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王振宇第二章-第三节-个性资料
第二章发展中的学前儿童心理第三节学前儿童个性有关因素的发展一、个性的概述个性作为一个心理特征系统,包含有三个彼此紧密相连的子系统,它们是个性倾向性系统、自我意识系统和个性心理特征系统。学前儿童的个性远还没有形成,但个性系统中的若干因素已经有所发展,我们将在本章中阐述学前儿童的气质、自我意识、性格等个性的因素及发展特点。二、学前儿童的气质一、气质的类型气质是人心理活动动力方面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它表现为心理活动的速度、轻度、稳定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特点和差异组合。气质使人的全部心理活动都染上了独特的色彩,不同气质的人其行为特点、言语速度、情绪类型、思维习惯、交往风格、性格特征都有各自明显的特色。这些特色反映在他所有心理活动中,并直接影响性格的形成和个性的发展。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体液,按照其分布的多寡,把人的气质分为胆汁质、多血质、抑郁质、粘液质。巴普洛夫按照神经系统具有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三个基本特征在条件反射形成或改变时得到表现,从而产生了各种神经活动类型。神经系统的特征和类型气质强度平衡性灵活性组合类型气质类型主要心理特征强不平衡(兴奋占优势)兴奋型胆汁质容易兴奋,难以抑制,不易约束平衡灵活活泼型多血质反应敏捷,活泼好动,情绪外显不灵活安静型粘液质安静沉稳,反应迟缓,情感含蓄弱不平衡(抑制占优势)抑郁型抑郁质对事敏感,体验深刻,孤僻畏缩表4-1气质类型对照表由于气质与神经系统的先天或遗传特征有关,因此通常认为气质类型是相对稳定的,不容易改变。环境可能会掩蔽气质的特性,但并没有改变气质。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不同气质类型的儿童都能以自己特有的动力特征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二、婴儿的气质类型1、托马斯的气质分类托马斯根据活跃水平等九个维度将婴儿的气质划分为容易照看型、难以照看型和缓慢发动型三类。容易照看型的婴儿生理节律有规律,比较活跃,容易适应环境,如容易接近陌生人,容易接受新的食物,容易接受安慰等;情绪比较积极、稳定、有好、愉快、喜悦的情绪占主导;求知欲强,在活动中比较专注,不易分心;爱游戏,容易得到成人的关爱。难以照看型婴儿生理节律混乱,睡眠、饮食及排便等机能缺乏规律性;情绪不稳定,易烦躁,爱吵闹,不容易接受成人的安慰,对新环境不容易适应,表现为易退缩和易激动;主导情绪消极,紧张,焦虑强烈;注意力维持时间较短,容易分心;难以与成人合作,与成人关系不密切。属于这种气质类型的婴儿,如果家长照料态度不当,容易发生心理问题,易形成不安全依恋。缓慢发动型的婴儿不活跃,情绪比较消极,表现较为安静和退缩,对环境刺激的反应比较温和和低调,对新环境的适应比较慢,通过抚爱和教育能逐步适应新环境。对此种气质类型的婴儿只要给予足够的关爱和耐心,通常不会发生心理问题。除了以上的三种气质外,还有一些婴儿属于混合性气质。2、卡根的气质分类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卡根受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启发,以行为抑制性—非抑制性为研究指标,将儿童按气质分为行为抑制型和非抑制型的儿童。行为抑制型儿童的主导特征是拘束克制、谨慎小心、温和谦让、行为抑制,经常有高度的情绪性和低度的社交性。我们日常所称的胆小、敏感、害羞的孩子就是此类;行为非抑制性表现为活泼愉快、无拘无束、精力旺盛、冲动性强。我们日常中称为胆大、适应、好交往的孩子就是此类。卡根认为儿童的行为具有受环境影响而改变的可能性。尤其母亲的心理问题与儿童的行为抑制有关。同时,在影响儿童的气质因素中,父亲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孩子的种种性别角色行为与父亲的教育是分不开的。此外,父亲对孩子的成就动机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婴儿的行为抑制性是遗传与环境经过长期相互作用形成的产物。社会文化的差异也会影响气质,最终影响到儿童的行为特点。婴儿的气质类型早期形成以后,对儿童的情绪类型和行为特征具有重要的影响。三、婴儿气质与行为预测1、婴儿气质与认知从心理现象来说,气质本身是中性的。决定着儿童各种正常行为的表达方式,无所谓好与坏,但每一种气质对环境因素都有易接受性和易损伤性两面,表现为某一类型的气质对某一心理过程较为占优势,但对另一心理过程并不占优势。例如,记忆优势,学业成绩,课堂教学中的要求方面。2、婴儿气质与社会行为从行为连续性的角度研究基于气质的行为预测。连续性分为同型连续性和异型连续性两种。