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国有资本退出机制的法律问题研究
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国有资本退出机制的法律问题研究姓名:侯珏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经济法学指导教师:王继军20070601国有资本退出机制的法律问题研究作者:侯珏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温怀德.温怀玉.刘渝琳.WenHuaiDe.WenHuaiYu.LiuYuLin国有企业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独立经营国有资本-特区经济2006,210(7)国有企业不是本质,而只是一种载体,国有资本及其保值增值才是本质和内容.必须改变混淆经济利益本身和其载体--企业之间关系的现象,这要求在涉及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依然由国有企业控制,而在一般竞争性领域,应放弃控对企业的经营权,或参股或退出,变国有企业为活化的国有资本,并由专业投资公司独立经营国有资本.政府对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负责,不再对企业负责.国有企业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独立经营国有资本是可行的,并具有诸多重要意义.2.学位论文陈少晖国有资本财政研究2005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什么?是西方式单一的公共财政模式,还是内涵公共财政与国有资本财政的“双重(元)结构财政”模式?在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同时,还要不要确立国有资本财政的相应地位?这些问题都是近年来财政理论界反复研究和争论的焦点。从研究动态上看,无论是财政理论界还是政府财政职能部门,关注的重点大多集中在如何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上,把单一的“公共财政”作为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唯一目标模式,而“国有资本财政”的研究却被泠落或忽视,甚至有人明确提出“国有资本财政不可取”的否定观点。由于公共财政是财政的天然组成部分,是任何形式的财政模式都要涵盖或涉及的内容。因此,要判断一个国家在特定时期的财政到底属于何种模式或类型,关键是要看它是否包含以及包含了多大程度的国有资本财政。如果没有或几乎没有包含国有资本财政,就可以认定它是单一的公共财政模式。而如果存在大量经营性国有资产,国家就必然要以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身份进行国有资本宏观价值管理并参与收益分配,从而决定了以赢利为目的的国有资本财政模式的存在。我国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面广量大的国有资产,决定了国有资产总量中除了非市场赢利性的部分外,还包含了巨额的经营性国有资产,因而当西方国家因国有资产数量弱小而无法产生国有资本财政之时,我国在市场赢利性的国有经济基础上却能够并且必须相应产生“国有资本财政”。因此,无论从理论的完整性抑或改革的现实性出发,既然两者同属于国家财政的构成部分,就不能因为要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而忽视国有资本财政,更不能由此否定国有资本财政的存在及其重要作用。正是基于上述基本观点,本人将国有资本财政研究这一目前财政理论研究领域的薄弱环节,确定为博士后研究报告的选题,力图在双重(元)结构财政模式的理论框架内,对国有资本财政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专题探讨,在深入分析国有资本财政收入、财政支出(投资)、财政预算、微观基础以及运行机制等相关问题的基础上,初步建构国有资本财政理论研究的基本框架。本报告除导论外,主要内容共分为八章。在导论部分主要就本报告的选题意义、研究目的、研究动态、分析方法和逻辑结构作一概述,重点强调加强国有资本财政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同时从研究动态的角度对相关文献作了综述。第一章和第二章为国有资本财政的基本理论分析。其中第一章在对国有资本及其相关范畴进行界定的基础上,通过对财政职能理论演变的梳理和市场经济下财政职能的定位分析,揭示出我国经济体制转型期财政职能的特殊定位。第二章则在首先揭示国有资本财政存在和发展必然性的基础上,通过对国有资本财政的基本内涵、职能范围、结构特征、产业选择和规模区间等相关要素的理论分析和界定,初步构建出国有资本财政的基本理论框架。国有资本财政的市场盈利性,决定了其投资的基本要求是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而这一要求的实现必须建立在众多国有企业盈利的基础上。因此,国有资本财政的微观基础是国有企业。根据这一逻辑关系,本报告的第三章深入国有资本财政的微观基础,对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行为机制、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治理环境等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提出了“建立以股份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创新方向”这一理论观点。从第四章至第六章,是本报告的核心内容,分别从财政收入、财政支出(投资)和财政预算这三个财政的基本环节,深入分析了国家与国有企业的财政分配关系的调整、国有资本财政投融资机制的建构以及国有资本财政预算体系的设计等问题。其中,第四章在对改革前后国家与国有企业的利润分配关系的演变进程进行回顾和总结的基础上,指出了税利分流是理顺国家与国有企业之间财政分配关系的正确方向,并进而主张应当在税利分流的基础上重新建立国有资本财政收入制度。第五章首先界定了国有资本财政投资的内涵、特点、主体以及投资范围,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在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国有资本财政投资的主体地位与模式选择。同时对国有资本财政投融资机制的建构提出叫有针对性的对策。第六章在前两章完成了对国有资本财政收入和投资研究的基础上,开始探讨国有资本财政的预算问题。通过对现行复式预算制度局限性的分析,指出了现行复式预算制度改革具有向双重(元)结构财政转化的客观必然性。同时在对国有资本财政预算作出一般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初步设计了国有资本财政预算的基本框架。第七章主要从国有资本宏观运营和管理的角度探讨国有资本财政问题。首先在揭示传统国有资本运营体制内在矛盾及其成因的基础上,指出了构建新型国有资本运营管理体制的基本方向;其次,以十六大报告为指导思想,论证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应当由“分级管理”转变为“分级所有”的必要性;再次,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建构了新型国有资本运营管理体制的层级框架和运作模式。第八章的主要任务是探讨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主要通过对双重(元)结构财政模式的理论探讨,在认同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同时,论证并强调了国有资本财政与公共财政并存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并在整合公共财政论与国家分配论的基础上,明确指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模式应当是双重(元)结构财政模式。3.期刊论文孙金凤.张淑全从微观上看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与国有资本退出-经济研究导刊2007,(7)国有企业改革已经成为近些年中国经济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和国有资本的退出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上考虑.从国有企业的改革原则与改革战略出发,如何从微观上看一般竞争性领域国有资本退出的方式以及一般竞争性领域国有资本退出的对策,对国有企业改革有重要的借鉴意义.4.