴、雄伟、亚之;美观和实用的不分离,不脱离过去创造遗产的高度技巧;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显然:地标建筑存在的前提是用于表达建筑者的价值观与思想,建筑者并希望通过标志建筑传递建筑者的思想及价值观。这也是地标建筑的核心价值。地标建筑的另一象征•人类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战争都是以夺取、摧毁对方的城市而开始并结束的。其中犹以对对方的城市地标建筑摧毁及占领为主要手段。中国的秦王朝首都咸阳在被楚霸王项羽攻占后,为了表示自己的战功武威,楚霸王项羽命手下将秦王朝的象征建筑——阿房宫烧毁。中国清王朝末期时曾国藩在攻入太平天国首都的南京后将太平天国象征建筑物——天王府下令烧毁。而美国的纽约双子塔在2003年9月11日被飞机撞毁的意义在于揭示了美国式的全球化政策受到抵制。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国民党22年反动统治覆亡。图为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伪总统府(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城市的硬件—地标建筑的建设在中国三千多年前的周朝,当时的皇帝周纣王主持了“摘星楼”的建造。“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是诗人李白在《夜宿山寺》中留下的诗句。虽说是古代中国文学的夸张手法,却也说明了古今中外全球各地建筑高楼的思想根源——与天对话的心理情结。•从古至今,人类与天对话的理想从来没有放弃过。城市的扩张•土地的有限性制约了城市的扁平化发展;•城市扁平化的发展同时也带来的了交通的瓶颈;•工业化的进程改变了农业人口与城市人口的比例;•城市化的进程必须改善城市人口的生活质量;•所以现代化的城市必须立体化发展;城市的竞争•今天,全球化时代已经来临了。网络无国界,网络世界的超国家化已成事实。经济利益体的主体已由国家蜕变为城市,竞争的主体已由国家转为城市为主体,这为城市的自我价值观的觉醒与成熟,继而张扬奠定基础。•而人类赖以表现自身文明进程的标志更是以城市为具体的中介体。而城市的个性则通过其标志建筑得以体现、传播,进而声名远扬。•全球各个城市的竞争必须强调差异化竞争,由此基础上的地标建筑的标新立异建设其黄金时代来临了。•传播的最基本单元就是符号,而符号通过传播的途径有二种方式:1.语言传播;2.非语言传播;•而传播的过程是将符号变成信息,建筑物则是信息的载体,符号是信息的中介体。•而符号如果想成功传递、并且是长期、稳定的传递其本身包含的信息,就必须借助于美学要素,这其中美学的职能是帮助符号实现传播其本身包含的信息给受众。•城市的进化•上海在国人眼中上海曾经多么的不起眼。《法华乡志》曾指明:“上海一隅,本海疆瓯脱之地。有元之时,始立县于浦滨,斥卤方升,规模粗具。自明至清之初,均无所表现。”•中英南京条约签定时,上海当地都还仅限于客籍商人做买卖,人口少得很。•第一批进入上海的英国商人,原是从事海上贸易,但他们一上岸经营,就开始做起房产产业、化工业、纺织业、航运业、金融业。英帝国甚至要求大清帝国的海关设置在上海,事实也确实做到了。从此上海成为中国唯一一个与北京分庭抗礼的城市。此后上海的文化产业一日千里的独自发展起来了,以至于当年的上海创造的流行音乐、电影、在亚洲地区红极一时,更与好莱坞共享亚洲市场。服装、化工、造船、纺织业、制造业走出国门。•贸易、航运业、纺织业、鸦片及房产成就了英国商人,也同时将上海城市封闭的产业结构由渔业、小农经济作业蜕变为金融业、航运业、国际贸易、造船业、纺织业等等主导产业;城市进化的案例——上海上海自一二九一年建县,真正发达起来,还是一八四二年“中英南京条约”之后。一段古文做点例证,说明上海在国人眼中曾经多么的不起眼。