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造纸印刷 > 色构――1色彩的基本原理
色彩构成概述色彩构成一.色彩构成的性质与学科地位色彩构成是与平面、立体以及光构成平行互补的设计造型基础课,形成相对独立完整的构成体系。色彩构成是一门涉及物理、化学、数学、生理学、视觉心理学、美学、逻辑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的多学科交叉的艺术设计基础造型课。是研究色彩理论和多层次多角度深化的构成表达课,理论系统,实践性强,是高等艺术设计类院校形态造型基础教学的必修课。色彩构成二.色彩构成教学的基本特征色彩构成的基本特征,是以人的视觉化心理效应对色彩的不同感知、不同的情绪和心理联觉为基础,并以相关的科学理论为思维的基本框架,提倡视觉思维的理性和敏锐的色彩感觉相结合,强调想象力和创造意识的多维渗透。配以有关色彩构成资料、专业设计资料、电子文件、图册、范画等作为学习的参考辅助资料。色彩构成三.色彩构成的创意与应用色彩构成的拓展和延伸,以制订有应用目的色彩创意与表现为主要内容,分为设计立意与技术手段支持、创意与表现、实际应用与实施几个部分。这是色彩构成向设计应用倾斜、结合、融会的实践阶段,也是作为检验整个色彩构成研习过程的总结。其最终目的,是提高设计者对色彩全方位的悟性和表达能力,最终成为自由驾御色彩的设计师和艺术家。色彩构成第一章色彩的基本原理色彩构成色光的物理原理以及不同的混合形式,西方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色彩表述体系形成的影响。通过此章的学习,对色彩的基本原理,色与光的相互关系,物体色的形成,色彩的表述和色彩体系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教学目的:本章重点:第一章色彩构成第一节色彩的形成第一节:色彩的形成一.感受色彩:感受和认识色彩的唯一方式是视觉。日积月累的生活体验,为认识色彩提供了生理、物质与时空的基本条件。然而,要真正认识、熟悉、理解和掌握色彩,单凭对生活的直接体验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在科学和理性的高度上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人的色彩感受和理解,进而上升到自由创造和驾御色彩的境界。色彩构成色与光色彩构成光的色散示意图色与光色彩构成光的色散第一节:色彩的形成二.色与光:从远古到17世纪之前,人类对色彩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真正对色彩科学的分析,是由英国科学家牛顿于1667年通过三棱镜分解出来开始的,称为可见光谱色,投在垂直的白色立面上呈现一种连续的色带,相互渐次变化,分为:红(red)橙(orange)黄(yellow)绿(green)青(blue-green)蓝(blue)紫(purple)色彩构成第一节:色彩的形成三.色彩的形成:色彩之所以成为色彩是有条件的,也就是需要主客体的结合,除了光色和客观存在以外,人的眼睛是一个生理上的前提条件,光、物体、人眼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借助一双正常的视觉接收器,才可能准确完整的感知色彩的绚丽。色彩构成色彩的形成色彩构成光源、眼睛、物体三位一体形成视觉的全过程示意图人的眼球构造色彩的形成色彩构成盲点测试手拿本书,用左手挡住左眼,以右眼注视图中苹果,不用注释橘子时余光也能感觉到橘子的存在。调节本书与眼睛之间的距离,在某一个距离上,橘子在你的视域内消失,此时橘子的成像恰好落在右眼的盲点上。第一节:色彩的形成四.物体色与光:固有色是常态下物体本身固有的色彩,而实际上绝对的固有色是难以确定的。因为任何一个物体置于一个光的空间里,它不但要受投射光的影响,还会受周围环境中其他光线的影响,但是,做为色彩的研究,我们需要一个相对稳定、共同认定的、具有视觉经验的色彩概念,这样固有色在设计与生活的联系上就有了广泛的意义。构成物体色现象的要素,有两个方面,一是由发光物体(太阳、灯泡等)直射出来的色光,二是具有吸收和反射色光的物体。色彩构成物体色与光色彩构成物体对光的吸收与反射物体色与光色彩构成不同色光照射下色彩相貌示意图第一章色彩构成第二节色彩的属性第二节:色彩的属性一.无彩色与有彩色系:无彩色系有黑、白、灰色,我们从光的色散色谱上见不到这三个色,色度学上称为黑白系列,在色立体上是以一条垂直轴表示的。色彩的明度可用黑白度来表示,明度越高,越接近白色;反之亦然。无色彩系可通过由白或由黑的渐变获得不同梯度层次的灰色。有彩色系除了色相还有纯度的变化,无彩色(黑白灰)不含纯度(彩度)。色彩构成第二节:色彩的属性二.色彩的三属性:色相、明度、纯度,也称色彩的三要素。几乎每出现一块色彩,都伴随着三要素的不同显现,三者均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在调制色彩的时候,总会在三个要素上有所侧重。色彩构成第二节:色彩的属性一.无彩色与有彩色系:指色彩的相貌和主要倾向,也指特定波长的色光显现出的色彩感觉。一幅画、一个设计,主要的色彩倾向往往是色相起调性的作用。除了红、橙、黄、绿、蓝、紫从字面上我们还可以从这六色中分出不同色相的颜色;如:桃红、大红、朱红、橘红、等;又如:粉绿、中绿、草绿、等,这是因为色光波长的细微差别所致,调入白或灰,又将调出无数的偏浅的红色和偏灰的红色,在明度和纯度上的多寡变化,可以影响原色相的视觉特征。