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件整理
1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第一篇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12月1日一、写作背景一、从大背景上看,五卅运动把中国革命推向高潮,社会各阶级的政治态度在运动中都有比较充分的表现,革命联合阵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矛盾也日益显露。生动丰富的革命实践为共产党人提供了许多新鲜经验,错综复杂的革命斗争又把许多缺乏现成答案的新问题提到了共产党人面前:■如怎样认识和对待资产阶级?(党的一大认为资产阶级都是革命的对象。二大认为资产阶级民主派是可以联合的力量。三大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中国资产阶级的大部分有两面性。四大明确指出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反革命的“大商买办阶级”和“新兴的民族工业资产阶级”两部分。五卅运动时,民族资产阶级最初曾积极参加反帝斗争并发挥过重要作用,以后却动摇妥协,充分表现出它在政治上的两面性)■在国共合作开展大革命的局面下,既要积极联合民族资产阶级参加革命,又要同民族资产阶级的动摇和妥协作必要的斗争,对于年幼的中国共产党来说,这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如无产阶级对待自己的同盟者——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农民应采取什么态度?■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另一个重要问题。五卅运动,证明了农民斗争的奋起,是国民革命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农民是工人阶级最需要最靠得住的同盟军。二、从具体环境说,此文是为反对当时党内存在着的两种倾向而写的。当时党内的第一种倾向,以陈独秀为代表,只注意同国民党合作,忘记了农民,这是右倾机会主义。第二种倾向,以张国涛为代表,只注意工人运动,同样忘记了农民,这是左倾机会主义。这两种机会主义都感觉自己力量不足,而不知道到何处去寻找力量,到何处去取得广大的同盟军。■毛泽东指出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这样就解决了中国革命中的最主要的同盟军问题。毛泽东并且预见到当时的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动摇的阶级,他们在革命高涨时将要分化,其右翼将要跑到帝国主义方面去。1927年所发生的事变,证明了这一点。■为了从理论上回答并总结这些中国革命的新问题,为中共制订正确的革命政策提供理论指导,在总结党的其他领导人(如李大钊、陈独秀等)理论探索成果的基础上,毛泽东于1925年12月1日在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司令部编印的《革命》第四期发表了该文。二、主要内容1、文章开篇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我们的革命要有不领错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团结我们真正的朋友,以攻击我们真正的敌人。2、文章将中国社会各阶级分为五大类。■第一类,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他们和中国革命的目的完全不相容。特别是大地主阶级和大买办阶级,他们始终站在帝国主义一边,是极端的反革命派。”■第二类,中产阶级,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他们对于中国革命具有矛盾的态度,在“受外资打击、军阀压迫感觉痛苦时,需要革命,赞成反帝国主义反军阀的革命运动”。但是,当革命“在国内有本国无产阶级的勇猛参加,在国外有国际无产阶级的积极援助,对于其欲达到大资产阶级地位的阶级发展感觉到威胁时,他们又怀疑革命。”“其政治主张为实现民族2资产阶级一阶级统治的国家”。■第三类,小资产阶级。包括自耕农、小商人、手工业主、小知识阶层,分左、中、右三部分。他们在革命潮流高涨、可以看得见胜利的曙光时,不但左派参加革命,中派亦可参加革命,即右派分子也只得附合着革命。■第四类,半无产阶级。包括绝大部分半自耕农、贫农、小手工业者、店员、小贩。“绝大部分半自耕农和贫农是农村中一个数量极大的群众。所谓农民问题,主要是他们的问题。”半无产阶级各部分其经济地位不相上下,其需要一个变更现状的革命也相同。■第五类,无产阶级。包括工业无产阶级、都市苦力以及农村无产阶级。“工业无产阶级人数虽不多,却是中国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做了革命运动的领导力量”,“他们特别能战斗”。■结论:“可知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但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们,不要让他们扰乱了我们的阵线。”三、理论意义■该文是五卅运动前后党的领导人努力应用马克思主义于中国国情的宝贵成果之一,对于后来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具有重大的首创意义。■文章通过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的分析,清晰阐释了“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一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文章对民族资产阶级所作的分析,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此时阶级斗争的实际状况,为党后来深入认识并正确处理同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文章对农民阶级的分析,初步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为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制定对农民的政策,奠定了重要基础。第二篇反对本本主义一九三0年五月一、写作背景1.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中共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俄国革命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严重地阻碍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规律的认识。1930年5月,中共中央理论刊物《红旗》就以“记者”名义发表文章,批评主张农村包围城市的观点违反了“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者,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同盟者”这个马克思主义原理。2.为了反对党和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毛泽东在1930年5月写下一篇题为《调查工作》的文章,深刻地阐明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的重要性。这篇文章1964年收入《毛泽东著作选读》时,题目改为《反对本本主义》。3.1961年3月11日,毛泽东将这篇文章印发给他在广州召开的一次会议,并写了以下说明:“这一篇老文章,是为了反对当时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那时没有用‘教条主义’这个名称,我们叫它做‘本本主义’。”二、主要内容1、毛泽东强调指出,离开实际调查,就要产生唯心的阶级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导,其结果不是机会主义,便是盲动主义。为了洗刷唯心精神,他提出了“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和“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科学论断。