《法华乡志》曾指明:“上海一隅,本海疆瓯脱之地。有元之时,始立县于浦滨,斥卤方升,规模粗具。自明至清之初,均无所表现。”老上海的申城八景•“申城八景”是上海文人定出的上海八大景观,一般指同治《上海县志》所举八景:黄浦秋涛、龙华晚钟、海天旭日、吴淞烟雨、野渡蒹葭、凤楼远眺、江皋霁雪、石梁夜月。•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有咏“沪城八景”一首:“浦涛海日满江烟,桥月光寒峰雪连。渡口楼头等塔顶,沪城八景费诗笺。”八景中“凤楼远眺”、“江皋霁雪”、“石梁夜月”三景可在城厢内观赏。•其中龙华晚钟和凤楼远眺、石梁夜月就是清朝时期上海县城的景观地标建筑。清朝时期的上海县城景观地标建筑一。龙华晚钟;二。凤楼远眺;三。石梁夜月;四。豫园湖心亭;1842-1940年前的上海地标建筑•1.外滩的气象信号塔•初建期:始建于1865年,•改建期:始建于1907年,•现址:中山东二路一号甲;•类型:公用事业型地标建筑;•现名:外滩历史陈列馆•1884年全球实行世界时,上海的地理位置在24小时世界时制的3分之一等分之一——八时区,上海外滩信号塔自然承担亚太地区时间、气象等信号发布的载体。这同样印证了上海融入了全球城市竞争的行列之中,•同时也验证了上海已成为亚洲重要的港口城市,国际航运业是当时上海的主导产业之一,•上海城市成功转变为国际贸易、金融城市。而且这一主导产业为上海城市的持续发展100年做出了巨大贡献。1927年上海海关大楼•初建期:始建于1846年;•改建期:1927年,•现址:中山东二路13号;•类型:行政机构型地标建筑;上海海关大楼解放前称为江海关大厦。地址:中山东一路13号(即汉口路外滩)。1929年外滩的沙逊大厦•初建期:始建于1929年,•改建期:1929年•现址:南京东路8号;•类型:酒店型地标建筑;•现名:今和平饭店北楼;•这是又一个犹太家族在获得巨大成功的象征,同时这一地标建筑更多的是其功能表达在城市主导产业——商业服务业的产业结构成熟性。其时,上海的人口为三百万,而常驻上海的外侨竟达四十五万之多,占总人口的15%。显然,上海城市成功进化成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1918年南京路的永安百货大厦•初建期:始建于1918年,•改建期:•现址:南京东路606号;•类型:百货业型地标建筑;•现名:今永安百货公司大厦;•在建筑这楼是据说当时的郭家两兄弟为了考虑该百货大厦的具体建造位置时,实地考察南京路的人流密度,他们分别在南京路的南北两边看见一个人就数一粒黄豆,然后根据两边数落的黄豆多少,最终决定建址在今天的这个位置。事实上这个百货业地标建筑建造的决定英明性很快通过其商业的运作兑现了。1927外滩的汇丰银行大厦•1865年汇丰银行进驻上海,现楼为1927年重新建造。这楼被业主自己认为是自南亚印度的加尔格达至远东白令海峡最漂亮的一栋建筑,•今天看来,其言不虚;这楼的存在毫不过誉的还原出上海作为当时全球三大金融中心之一的事实。同时也体现了上海已进入了以国际金融业为城市主导产业的城市进化过程的标本。1930年代上海民国地标建筑•“大上海计划”与江湾五角场—1930年代的上海市中心区规划•根据孙中山先生的《建国大纲》,1929年7月上海特别市政府第123次会议通过《大上海计划》,划定今江湾五角场东北地带作为新上海市中心区域。该计划各项工程于1930年上半年开始建造,在一片农田间修筑了一系列道路,并以新市政府大厦为中心(图下),完成了运动场(图上中)、图书馆(图上左)、博物馆(图上右)、市医院、卫生试验所、国立音专、广播电台、中国航空协会等建筑。在数年间陆续建起了
本文标题:地标建筑与城市进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622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