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毛中特-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学目的逻辑结构重点难点教学内容教学目的(1)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形式、历史经验;(2)懂得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走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历史的选择;(3)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4)理解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第三章一共分三节。第一节主要介绍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第二节主要介绍社会主义道路和历史经验第三节主要介绍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逻辑结构重点·难点重点(1)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及其历史经验;(2)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难点(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性质的社会;(2)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3)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如何认识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结合我国实际,系统地回答了中国为什么选择和怎样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这一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教学内容7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9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毛泽东看解放南京的胜利捷报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10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时间界定)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它从属于社会主义体系,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和桥梁。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性社会13(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特征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下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制度(其中非社会主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还占很大比重)15从1949年到1952年,经过三年经济恢复,我国工业生产总产值增长了145%,农业生产总产值增长了48.5%。可见,向社会主义过渡已经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工业1952Text1949农业145%48.5%16在此经济基础上形成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17文化上: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政策。毛泽东与延安文艺座谈会代表合影18(二)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土改完成前是中国人民同国民党反动残余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1950年1月,上海一工厂区遭到国民党飞机轰炸19土改后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抗美援朝20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次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它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作了明确的规定,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和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愿望。21这一时期的民族资产阶级仍然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既有剥削工人的一面,又有接受共产党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一面。对于工人阶级和社会主义革命来说,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剥削阶级,是被消灭的对象;作为一种可以接受共产党和工人阶级领导的社会力量,又是团结和改造的对象。23结论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一个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24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25(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但是对于何时过渡?怎样过渡?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的认识经历了发展变化过程。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历史背景和原因一方面,受小农经济的局限,农业生产增产潜力有限,难以适应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迅速增长的需求,无力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和扩大工业品的市场。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另一方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仅工业资本比重小,而且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依靠它本身的力量无法有力地推进工业化的发展。28一九四九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作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报告七届二中全会当时提出了两个转变:“使中国有可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29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1951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五年计划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识。1.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之一:30在过渡的时间上,认为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在转变条件上,认为只有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才能实现私营工业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在过渡的步骤和方式上,认为当工业发展了、国营经济壮大了的时候,就可以进一步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31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从彻底完成民主革命起即逐步过渡1952年毛泽东和党中央提出了开始过渡的设想理由:经过从1949年至1952年三年的时间,我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已经完成,政治、经济及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之二:321952年国庆节,首都庆祝国民经济恢复任务胜利完成331953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1953年12月,在毛泽东亲自修改审定的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形成了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和准确的表述。34“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表述P69重点35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指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36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资本主义工商业总路线工业化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37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透视过渡时期总路线,可见其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出发,提出了反映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思路,即把建设与改造并举,要求把国家工业化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紧密地结合起来,在社会改革中保持生产力的同步发展。其实质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改变所有制的问题。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实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38毛泽东在谈到我国工业的情况时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不改变这种落后状况,我国就不能摆脱被动挨打的命运。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必要性:首先,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过渡时期的中国国情。钢产量:1949年中国16美国7004英国1580西德1092法国915日本311(单位:万吨)中国印度1949年1950年钢16万吨147万吨煤3200万吨3280万吨电43亿度58亿度化肥0.6万吨1.8万吨水泥66万吨270万吨原油12万吨0.25万吨过去陈旧破烂的矿厂景象。只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才能独立和富强。42从历史上看,实现工业化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证明,我国已经丧失了通过资本主义工业化进入强国行列的机遇,如果搞资本主义只能成为帝国主义的附庸。43其次,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必须对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一方面,分散、脆弱的个体经济,难以适应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迅速增长的需求,无力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和扩大工业品的市场。另一方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仅工业资本比重小,而且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依靠它本身的力量无法有力地推进工业化的发展。a.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生产规模狭小,生产工具缺乏,贫穷落后;b.农村两极分化现象严重;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和适应工业化发展日益增长的对商品粮和工业原料的需要。广东省中山县农民在学习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国营农场的收割机只有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才能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47实现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现可能性: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到1952年,国营工业产值在全国现代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经增加到56%,国营批发商业的营业额占全国批发商业营业总额的60%,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实际上已居于相对强大的地位。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提供了物质基础48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提供了重要依据。49第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在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是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50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显示出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对我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朝鲜战争停战也使世界的形势开始和缓。这为实行过渡时期总路线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51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新中国外交52(二)中国共产党提出这条总路线的主要依据: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论依据53第一、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过渡时期”或“革命转变时期”这个特定的历史概念,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来的。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指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54列宁根据俄国革命的实践,发展了马克思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1919年,他在《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一文中,比较集中地论述了过渡时期的必要性、特点和性质。他指出:“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有一个过渡时期,这在理论上是毫无疑义的。这个过渡时期不能不兼有这两种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或特征。这个过渡时期不能不是衰亡着的资本主义与生长着的共产主义彼此斗争的时期,换句话说,就是已被打败但还未被消灭的资本主义和已经诞生但还非常幼弱的共产主义彼此斗争的时期。”列宁还具体分析了当时俄国的历史特点,指出过渡时期的基本经济形式是资本主义、小商品生产和共产主义,基本阶级力量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特别是农民)和无产阶
本文标题:毛中特-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650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