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学习目标:1、理解常见的修辞手法。2、熟练掌握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3、在仿句、写作中能灵活运用修辞手法。语文修辞手法是考试时常见的考点,中考语文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一、比喻【定义】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结构】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比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例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本体是;喻体是;比喻词是。)【种类】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等连接。常见形式是“甲像乙”。如: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舞女的裙。(本体是;喻体是;比喻词是。)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连接。典型形式是:“甲是乙”。如: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本体是;喻体是;比喻词是。)暗喻还有些变体值得注意:①本体和喻体是并列关系。例如:人多主意好,柴多火焰高。(本体是;喻体是。)②本体和喻体是修饰关系。例如: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本体是;喻体是。)③本体和喻体是注释关系。例如: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本体是;喻体是。)3、借喻。本体、比喻词都不出现,直接叙述喻体。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喻体是。)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再也说不出话。(喻体是。)4、、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一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作用】可使语言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把____比作____,生动形象地写出____(事物)____的特点,流露出作者____的感情。【例句】从未见过开得这么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作用分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茂盛的藤萝比做瀑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藤萝的茂盛。表达了作者对藤萝花的赞美之情。【练习1】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把____比作____,地写出________的特点,。【练习2】下面各句中没有用比喻修辞的是()A、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B、人造的强光把举镐挥斧的影子投射在二楼公寓的窗帘上,跳跃奔腾如巨无霸。C、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D、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丝绒,正在迎风飘撒。【练习3】填入下面横线处的文字与整个句子构成最恰切的比喻关系的一项是()夕阳像个贪杯的汉子,红着脸向后山倒去,霎时,①:山峦、田野、屋舍②,揭开它还可以看见一个红色的梦。A.①西天犹如燃烧着的火一般②仿佛披上一层红红的轻纱B.①西天好像是一团燃烧的火球②仿佛披上一层金色的轻纱C.①西天犹如燃烧着的火一般②仿佛穿上一件金色的外衣D.①西天好像是一团燃烧的火球②仿佛穿上一件红红的外衣二、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拟人:【定义】拟物为人,把事物人格化,将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行为的修辞方法。【作用】将(某事物)人格化,赋予其人的动作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____的特点,流露出作者____的感情。使读者感到亲切、形象【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作用分析】将桃树、杏树、梨树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花艳丽、桃李争春的热闹景象,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使读者感到亲切、形象。拟物(借物喻人):【定义】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例句】敌人虽然张牙舞爪,但却不堪一击。张牙舞爪是动物的行为表现,若把它用于人的身上,就是“拟物”的修饰手法。【练习4】下面没有运用拟人方法的是()A、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B、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呷呷嘴,难道在梦中?C、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D、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儿赶趟儿。【练习5】树上的小鸟在唧唧喳喳叫个不停。(改为拟人句)三、夸张【定义】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作用】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增强作者的思想情感。【例句】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作用分析】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封冻之快,突出了北国的严寒。【种类】分为三类,即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运用夸张的注意点第一,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第二,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第三,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四、排比【定义】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法。