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食品的腐败变质腐败变质与发酵腐败变质发酵腐败变质与发酵的比较腐败变质腐败腐败的本质狭义的腐败:腐败菌分解蛋白质广义的腐败:微生物分解动植物组织变质物理、化学或生物因子使食品品质变化腐败变质在一定环境下,由微生物等多种因素使食品失去或降低食用价值。发酵狭义微生物无氧条件下分解碳水化合物产生有机酸和乙醇。广义利用微生物或微生物的成分(如酶)产生各种产品的有益过程。酸奶、干酪、酒酿、泡菜、酱油、食醋、豆豉、乳腐、黄酒、啤酒、葡萄酒腐败变质与发酵的比较区别腐败:有害发酵:有益联系都利用微生物物质代谢食品的腐败变质感官品质的下降营养价值的损失安全性的降低食品表面的微生物食品内部的酶空气中的氧、水分……腐败、不能食用发霉的豆瓣腐败的禽肉腐烂的苹果酸败的食用油影响食品腐败变质的因素微生物的作用-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重要原因细菌、霉菌、酵母菌食品本身的特性蛋白质、碳水化物、脂肪环境因素温度、湿度、氧气微生物啮齿动物害虫食品腐败变质温度水分光照氧化酶类微生物的作用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重要原因。指所有形体微小、单细胞或个体结构较简单的多细胞,甚至没有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通称。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微生物种类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细菌、霉菌、酵母菌三大类。细菌在绝大多数场合,细菌是引起食品变质的主要原因;细菌引起的变质一般表现为食品的腐败;细菌会分解食品中的蛋白质和氨基酸,产生臭味或异味,甚至伴随有毒物质的产生;细菌的芽孢耐热性强,在土壤和空气中分布广泛。细菌霉菌霉菌在无氧的环境可抑制其活动;水分含量低于15%时,其生长发育被抑制;在有氧、水分少的干燥环境能够生长发育;富含淀粉和糖的食品容易生长霉菌,出现长霉现象;曲霉属和青霉属为主酵母酵母在含碳水化合物较多的食品中容易生长发育;含蛋白质丰富的食品一般不生长;在pH5.0左右的微酸性环境生长发育良好;酵母耐热性不强,在60~65℃左右可将其杀灭;部分食品腐败类型和引起腐败的微生物食品腐败类型微生物糕点霉变和酸败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黄曲霉、毛霉、青霉、镰刀霉糖浆产生粘液发酵呈粉红色发霉产气肠杆菌、酵母属接合酵母属玫瑰色微球菌、曲霉属、青霉属新鲜果蔬软腐病、炭疽病、青霉病、黑霉菌腐烂根霉属、欧文氏杆菌属、葡萄孢属、黑曲霉、假单胞菌属新鲜肉变酸、变黏、产生异味、变绿色假单胞菌属、微球菌属、乳杆菌属明串珠菌属家禽变黏、产生异味假单胞菌属、产碱菌属浓缩桔汁失去风味乳杆菌属、明串珠菌属、醋杆菌属影响微生物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pH:耐酸性:霉菌>酵母>细菌影响微生物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耐旱性:霉菌>酵母>细菌耐热性:细菌>霉菌>酵母影响微生物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影响食品腐败变质的因素食品本身的组成和性质理化性质:包括食品本身的成分、所含水分、pH值高低和渗透压的大小。食品种类:易保存的食品和易腐败变质的食品。按照变质可能性将原料分类极易腐败原料(1天-2周)肉类和大多数水果和部分蔬菜;中等腐败性原料(2周-2月)柑橘、苹果和大多数块根类蔬菜。稳定的原料(2-8月)粮食谷物、种子和无生命的原料如糖、淀粉和盐等。影响食品腐败变质的因素环境因素温度、湿度、空气等自然条件,对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促进食品本身发生各种变化上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成为影响食品变质的重要条件.