同型连续性指相同行为或相同属性表现在时间上的连续;异型连续性强调的是具有共同潜在基础的早期行为与后期行为是否符合儿童相应的年龄阶段,而不强调早期和晚期的某些的具体行为的相同或相似。卡根认为,在婴儿身上更容易找到异型连续性,而在成人生活中更容易找到同型连续性。需要指出的是,气质类型本身并不会造成今后的行为障碍。当儿童的气质与外界环境协调一致时,即当儿童处于条件良好的状态时,儿童将得到正常的发展。气质理论告诉我们要对儿童的非抑制性行为加以必要的指导和限制,也就是说,成人(包括家长和幼儿园教师,所有从事早期教育的人)应该把关爱、指导和限制巧妙地结合起来,为儿童的成长营造一个与文化和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生活条件。四、学前儿童的性别化儿童对自己性别的认识,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起的作用,以及性意向的发展,是他们社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部分。一、性别刻板印象人们对男性和女性有什么心理差异,对男性和女性各自拥有哪些能力、对男性和女性各自适合哪些工作的看法,具有明显的近似刻板的印象。这一性别刻板印象也同样表现在儿童早期的心理之中。大约两岁左右,儿童开始标示自己及他人的性别。他们将服饰、玩具、颜色、游戏、家务活、生活用品等与性别联系起来。男孩女孩的玩具二、性别角色所谓性别角色,是社会对不同性别的人所产生的行为期望。随着儿童的成长,他们逐渐学习到社会期望对男性和女性的行为要求,并利用这些信息指导和控制他们自己的行为,适应社会交往。儿童对性别角色的掌握,有赖于性别认同的确立,而性别认同的确立又依赖于认知的发展。在认知、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之间,有着心理上的内在关系。对于性别角色的真正理解并在行为和性格中体现出来,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三、性别认同性别认同是对自身性别的正确认识,即掌握自己的性属性和相应的作用。在正常情况下,儿童总是以正确的性别身份进入这个世界,他们的父母一开始便与特定性别相适应的特定方式来对待他们,如姓名、服饰、玩具,乃至以后的行为要求、生活方式、道德标准等等。儿童从成人对他们的态度中开始接触到自身的性别问题,并且开始以某些外部标识区别男性和女性。科尔伯格把儿童的性别守恒的发展划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性别标志。这时的儿童对性别的认识是根据外部的、表面的特征,如头发长度、服饰等。第二阶段:性别固定。这时的儿童对性别的守恒性有了一定的理解,如知道男孩将来要长成男人,女孩将来会长成女人。第三阶段:性别一致性。幼儿园大班儿童和小学低年级儿童开始确信了性别的一致性,他们知道即使一个人穿错了衣服,也不会改变性别。性别认同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常发展下,他们能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能安然的接受自身的性特征。如果性别认同发生障碍,则不能平静地适应性和社会生活,严重的则会形成“异性癖”,即拒绝自己的性别。四、性意向性意向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大致包括对性欲的体验,对异性的定向,对性行为的追求和性道德的恪守。在学前儿童性意向发展中,加强对他们的性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任务。所谓的性教育并不只是性生理教育和性行为教育,而是包括形成儿童正确的性心理,防止造成性压抑的全面教育。在学前儿童的早期生活中,让儿童正确地认识人类的性别,安然地接受自身的性别,坦然地认识异性的生理差异;另一方面,正当的性教育也是防止以后性别同一性混乱的有效手段。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胆汁质特点的是()。A.容易兴奋B.安静沉稳C.难以抑制D.不易约束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粘液质特点的是()。A.安静沉稳B.反应迟缓C.容易兴奋D.情绪含蓄3、个性作为一个心理特征系统,主要包括自我意识系统和个性心理特征系统和()。A.自我概念系统B.个性倾向性系统C.性格特征系统D.自我评价系统4、个性最核心的特征是()。A.气质B.性格C.依恋D.移情1、B2、C3、B4、B
本文标题: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王振宇第二章-第三节-个性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694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