【作用】①内容集中,增强气势;②叙事透辟,条分缕析;③节奏鲜明,长于抒情。【例句】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似雪。【作用分析】采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花的鲜艳美丽,句式整齐、音律和谐、气势如虹,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的喜爱之情。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作用分析】具体描绘了祥子在暴风雨中拉车的感受,渲染了在恶劣的环境下祥子的痛苦、无奈,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课堂练习:(一)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是比喻句。1、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2、看他的样子,好象有什么喜事似的。()3、蜻蜓在飞来飞去,小猫就像没看见似的。()4、真的,再没有像马一样忠实的动物了。()5、旧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6、我们要像孔繁森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7、春天的江南大地仿佛铺上了一块绿地毯。()8、她长得很像我邻居的小妹妹。()9、天无边无垠的,几朵绒毛似的白云轻轻地掠过去。()10、这个地方我似乎已到过了。()11、星星像孩子的眼睛眨呀眨。()12、他的性格很像他爸爸。()(二)“天边偶尔飘浮着淡淡的白云”后面连接哪一项才能构成最佳比喻句()A.有如千万朵盛开的白莲B.像从什么仙境飘来的片片银色的羽毛C.像千万朵闪烁的银练D.仿佛落入人间仓库的垛垛银棉(三)下面没有用比拟手法的句子是()A.烟囱发出呜呜的声响,犹如在黑夜中哽咽。B.被暴风雨压弯了的花草儿伸着懒腰,宛如刚从睡梦中苏醒。C.远处林舍闪闪发亮,犹如姑娘送出的秋波,使人心潮激荡。D.偎依在花瓣、绿叶上的水珠,金光闪闪,如同珍珠闪烁着光华。(四)根据下面提示,仿写句子。山对海说:你博大辽远,深邃宽容,是值得我尊敬的老师。(五)请另选一物仿写。要求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符合该物的特征并寄寓一定的思想情感。雨伞\你注定\一生以乌云为伴,时时为别人遮风挡雨,\却湿透你自己.(六)仿照下面排比句的句式,以“月亮说”和“海鸥说”为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句子。什么样的年龄最理想?什么样的心灵最明亮?什么样的人生最美好?什么样的青春最辉煌?鲜花说:我绽放的年龄最理想;月亮说:;海鸥说:;太阳说:我燃烧的青春最辉煌。(七)仿照开头两句句式,通过联想,在后面三道横线上填上相应的词语。妈妈的头发白了,把满头的黑发给了我;妈妈的腰弯了,______________;妈妈的_________,把明亮的双眸给了我;妈妈的面容老了,______________。(八)【美文展示】竹篾左建明那是一个想来十分遥远的中午了,炽热的太阳高悬中天。我背了书包,在桉树的浓荫下轻捷地走着。由于南方雨水频繁,树荫下的通道长满了青青的苔藓。在道边上走,一不小心就摔个仰巴叉,于是,我只好在窄窄的通道中间走了——但这不是我后来肇事的理由。接下来,我看见一位白发稀疏的老婆婆领着她的外孙在离我不到两丈远的地方蹒跚着,那孩子眼睛又黑又亮,可爱极了。这会儿,他只穿了个有背带的开裆小裤衩,小屁股一撅一撅,跟个小鸭子似的。我还发现,他手里握了根又细又长的竹篾,那竹篾的尾端就在我脚前两三尺的地方游来摆去。这是一根充满诱惑与动感的美妙线条。那一会儿,我突然变得愚蠢可恶:我挪动着脚步,企图踩住那样美妙的竹篾。尽管我意识的平面上只是想跟孩子逗着玩玩,但仔细想想,人的恶念原来与生俱有。我终于将那根竹篾踩住了。于是,美妙活泼富有生命感的竹篾一下绷直成一条僵硬毒辣的直线,与此同时,我听到那孩子哇的一声哭叫起来,我看见那根竹篾从他手里甩脱了,仿佛甩掉一条蛇。“啊呀!”老婆婆扳过孩子的手,不禁失声叫起来。我赶紧跑上去,一看,那孩子白胖胖嫩生生的小手被竹篾划了深深的一道伤口,鲜红的血往外涌流。我觉得心脏好像被竹篾一下子刺穿了,浑身打了一个永生难忘的激灵。那一刻,我惊惶失措,只盼着发生的事只是一个噩梦。老婆婆却说:“莫害怕,你又不是故意的。”我长吁一口气,内心的恐惧一下子被安抚了。因为老婆婆不以为我是故意的,我就可以免遭一场责难了。于是我就坡骑驴,顺水推舟,不管表情如何尴尬难堪,我极力装作不留心而误踩了竹篾的神态。是啊,竹篾那么长,后边的人不小心而误踩上的可能性挺大的呀!老婆婆急急惶惶地抱着孩子找卫生室去了。那条长长的竹篾刚才还活蹦乱跳着,这会儿却僵直地卧在长满苔藓的小路上。耳边还有那孩子渐远渐轻的哭声。午后,我被一种不安驱使着,到隔壁老婆婆家去看那孩子。孩子的手已经缠上了厚厚的白纱布,他的爸爸妈妈正心疼地皱紧眉头。老婆婆见我去了,对小孩的爸妈说:“他不是故意的。都怪我,不该让娃儿拿篾子耍。”我低着头,对老婆婆充满感激,但我仍然没敢承认自己是故意的。那时候,我刚上初中,屈指算来,已有30年了。那条竹篾为我培植了一种生理条件反射: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听到别人一不小心划破了皮肉,我立即会浑身打一个激灵,一种麻酥酥的感觉透遍全身,。那仅仅是一种生理条件反射吗?多少年来,我眼前常常浮现出一幅美丽生动的图画:一位白发老婆婆领着她的胖嘟嘟的小外孙在前面走,那孩子拖着一条长长的竹篾,在他一撅一撅的屁股蛋后边活蹦乱跳地游来摆去。我干吗要踩上一脚啊!【注释】①竹篾:竹子劈成的薄片。(选自《走过心灵的脚步没有声音》,有删节)【阅读感悟】尽管文中所叙的这件事已经过去三十年了,但它却在作者心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并成为折磨作者近乎一生的痛。它告诉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告诉我们,伤害是一把双刃剑,伤害别人的同时也会伤害自己,有时内心的歉疚会让自己一生无法释怀,心灵永远得不到解脱。【悦读悦练】1、第⑹段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答:2、结合上下文,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在倒数第四段横线处填上相关的内容。答:3、“他不是故意的。都怪我,不该让娃儿拿篾子耍。”第⒂段中,老婆婆当时为什么这样说?答:4、从全文看,“我”具有哪些性格特点?作者主要是运用哪种描写人物的方法来表现“我”的性格特点的?答:5、将选文最后两段删去好不好?为什么?答:6、本文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
本文标题:初中修辞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683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