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旅游娱乐 > 中国民俗旅游资源概述
第二章中国民俗旅游资源概述P48→P123第一节民俗旅游资源概述第二节中国民俗旅游资源的类型第三节民俗旅游资源調查教学基本内容民俗旅游概述服饰民俗旅游饮食民俗旅游居住、交通民俗旅游人生礼仪、节日民俗旅游游艺、农业民俗旅游民俗旅游资源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民俗旅游的影响与可持续发展资源开发理论学科框架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人生礼仪民俗节日民俗游艺民俗农业民俗民俗旅游基本概念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民俗旅游区划第一节民俗旅游资源概述民俗旅游资源分类:(1)按内容分类:经济民俗旅游、社会民俗旅游资源、信仰民俗旅游资源、游艺民俗旅游资源;或物质民俗旅游资源、口头与非物质民俗旅游资源等。(2)按国家分类:中国民俗旅游资源、日本民俗旅游资源、泰国民俗旅游资源、英国民俗旅游资源、印度民俗旅游资源等。(3)按地域分类:欧美民俗旅游资源、美洲民俗旅游资源、非洲民俗旅游资源、中东民俗旅游资源等;或八桂民俗旅游资源、岭南民俗民俗旅游、巴蜀民俗民俗旅游资源、中原民俗旅游资源;或乡村民俗民俗旅游资源、都市民俗旅游资源等。(4)按民族分类:汉族民俗旅游资源、少数民族民俗旅游资源;或羌藏民俗旅游资源、壮侗民俗旅游资源、满蒙民俗旅游资源、客家民俗旅游资源、惠安民俗旅游资源等。一、民俗旅游资源的價值P481.差異性價值2.神秘性價值3.唯一性價值旅游资源的特点1.多样性2.定向性3.唯一性4.变化性第二节中国民俗旅游资源的类型1.生计技艺民俗旅游资源2.聚落建筑民俗旅游资源3.服装体饰民俗旅游资源4.茶酒饮食民俗旅游资源5.交通运输民俗旅游资源6.人生礼仪民俗旅游资源7.岁时节庆民俗旅游资源8.信仰禁忌民俗旅游资源9.组织制度民俗旅游资源10.游艺娱乐民俗旅游资源1.生计技艺民俗旅游资源a.渔猎采集民俗旅游资源b.草场游牧民俗旅游资源c.土地农耕民俗旅游资源d.江海渔业民俗旅游资源e.百工匠艺民俗旅游资源f.商贩贸易民俗旅游资源a.渔猎采集民俗旅游资源渔猎采集民俗旅游资源,包括捕鱼、狩猎、采集生活及其所涉及的工具、技术、信仰、禁忌、仪式、活动和生活场景等内容。狩猎采集时代的山神、树神、猎神、图腾等原始信仰和万物有灵观念,是人类多神崇拜和一神宗教的基础;木棍、投枪、弓弩、箭矢、猎网、陷阱、渔堰、网钩、刀叉、篮筐、荃篓、编簾、药物、夹套、机案、媒哨等捕猎工具,是所有现代武器和劳动工具的雏形;早期形态的围猎、烧烤、石炙、干腊、衣皮、配饰等生活习俗仍然以不同方式和不同形态保持在现代人的生活现实当中。b.草场游牧民俗旅游资源主要是寒温带地区,人们以高原草场、高山草场和森林苔原等游牧为主要生计方式,放牧牛、羊、马、骆驼和驯鹿等牲畜,食用肉类和奶制品,制作使用皮毛衣物器用等生活用品,拥有别具特色的毡房、蒙古包等居住方式和萨满一类的原始宗教信仰。由于游牧生活需要随着季节的变化“逐水草而居”,具有相当大的地域流动性,草场游牧生计技艺民俗体现出相当大的豪放浪漫色彩。辽阔的草原,浩瀚的天空,成群的牛羊,斑斓的绿洲,奔驰的骏马,成行的骆驼,浩瀚的沙漠,苍茫的戈壁,温驯的麋鹿,阴森的苔原密林,成为富有诗情画意的梦幻场景。c.土地农耕民俗旅游资源主要有刀耕火种、山地游耕和精耕细作农业。如土地信仰、龙王信仰、安土重迁、风水观念、重农抑商、聚族而居、崇宗敬祖、邻里亲情、落叶归根、天人合一等等。东北黑土地、中原黄土地、南方红土地等广袤的大地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季节性田园风光和宁静和谐的桃源仙境,麦苗、稻浪、园圃、桑田、茶园、麻地、果园、小桥、流水、人家、乡村、老寨、古镇,构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农耕田园画卷。在这幅画卷里,不同地方的人们,通过千百年的经验积累,形成了各有特色的二十四节气和行之有效的农耕技艺,整地、选种、播种、除草、收割、脱粒、储藏、加工,稻作文化与麦作文化各有千秋,景象各异,薅草锣鼓、背工咏唱、开秧吃新、春秋祭社、农具整置、梯田开垦、水利兴修等等成为农耕生计技艺的美妙场景。d.江海渔业民俗旅游资源专门“以舟船为家,以江海湖泊为田”的生计方式,形成了全然不同于陆地上谋生的特殊技艺,如水上捕捞技艺、水产加工技艺和渔具修造技艺等。并形成岛岸渔村、水上船家、渔港码头、水产养殖、水滨鱼市、拉网捕鱼、破冰夹鱼等别具特色的渔业生计技艺民俗文化现象。e.