较高的温度湿度--加速微生物的生长最适宜条件25~40℃,70%紫外线、氧—促进腐败菌繁殖食品腐败变质的化学过程蛋白质类食品腐败变质导致鱼、肉、蛋类食品的腐败变质脂肪类食品的酸败变质导致坚果的“走油”、咸鱼、冻肉“哈喇”味碳水化合物类食品的腐败变质糕点的“回生”,果蔬过熟、萎蔫、组织软化、品质下降;腐败变质的卫生学意义蛋白质类食品腐败变质肉、鱼、禽、蛋和大豆制品等富含蛋白质的食品主要以蛋白质的分解为其特征蛋白质--肽--氨基酸--胺、硫化氛、硫醇、吲哚、粪臭素和醛等物质,具有恶臭味,即出现食品腐败的特征。蛋白质分解后所产生的胺类是碱性含氮化合物,具有挥发性。脂肪类食品的酸败变质受饱和程度、紫外线、氧、水分、抗氧化物、金属离子的影响脂肪的变质主要是酸败,油脂自身氧化、加水分解起始反应传播反应终结反应主要分解产物为过氧化物和氧化物,随之产生具有特殊刺激气味的酮和醛等酸败产物,即所谓哈喇味。碳水化合物类食品的变质粮食、蔬菜、水果、糖类等碳水化合物分解通常称为酸发酵和酵解在微生物或动植物组织中酶的作用下,经过产生双糖、单糖、有机酸、醇、醛等一系列变化,最后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主要变化是酸度升高,也可伴有其它产物所特有的气味。腐败变质的卫生学意义产生厌恶感微生物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促使食品中蛋白质分解,产生的有机胺、硫化氢、硫醇、吲哚、粪臭素等,具有蛋白质分解所特有的恶臭,使人嗅觉产生极其难受的厌恶感。细菌和霉菌在繁殖过程中能产生色素,使食品染上各种难看的颜色,并破坏了食品的营养成分,使食品失去原有的色香味,也使人产生不快的厌恶感。油脂酸败的“哈喇”和碳水化合物分解后产生的特殊气味,也往往使人们难以接受。腐败变质的卫生学意义降低食品营养食品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腐败变质后内部结构发生变化食品腐败分解后产生低分子物质,因而丧失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原有营养价值。腐败变质的卫生学意义引起中毒或潜在性危害急性中毒轻者多以急性胃肠炎症状出现,如呕吐、恶心、腹痛、腹泻、发烧等,经过治疗可以恢复健康;但重者可出现呼吸、循环、神经等系统症状,抢救及时可转危为安;如贻误时机还可危及生命,可能遗留后遗症。慢性中毒或潜在性危害有些变质食品中的有毒物质含量少,或者由于本身毒性作用的特点,并不引起急性中毒,但长期食用,往往可造成慢性中毒,甚至可以表现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作用。食用腐败变质、霉变食物除了可以引起急性中毒外,还具有极其严重的潜在危害。腐败变质的鉴定和控制腐败变质的鉴定。腐败变质的控制。腐败变质的鉴定感官性状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腐败变质的鉴定感官鉴定-最敏感可靠通过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听觉对食品的感官性状(色、香、味、形),进行鉴定的一种简便、灵敏、准确的方法,具有相当的可靠性。判断一种食品是否变质,首先应进行的是感官检查,一旦确定,不需要再经实验室的进一步鉴定。腐败变质的鉴定粮谷类:霉菌污染为主,颜色发灰发绿,霉变气味。肉类:臭味、颜色发暗、表面污秽、弹性降低。淀粉类食品:变酸。鱼类:臭味、鱼鳞脱落、眼球凹陷、腹部膨胀等鲜奶:变酸,蛋白凝固出现‘奶豆腐’现象罐头类:出现‘胖听’现象,敲击罐头壁发出空洞音油脂:“哈喇”味,肉、鱼类食品脂肪变黄,鱼类的“油烧”现象腐败变质的鉴定理化指标食品腐败变质后伴有物理及化学特性的变化,通过检测来判断食品卫生质量,称为理化鉴定。pH值:一般不作为初期腐败的指标。一般腐败开始时食品的pH略微降低,随后上升,因此多呈现V字形变动。腐败变质的鉴定例:牲畜和一些青皮红肉的鱼在死亡之后,肌肉中因碳水化合物产生消化作用,造成乳酸和磷酸在肌肉中积累,以致引起pH值下降;其后因腐败微生物繁殖,肌肉被分解,造成氨积累,促使pH值上升。我们借助于pH计测定则可评价食品变质的程度。由于食品的种类、加工法不同以及污染的微生物种类不同,pH的变动有很大差别,所以一般不用pH作为初期腐败的指标。腐败变质的鉴定挥发性盐基总氮(TVBN):含蛋白质丰富的食品(肉、鱼、豆类)浸出液在弱碱性条件下与水蒸气一起蒸馏出来的总氮量(形成氨、胺的含氮物),称为TVBN。肉鱼类食品由于酶和细菌的作用,在腐败过程中,使蛋白质分解而产生氨以及胺类等碱性含氮物质(主要是二甲胺和三甲胺),此类物质具有挥发性,可在碱性溶液中蒸出。