学位论文刘钢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与国有资本退出问题研究2006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放权让利”的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三个改革阶段。与此相适应,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也经历了三个步骤,一是对高度集权的国有产权制度进行分解,实现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二是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现国家出资人产权与企业法人产权的分离;三是根据“有进有退”的国有企业改革战略,在需要保留国有企业的行业和领域建立规范的法人产权制度,在一般竞争性行业对国有产权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即将国有产权转变为非国有产权,实现国有资本的退出。在计划体制下,一般竞争性行业集中了大量的国有资本,分布着大量的国有企业。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退出,既是国有产权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也是由国有资本运营的低效率和国有企业的经营困境决定的。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退出,要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合于企业自身实际的退出方式。国有资本的退出存在着体制性的障碍,退出成本的障碍、退出环境的障碍以及退出的资产规模性障碍等。国有资本退出的微观对策包括:在国有资本退出问题上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和更加积极的措施;合理处理下岗职工劳动关系,调整下岗职工分流和再就业政策;大力推动国有股减持;采取多种措施,切实解决国有企业过度负债问题。国有资本退的宏观对策包括: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促进非国有投资主体的成长;积极发挥财政在国有资本退出中的作用;加快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动和促进产权交易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成长和完善。青岛市商业总公司所属企业的改制有三种情况:一是将国有净资产出售给企业全体职工,实现全员持股,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二是将全部国有净资产出售给企业经营层,改制为自然人持股的有限责任公司;三是将全部或部分国有净资产出售给企业外部的法人投资者,改制为多元持股的公司制企业。青岛市商业总公司的企业改制模式为实现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的退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5.期刊论文高菲.李凯沈阳市国有资本退出的障碍与对策分析-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5)分析了在沈阳市国有资本的运营过程中,存在着国有资本行业、产业分布不均,以及整体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探讨了沈阳市的国有资本在退出过程中所面临的观念性障碍、体制性障碍、成本约束障碍.为实现沈阳市国有资本的顺利退出,提出要通过多种形式解决国有中小企业退出问题,以国有股减持和合作、合资方式实现部分国有大企业退出,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完善国有企业退出的保障体系等对策建议.6.期刊论文李连根论国有企业改革与国有资本市场化经营-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2)国有资本市场化经营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客观趋势.国家从管理国有企业、国有资产转变为管理国有资本,是国有企业改革的突破.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通过科学界定国有企业的功能,实行国有企业分类改革,建立和健全国有投资公司,完善资本市场,实现国有资本经营市场化.7.学位论文陈艳玲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下的国有资本财务监管研究2004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对国有企业的管理历来是我国政府经济管理工作的重点。回顾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历经“放权让利”“股份制改组”“抓大放小”等阶段,却始终未解决国有资本低效运转的状态。党的十六大会议上提出了“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表明我国建设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开始。实施有效的监管是关系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成败与否的重大课题,而在国有资本的整个监管机制中财务监管又是重中之重,所以研究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下的国有资本财务监管体系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国家是国有企业最基本的出资人和财务监督主体,根据党的十六大会议确立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精神,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设立,使国有企业的出资人制度得以建立,因此,本论文从国家作为国有资产出资者的角度出发,结合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建立,重点对国家出资人如何加强对国有资本的财务监管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本论文以剖析传统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为基础,揭示了国有资本监管不力的症结所在,继而围绕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分析解读,探究了新体制下国有资本财务监管体系的战略性框架,该框架可归纳为:首先,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推进,论述了国家作为出资者在重构国有资本财务监督体系时,应该遵循的原则和目标;其次,在新型国资管理体制框架下,对国有资本的分级财务监管主体及其相关监管权责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第三,针对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财务监管目标,着重探讨了基层国有企业的国有资本财务监督内容;最后,对国家作为出资者加强国有资本财务监管的具体方式手段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以期提高国有资本财务监管的有效性。为确保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下国有资本财务监管模式的顺利构建,在本文的最后,对尚需完善和建立的与国有资本财务监管模式相配套的监管环境进行了相关问题的探讨。8.期刊论文万俊.邓蓉晖我国国有资本运营现状及对策-学术交流2004,(2)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国有资产规模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态势,但是,由于国有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还存在着国有资本过度分散、国有资本在各地区行业分布严重趋同、国有企业集约化程度低等问题.国有资本质量不容乐观,而大力推进国有资本从竞争性领域退出是改善国有资本
本文标题:国有资本退出机制的法律问题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67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