百工匠艺民俗旅游资源远古时代制作的石器、陶器、玉器、标枪、弓弩,编制筐篮、渔网、衣物、草垫、绳索,建造房屋、墓穴、灶台、沟渠、道桥等。随着人类生产分工的细致化,这些能人逐渐成为了以手工技艺谋生的职业半职业工匠,于是手工匠人生计技艺民俗正式产生。如泥瓦匠、陶瓷匠、铜铁匠、金银匠、木匠、篾匠、石匠、窑匠、书画匠、笔墨匠、装裱匠等等。这些匠人,随着城镇聚落的出现,逐渐成为专业化的百工技艺匠人阶层,并构成一道亮丽的百工技艺匠人生计民俗场景及其丰富多彩的工艺品。f.商贩贸易民俗旅游资源(1)集市:乡村仍然以固定的日期或节期(如庙会、端午)赶集、赶街、下坝子、赶圩进行集市贸易交换活动,形成了中国别具特色的乡间集市贸易景观。(2)行商:乡间由此派生出各种马帮、驼队、行商、小贩等,他们走村串户、饭运货物、吆喝吟唱,销售针头线脑、肉食豆腐、糖果糕点,或收购山货皮毛、草药特产,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行头打扮、市声言语,深受乡间男女老少村民的喜爱,常常成为怀旧诗文小说画图展示渲染的对象。(3)坐商:随着商业的不断发展,南来北往的客商不断聚散,马店、车行、客栈、酒楼、饭铺、饼店、面馆、绸庄、茶肆、钱庄、当铺、药店、金银珠宝店等不断涌现。各种店铺按照中国传统,都有开市之庆等仪式活动,挂匾额、放鞭炮、接贺联、赏乞儿、取吉利不一而足。2聚落建筑民俗旅游资源自从人类脱离了原始的洞穴寄居和缘树为巢的生活之后,就开始了建造房屋聚居生活的历史。由于地理环境、温度湿度不同,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历史传统的人们,往往以地穴式建筑、帐篷式建筑、崖居式建筑、干栏式建筑、屋宇式建筑等不同的居住方式,并形成不同的聚落方式共同生活在一起。a.古村建筑民俗旅游资源b.古寨建筑民俗旅游资源c.古镇建筑民俗旅游资源d.古城建筑民俗旅游资源a.古村建筑民俗旅游资源古村,特指丘陵、平原、盆地、绿洲等地势比较平旷的族群聚落形式。由于地势比较平旷,交通、水源、温度、湿度等条件都相对便利、适宜,这样的聚落形式往往具有比较悠久的起源、发展、繁盛的历史,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和地方特色的民居群落及传统风俗。后来,因为某种原因,如水陆交通要道的逐渐改变,这些曾经盛极一时的古村落逐渐淡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主流,逐渐被人们遗忘而成为文化孤岛,无论在形式、规模和生活方式上都较好地保持了传统的聚落样式,成为人们追今惜古、怀旧凭吊、调节心境、研究考察的理想去处而成为重要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b.古寨建筑民俗旅游资源所谓“古寨”,多指分布在高山、深谷、险隘、要塞等地方的具有相当历史传统和地方特色的民居聚落形式,主要是指少数民族传统古村落,也包括部分地方汉族的具有相当防御功能和守备性质的民居聚落形式古寨聚落或与高山,或与大漠,或与深谷,或与梯田,或与森林,或与草原等大自然美丽景观融为一体,与自己民族尊严的历史长河紧密相连,与地方族群悠久独特的传统社会文化贯通,承载着厚重的地方民族坚韧不屈的精神人格,成为当今中国令人目不暇接且最为显著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之一,是民族民俗文化旅游最为宝贵的一笔财富。c.古镇建筑民俗旅游资源镇,指的是集镇或市镇,它的主要特征是出于集市贸易的需要而产生的人口大规模聚集扩散所形成的大型商贸民居聚落;城,是出于军事防御功能而产生的以四面高墙环绕包围为特征的行政、商业中心。镇的主要功能是连结城乡交通、运输和商贸关系,方便民众往来汇聚、集市和交易。具有相当历史文化传统和深厚商业文化积淀的古镇,往往位于过去的水陆交通要道的枢纽之上。单从聚落建筑特色的角度看,鳞次栉比的屋宇墙头、面水临街的商埠铺面、各式各样的门楣院落、纵横交错的街巷小桥、形态各异的庙宇祠堂、功能不同的书院戏台,都会呈现出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民俗特点。d.古城建筑民俗旅游资源中国古城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四周围以高大的城墙,有城池、城垛、城楼、城阙等辅助城防工事,城内有居民、官府、军队、寺庙、街道、商铺、集市、民居、井渠等一系列机构、设施,构成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可守可攻的军事聚落区域,主要作用是保境安民。