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上腹部CT(肝胆脾胰)检查技术
上腹部(肝胆胰脾)CT检查技术上腹部CT的检查技术(一)扫描前准备:禁食6~8小时,扫描前30分钟空腹口服1-2%的泛影葡胺或温开水500ml-800ml,15分钟后,扫描前口服800ml;下腹部及盆腔应待膀胱充盈后扫描。上检查台前再口服200ml。(二)CT扫描技术腹部扫描嘱患者采取仰卧位位,扫描时宜屏气。定位扫描范围从膈面至肝右叶下缘。扫描层厚5~10mm。适应症:肝脏占位病变、弥漫性病变等,CT是常用的检查手段。CT对肝脏动脉、门静脉系和腔静脉系的血管具有良好效果,对临床肿瘤术前等手术方案制定有较好的帮助。(四)图像显示和摄片:1.肝脏和胆囊以软组织窗为主;2.窗宽180~350HU,窗位30~50HU.3.肝脏增强扫描窗位要适当增加10-20HU;4.对平扫和增强后的病变测量,应选同一层面进行。5.脂肪肝的测量选脾脏较大的层面和肝脏进行对比测量。(三)肝脏增强CT扫描肝脏增强CT扫描扫描方法:静脉团注法,一次注射80~100ml,2.5~3ml/s,在开始注入后25~30s,开始扫描肝脏动脉期,55~65s扫描肝脏门脉期,300s扫描肝脏延迟期。成为肝脏的三期扫描法。为目前肝脏强化扫描强化扫描较为通用的方法,对肝癌、血管瘤、肝脓肿、肝转移瘤具有较好的鉴别能力。胰腺CT扫描检查技术(1)(1)适应症:主要包括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胰腺占位性病变、胰腺外伤胰腺穿刺活检定位等。(2)准备工作:禁食6~8小时,扫描前半小时口服800ml水对比剂,扫描前再次500~800ml.胰腺CT扫描技术1.扫描体位与扫描范围:腹部仰卧前后正位,双手抱头,定位扫描,范围从肝脏上方至肾盂水平面,呼气后屏气。扫描层厚3~5nm,标准算法,螺旋方式。2.增强CT扫描常用双期薄层扫描:对比剂量90~100ml,3.5ml/s,扫描层厚3mm,扫动脉期和门脉期。(三)图像显示和摄片:1.软组织窗为主;2.窗宽180~350HU,窗位250~350HU.3.窗位30-50HU;2.肝血管肝内有三套血管系统:即肝静脉、肝门静脉及肝动脉。*肝脏双重供血系统:肝门静脉及肝动脉。平扫示静脉呈分支状或类圆形低密度影,增强时呈高密度影。⑴肝静脉:平扫示静脉呈分支状或类圆形低密度影,增强呈高密度影。1..2.3.⑵肝门静脉:其主干长4.8~8.8mm,在肝门处分左右两支主干左支右支⑶肝动脉:分支细小,不易显示3.肝内胆管:正常肝内胆管1~3mm,伴随肝动脉和肝门静脉走行。扩张的肝内胆管形态肝脏边缘轮廓光滑,棱角锐利,外缘紧贴腹壁。密度55~75HU,比脾脏密度略高,比血管影密度高,否则考虑脂肪肝肝右/左叶前后径比肝右/尾叶横径比增强检查非离子型造影剂100ml,2~3ml/S,经高压注射器注射,分别进行三期扫描动脉期(20~25S)门静脉期(50~60S)平衡期(110~120S)增强*肝脏为双重供血肝动脉25%门静脉75%*肝细胞癌主要为肝动脉供血肝细胞癌的增强表现?血管肝实质动脉期20~25S以后肝动脉及分支无明显强化门静脉期50~60S以后门静脉及分支明显强化平衡期110~120S以后肝静脉汇入下腔静脉逐渐下降平衡期(110~120S)动脉期(20~25S)门静脉期(50~60S)动脉期静脉期平衡期平扫:1.常见肝硬化,边缘轮廓局限性突起2.单发或多发,类圆形或圆形,清楚或模糊的低密度肿块3.“肿瘤假包膜”—低密度透亮带4.巨块型肝癌易出现坏死:中央更低密度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平衡期快显10分钟延迟15分钟延迟早出晚归早出晚归两个类圆形低密度肿块,肿块实质边缘强化呈高密度,而肿块中心未见强化为肿瘤液化坏死,形成“牛眼征”“牛眼征”“牛眼征”:外周水肿带(低密度),有时看不到边缘强化(高密度)中央无增强(低密度)1.肝叶比例失调(部分肝叶萎缩,部分增大),全肝萎缩少见。2.肝轮廓边缘凸凹不平3.肝门肝裂增宽4.门脉高压:脾大、腹水、胃底及食管静脉曲张。肝叶比例失调(部分肝叶萎缩,部分增大),脾大脾大,腹水肝硬化再生结节(门静脉供血)增强:无强化,边界清楚(含水量95%)T1WI极低信号T2WI极高信号脓腔:低密度;脓肿壁:环形略低密度,明显强化;水肿带:环形低信号“靶征”、“新月征”双管征胆囊炎:胆囊体积增大,胆囊壁增厚胰头体尾胰头胰体尾胰钩突
本文标题:上腹部CT(肝胆脾胰)检查技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744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