2、认识来源于实践,而实践的主体是群众,“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因此要“到群众中作实际调查去!”33、中国革命需要学习别国革命的经验,但这种学习并不是要求人们去照抄书本上的个别词句或别国革命的具体公式,“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为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必须认真地调查中国的情况,独立地思考和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这篇文章初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点,即这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因为坚持了这样一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善于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善于总结群众斗争的新鲜经验,所以才能够在中国革命的转折关头,表现出革命的首创精神,显示出巨大的理论勇气,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思想,从而为复兴中国革命和争取中国革命战争胜利指明了唯一正确的道路。第三篇《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论述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任务等重大问题。论证该问题的逻辑前提是,先论证中国的国情以及在中国当时的国情中进行的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和目标。在这方面,特别是中国国情和历史方面,自从中国社会史大论战以来,学术界已经积累了相当基础。特别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唯物史观研究中国古史的一些历史学家如郭沫若和吕振羽等,取得了比较重要的成果。■郭沫若以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为理论指导,根据中国古代文献资料,积两年之功,著成《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第一次提出了关于中国古代史的社会形态分期理论,认为西周以前为原始公社制,西周为奴隶制,春秋以后为封建制。■吕振羽同样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古史,认为夏以前是原始共产社会,商代是奴隶社会,周代是初期封建社会,秦到鸦片战争前是变种的专制主义封建社会。他们的研究,自然还有许多可讨论的地方,但在当时,作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关于中国古代史研究的代表作品,对《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写作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在借鉴了郭沫若、吕振羽等人的研究,以及毛泽东等人早年对中国社会调查所形成的对中国认识的基础上,他与范文澜等人合作撰写了《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书,最后以毛泽东名义发表。全书共两章,其中第一章是历史学家范文澜等人起草经毛泽东修改完成的,第二章是毛泽东自己撰写的。主要内容1、从近代中国与世界的角度,分析了列强侵华的双重使命,指出:“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在一方面促使中国封建社会解体,促使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把一个封建社会变成了一个半封建社会;但是在另一方面,它们又残酷地统治了中国,把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所谓“双重使命”,即破坏的使命和重建的使命以及这两者的统一。1853年7月,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一文中明确地提出:“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人民出版社,1998.246,2、分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和主要矛盾,指出:“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3、分析和论述了中国革命的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前途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任务。■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和对内推翻封建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而最主要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关于中国革命的动力,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如果没有无产阶级的领导,就必然不4能胜利”;“在中国社会的各阶级中,农民是工人阶级的坚固的同盟军,城市小资产阶级也是可靠的同盟军,民族资产阶级则是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的同盟军,这是现代中国革命的历史所已经证明了的根本规律之一”。■关于革命的领导权。文章指出中国无产阶级担当革命领导者的责任是时代进步的产物。因为只有无产阶级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无产阶级(通过共产党)的领导,是决定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基本因素,是这一革命取得胜利和实现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前进的根本保证。■关于现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指出中国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首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所谓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关于中国革命的前途,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中国革命运动,是包括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在内的全部革命运动;这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革命过程,只有完成了前一个革命过程才有可能去完成后一个革命过程。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而一切共产主义者的最后目的,则是在力争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最后完成。”4、再次论证中国革命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毛泽东指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决定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也包括一些资产阶级反动派占据了中心城市,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农民,革命的领导力量是无产阶级。因此,中国革命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农村根据地,进行游击战争,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三、历史地位1.该文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的认识,阐明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和对中国革命的基本主张,驳斥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叫嚣,从理论上思想上教育了全党,推动了中国革命运动的胜利发展,是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2.也成为它出版后几乎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的中国大陆历史学界对于中国历史的基本分析框架和分析体系。第四篇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一、主要内容1、
本文标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件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635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