古城中的传统街道、骑楼、商铺、当铺、酒肆、旅店、茶坊、民居、巷子(里弄)、寺庙、官府、商会、戏楼、井台,周围的城墙、城门、城楼、城垛、城阙、城壕、城池、城桥等等聚落建筑设施,都依附沉积着浓郁厚重的或活态或静态的民俗文化成分。这些具有相当历史文化特色的古城,不管是“都城”、“商城”、“军城”、“民城”,还是“山城”“水城”“泉城”“雪城”“边城”“石头城”,三百六十行各有自己奇异独特的古城民俗特点,他们效仿上流社会,重礼仪、讲门第、求精细。3.服装体饰民俗旅游资源服装体饰民俗旅游资源,包括纺织、刺绣、印染、挑花、地毯、背带、被褥、包袱、服装、配饰、文身、凿齿、化妆、美甲、发式等与生活、信仰、审美有直接关系的民俗文化事象。这些主要由女性智慧所创造的民俗文化事象,不但体现了性别、年龄、身份、地位、民族等方面的特点和差异,同时包含着相应民族社会整体民俗文化深层的观念、意识、信仰、价值和审美等丰富的人格精神内涵。a.服饰装束民俗旅游资源b.织绣印染民俗旅游资源c.人体装饰民俗旅游资源a.服饰装束民俗旅游资源服饰装束民俗,是指有关人们的衣物、穿戴、鞋帽、装饰等方面的传统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的形成,首先与人们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有关;其次,各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服装的形成,也有着重大影响;再次,由于各地各民族的信仰和审美观不同,也影响了服饰的明显差异。b.织绣印染民俗旅游资源少数民族地区的维吾尔族、苗族、侗族、布依族、瑶族等纺织印染工艺久负盛名。其中,新疆维吾尔族妇女加工的各种丝毛地毯、壁挂,成为我国大量出口中东、阿拉伯地区的精品。贵州布依族姑娘,从十一二岁开始学习使用小巧精细的铜刀点染蜡花,在自织的白布上精心绘制各种各样的花草动物图案,晾干后放进蓝靛缸中浸染数次,捞出后放入锅中将去蜡,漂洗晾晒而成。腊染布料广泛用于制作衣裙、被面、床单、桌布、装饰品,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服饰艺术。云南大理白族妇女喜欢杂花印染,他们用针线将白布按照一定的花饰缝扎起来,浸染后去除扎结,展开而成为精致漂亮的花纹图案。c.人体装饰民俗旅游资源主要是指与首饰、耳饰、项饰、腰饰、臂饰、腿饰、足饰、发饰、文身、文面、凿齿、饰面、美甲、面具等有关的民俗文化。这些文化,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不同地方、不同民族传统文化的人们的审美追求,如苗族银饰雍容华贵、藏族身饰价值连城、傣族纹身神秘莫测、苗族绑腿轻盈漂亮、回族头巾简洁清丽、侗族发饰挽髻插花、瑶族成人凿齿镶金、壮族妇女修眉整面、京剧艺术讲究脸谱、江西傩舞面具表演等等。这些宝贵的人体装饰民俗旅游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满足现代人求新、求异、求美、求时尚的心理需要,是游客了解一个地方或一种民族的社会历史、生态环境、物质禀赋、生产状况、工艺技术、社会制度、文化传统、民族意识、角色定位和审美情趣的重要对象,往往是游客最喜欢收藏纪念的旅游工艺品,具有极高的经济开发价值。4.茶酒饮食民俗旅游资源“民以食为天”,无论生活在怎样的生态地理环境之中,人类必须考虑的首先就是吃饱穿暖、生存延续的问题。不同的生态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了不同的自然饮食资源,并积久发展成为不同的茶酒饮食等民俗文化制度。通过茶酒饮食民俗文化的研究,我们不但可以懂得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人们吃什么、怎样吃等表层文化之间的差异性问题,还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民族、不同人群在资源利用、社会结构、生活状态、人际关系、交往方式和人性本质等方面的深层制度和人格特征问题。茶酒饮食民俗文化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日常饮食、节庆饮食、保健饮食、祭祀饮食、酒茶礼仪、饮食器用、烹饪艺术、嗜好禁忌等众多的民俗文化事象。4.茶酒饮食民俗旅游资源a.日常饮食民俗旅游资源b.节
本文标题:中国民俗旅游资源概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679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