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江苏地方戏汇报人:江苏剧:扬剧、锡剧、淮剧、淮海戏、通剧、苏剧、丹剧、丁丁腔、淮红剧、海门山歌剧。发源于江苏昆山的昆剧已经不能算江苏地方戏了,昆剧和京剧一样,都应该算全国性的剧种。淮剧的兴起淮剧的发展淮剧的表演艺术淮剧的剧作•又名江淮戏,流行于江苏、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清代中叶,在江苏盐城、阜宁一带流行着一种由家民号子和田歌雷雷腔、栽秧调发展而成的说唱形式门叹词,形式为一人单唱或二人对唱,仅以竹板击节。后与苏北民间酬神的香火戏结合,称为江北小戏。之后,又受徽剧和京剧的影响,在唱腔、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富,形成淮剧。淮剧兴起发展•最初的淮剧,多为民间生活小戏,其主要唱调是在“门叹词”、“香火调”和部分民歌小曲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淮调(后称老淮调)。•后受徽戏和京戏影响,移植演出了一些表现历史生活的大戏,因需扎靠、打把子,故称“靠把戏”。在唱腔上,相应吸收了徽戏的唱腔加以变化,创造了“靠把调”(又称老徽调)。发展过程早期淮剧以“老淮调”和“靠把调”为主,唱腔基本上是曲牌联缀结构,未采用管弦乐器伴奏。1930年前后戴宝雨、梁广友、谢长钰等,在“香火调”的基础上,开始创作了采用二胡伴奏的一些新调,故名“拉调”。“拉调”唱腔在板式变化上有新的丰富和发展。李玉花、董桂英等第一批女演员,提高淮剧的表演艺术,从盐城、阜宁、淮安一带,扩大江苏全省。1912年淮剧艺人何孔德、何孔标、陈达三等,把淮剧带到上海演唱。1939年筱文艳在“拉调”等唱腔的基础上,新创出“自由调”,使淮剧唱腔大大地增强了表现力。之后,名演员何叫天又创出了“连环句”唱调,进一步丰富了“自由调”。1942年成立了盐阜文工团等文艺演出团、队,建立了“淮戏研究组”,创作演出了反映人民革命斗争的现代戏,也新创了“新淮调”、“新悲调”等唱腔,并吸收扬州“小开口”一些曲子,使淮剧唱腔更加丰富起来。流派纷呈“周派生腔”周筱芳“筱派腔”筱文艳“何派生腔”何叫天“徐派老旦”徐桂芳“李派旦腔”李玉花“杨派生腔”杨占魁“马派自由调”马麟童“李派生腔”李少林•淮剧的角色行当有生、旦、净、丑,各行又有分支。如生行分老生、小生、红生、武生,旦行分青衣、花衫、老旦、彩旦、闺门旦等。•早期的三可子,只有小生、小旦、小丑三个行当。后来受徽剧、京剧影响,才逐渐有所发展,有大二三花脸,老少父母旦之说。但也并非全部严格分行。如小生演员,也能唱老生、丑行。花旦演员,也能唱青衣、武旦。很多演员都是一专多能,文武双全。少数全能的演员,能担任淮剧所有行当的角色。角色行当三二三花脸三二三花脸即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大花脸一般都扮演较有身份的帝王将相角色。二花脸一般都是扮演较有武功的人物。三花脸亦称小花脸,即小丑。老少父母旦老少父母旦指的是老生、老旦、小生、小旦四个行当。老生,凡年长的男性角色都包括在内。老旦,凡年长的女性角色,全归老旦行当。小生则扮演年轻的男性角色。小旦,凡年轻的女性角色,均归小旦应工。其中有青衣,花旦,武旦。淮剧语言是以今建湖县的方言为基调,并兼顾附近的淮安、盐阜等地方言而戏曲化的一种舞台语言。建湖县地处淮剧艺术发祥地的中段,历史上的僮子、香火戏艺人大多出生于此。该地的语言与周围地区相比,具有语调工稳、四声分明、五音齐全、富于韵味、发音纯正、悦耳动听等优点。淮剧语言逐步形成了20个韵部,其中四声韵14个,6个入声韵。语言•淮剧唱腔的曲体结构,系从原无伴奏高腔音乐系统演化为戏曲化、抒情性的板腔音乐体系。香火戏时期主要唱腔《香火调》、《淮蹦子》,分别源于我市境内门弹词、“僮子腔”和清江、淮安、宝应地区的田歌、号子等。•淮剧的打击乐是在《香火调》锣鼓的基础上,广泛吸取了民间《麒麟锣》、《花鼓锣》等,经过衍变,形成了淮剧特有的锣鼓谱。此外,以扁鼓、铙钹、堂鼓组合而成的打击乐器配置,音色浑厚,色调明朗粗犷。音乐•淮剧的唱腔音乐属板腔体,以[淮调]、[拉调]、[自由调]为三大主调。[淮调]高亢激越,诉说性强,大多用于叙事。拉调委婉细腻,线条清新,适用于抒情性的场景;[自由调]旋律流畅,可塑性大,具有综合性的表现性能。围绕三大主调而派生出来的一些曲调,如一字腔、叶字调、穿十字、南昌调、下河调、淮悲调、大悲调等,以及从民间小调演化的[蓝桥调]、[八段锦]、[打菜苔]、[柳叶子调]、[拜年调]等,都有各自表现性能的辅助曲调。主调淮剧的伴奏乐器、管弦乐有二胡、三弦、扬琴、笛、唢呐等,打击乐器有扁鼓、苏锣、铙钹、堂鼓等。淮剧表演上素称能时、能古、能文、能武,由于曾与徽剧、京剧同台演出,所以它较多地吸收了两个剧种的表演程式,同时又保持了民间小戏和说唱艺术的某些特色,如以唱功见长等。在声调的发展上,随表现内容的不断更新,淮剧的流派唱腔也出现了纷呈并茂的繁荣景象。主体曲调就有东、西路派系之分。东路唱腔富于旋律,音调纯和;西路唱腔近似口语化,短促强硬。剧目及成就壹淮剧的经典剧目:早期有生活小戏《对舌》、《赶脚》、《巧奶奶骂猫》等,大戏“九莲十三英”(即《秦香莲》、《蓝玉莲》等9本带“莲”字的戏和《王二英》、《苏迪英》等13本带“英”字的戏);淮剧传统经典剧目有《赵五娘》、《莲花庵》、《孔雀东南飞》、《孟丽君》、《打金枝》、《血手印》、《玉杯缘》、《吴汉三杀》、《九件衣》(又名《嫁衣血案》)、《哑女工作》、《恩仇记》、《柜中缘》、《李翠莲》、《蓝桥会》、《状元袍》、《官禁民灯》以及清宫戏《蓝齐格格》等颇有影响。以上海淮剧团为代表,以《金龙与蜉蝣》为标志,都市新淮剧的旗号在戏剧界引起很大凡响。江苏省淮剧团的《太阳花》、《一江春水向东流》,《唢呐声声》盐城市淮剧团的《十品村官》,建湖淮剧团的《剃头匠与理发师》等淮剧现代剧也深受观众喜爱。淮剧界有梁伟平,梁国英王书龙陈澄四位演员获得过中国戏曲梅花奖。近年来淮剧《太阳花》入围全国精品工程,《一江春水向东流》、《诺言》荣获省舞台精品工程。作于二零一一年夏
本文标题:江苏地方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759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