该指标现已列入我国食品卫生标准。例如一般在低温有氧条件下,鱼类挥发性盐基氮的量达到30mg/100g时,即认为是变质的标志。我国卫生标准:15mg/100g一级新鲜25mg/100g二级新鲜26–30mg/100g可疑食品30mg/100g腐败变质腐败变质的鉴定组胺:鱼贝类可通过细菌分泌的组氨酸脱羧酶使组氨酸脱羧生成组胺而发生腐败变质。当鱼肉中的组胺达到4-10mg/100g,就会发生变态反应样的食物中毒。K值鱼肉ATP依次分解为ADP、AMP、IMP、HxR(肌苷)、Hx(次黄嘌呤),其中低级分解产物HxR和Hx与ATP及其系列分解产物的比值(百分数)称为K值,K值≤20%,绝对新鲜;K值≥40%,腐败;主要适用于鉴定鱼类早期腐败。腐败变质的鉴定三甲胺鱼虾等水产品腐败时的常见产物是挥发性盐基总氮构成的胺类中的主要物质,是季胺类含氮物经微生物还原产生的。新鲜鱼虾等水产品、肉中没有三甲胺,初期腐败时,其量可达4mg~6mg/100g。腐败变质的鉴定过氧化值(POV)油脂在氧化过程中产生的过氧化物,很不稳定,能氧化碘化钾成为游离碘,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根据析出的碘计算过氧化值。过氧化值的表示:用滴定1g油脂所需某种规定浓度(通常用0.002mol/L)的Na2S2O3标准溶液的体积(mL)表示,或用碘的百分数表示,或用每千克油脂中活性氧物质的量(mmol)表示,或每克油脂中活性氧的质量(μg)表示等。过氧化值上升是脂肪腐败最早期的指标。腐败变质的鉴定羰基价油脂氧化所生成的过氧化物,进一步分解为含羰基的化合物。一般油脂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和不良条件的影响,羰基价的数值呈不断增高的趋势。羰基价:1kg样品中各种醛物质的量,mmol/kg。测定原理:羰基化合物和2,4-二硝基苯肼的反应产物,在碱性溶液中形成褐红色或酒红色,在440nm下,测定吸光度,计算羰基价。也是脂肪早起腐败的指标。腐败变质的鉴定微生物检验微生物与食品腐败变质有着重要的因果关系,微生物生长繁殖数量的多少与食品腐败变质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菌落总数(一般卫生指标)是指被检样品的单位重量(g)、容积(ml)或表面积内(cm2)所含在严格规定的条件下(培养基及pH、培养温度及时间、计数方法等)培养所生成的细菌菌落总数。以菌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unit)表示,简写:cfu活菌数达到10E8/g,处于初期腐败阶段大肠菌群(表明了粪便污染的程度)一般相当于每100ml或100g食品中的可能数来表示,简称大肠菌群最近似数(maximumprobablenumber),简写:MPN。腐败变质的控制原理防止微生物污染从食品原料到食用的整个食品链过程注意防止微生物的污染。控制微生物生长繁殖降低食品水分含量:日晒、阴干、热风干燥、喷雾干燥等。降低食品的储藏温度:冷藏、冷冻。提高食品渗透压:大部分微生物在高渗环境中会死亡,由于脱水的作用。盐腌和糖渍两种方法。化学防腐:防腐剂、酸渍等。生物防腐:发酵作用降低酸度杀灭微生物高温杀菌;微波加热;辐射杀菌;低温保藏低温保藏的方法:冷藏、冷冻低温保藏的原理:低温可以降低或停止食品中微生物的增殖速度。低温还可以减弱食品中一切化学反应过程。对冷藏冷冻工艺的卫生要求:①食品冷冻前,应尽量保持新鲜,减少污染。②用水或冰制冷时,要保证水和人造冰的卫生质量相当于饮用水的水平;采用天然冰时,更应注意冻冰水源及其周围污染情况。③防止制冷剂(冷媒)外溢。④冷藏车船要注意防鼠和出现异味。⑤防止冻藏食品的干缩。对不耐保藏的食品,从生产到销售整个商业网中,应一直处于适宜的低温下,即保持冷链。高温杀菌保藏高温杀菌保藏原理与微生物耐热能力:在高温作用下,微生物体内的酶、脂质体和细胞膜被破坏,原生质构造中呈现不均一状态,以致蛋白质凝固,细胞内一切代谢反应停止。脱水与干燥保藏常用的保藏食品的方法。原理:为将食品中的水分降至微生物繁殖所必需的水分以下,水分活性aw在0.6以下,一般微生物均不易生长。食品腌渍常见的腌渍方法提高酸度、盐腌、
本文标题:二、食品的腐败变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649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