色彩构成(一)色相(hue)色彩的属性色彩构成色彩多角度混合色相环第二节:色彩的属性一.无彩色与有彩色系:指色彩明暗的程度。色度学上称光度、深浅度(brightnesslightness)。色彩明度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一种是各种色相之间的明度就有差别,同样的纯度,黄色明度最高,蓝色最低,红绿色居中;另外一种情况是同一色相的明度,因光量的强弱而产生不同的明度变化。色彩构成(二)明度(value)第二节:色彩的属性一.无彩色与有彩色系:指色彩的鲜艳度或纯净饱和的程度,也称彩度。取决于色彩波长的单一程度。可见光谱中的各种单色光为极限纯度,是最纯的颜色。当一种色彩加入黑、灰、白以及其他色彩,纯度自然会降低。色彩构成(三)纯度(chroma)第一章色彩构成第三节色彩的混合第三节:色彩的混合一.加(色)法混合:加法混合是色光的混合。它的特点是:色光明亮度会随着色光的混合量增加而增加,习语称越加越亮。三原色光混合相加后得到白色光。红绿相加得到黄色光,绿蓝相加得青色光,蓝红相加得品红色光。这是色光的第一次间色。色光对物体的显色影响叫演色性,在不同色光的照射下被照物体会变幻不同的色彩效果。色彩构成色彩的混合色彩构成色彩多角度混合色相环色彩的混合色彩构成色彩加光三原色第三节:色彩的混合二.减(色)法混合:各种颜料、染料和涂料的混合属于减色法混合,也称减色法。由于物体对光谱中的色光有吸收、反射作用,其中“吸收”就相当于减去的意义,颜料或染料中的红、黄、蓝为三原色。色彩构成色彩的混合色彩构成色料三原色第三节:色彩的混合三.中性混合:中性混合有空间混合、旋转混合两种,与色光的混合有相同之处,也是色光传入人眼在视网膜神经感应传递过程中形成的色彩混合效果,它本身不是发光体的光而是反射光的混合,也就是相混各明度的平均值。混合过程与混合结果的明度即不增强也不减弱,故这种取明度平均值的色彩混合法叫做中性混合。色彩构成1、色彩旋转混合2、空间混合色彩的混合色彩构成色彩的旋转混合色彩的混合色彩构成色彩的空间混合第一章色彩构成第四节色彩的表述与色彩体系第四节:色彩的表述与色彩体系色立体为了更全面、更科学、更直观的表述色彩概念,运用色彩及其构成规律规范色彩的使用,需要把色彩三要素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在联系,立体而又明确标号的排列到一个完整而严密的色彩表述体系之中,该体系借助三维的空间架构来同时表述出色相、纯度和明度三者之间的变化关系,我们简称它为“色立体”。色彩构成色彩的表述与色彩体系色彩构成色彩的旋转混合第四节:色彩的表述与色彩体系一、色彩体系与色彩科学的发展亚里士多德对色彩有这样的论述:⑴单一色是根据四元素——光、空气、水、土形成的颜色,空气和水在其性质上是白色的;火和太阳为黄色;土其本身也是白色,但由于各种不同的着色方法,色彩也就各种各样了。⑵白、黑以外的颜色由其一种单色混合或调和时产生。⑶黑暗在缺乏光线时产生。⑷在单一色之间的混合中,根据所混合颜色之间的比例不同,从中可以产生多种多样的颜色。色彩构成第四节:色彩的表述与色彩体系色彩体系与色彩科学的发展1611年,达尔马提亚(Dalmtia)修道士德米邦斯曾写过有关光的三棱镜现象的议论文,但有关色彩的问题并未超出亚里斯多德学派的见解,也就是说,还没有像牛顿那样真正发现并证实了光的色散现象;从而确定光与色的辩论统一的有机联系和科学原理。1667年,牛顿做了光的色散试验,发现了七色光。1730年,莱布朗(Lai.Brown)通过反复试验研究发表红、黄、蓝三原色学说。1776年,哈里斯(Moses.Harris)版画家、昆虫学家,著《色彩的自然体系》。并发表最初的色相环,对以后一百多年中各种表色体系的建立给予极大的影响。色彩构成色彩的表述与色彩体系色彩构成哈里斯色相环依顿色相环第四节:色彩的表述与色彩体系色彩体系与色彩科学的发展1790年,歌德对牛顿七色光谱学说提出质疑和批评。为此也做了三棱镜的试验。但没有发现光的色散现象。1810年,歌德著《色彩论》,强调去观察大自然色彩的变化,摆出对色彩的研究应该以人为主体,从人的体验中提出对色彩的见解。具有色彩心理学的因素,他将全部色彩概括在三个条件之下,第一是生理学色;第二是化学学色;第三是物理学色。1810年,伦格制作了球形色立体,(近100年后才由伊顿引用到了构成教学当中,确定了伊氏教学体系。)1802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格(TOMAS.YOUNG)提出了“光学三原色”说;红、黄、蓝为独立的三原色,不能由其他色合成。色彩构成第四节:色彩的表述与色彩体系色彩体系与色彩科学的发展1816年,叔本华发表了论文《论视觉与色彩》。1831年,布鲁斯特发表了《颜色的三原色》一文,确立了现代色彩调配的基本过程。1839年,谢佛勒尔(M.E.CHEVREUL)著书《论色彩的对比规律与物体固有色的相互配合》奠定了七色彩调和论的基础,也影响了法国印象派画家。1845年,乔治.费尔德(GEORGE.FIELD)发表了《CHROMATICS》,提出了色彩面积对色彩调和的制约与影响,采用了混色旋转圆板来测定色相面积对调和的影响。1856年,扬—赫尔姆霍兹(YOUNG—HELHAMZE)创立三色学说,认为人眼视网膜的视锥细胞有含有红、绿、蓝三种感光色素。扬—霍的理论确立了以物理现象为依据的色彩视觉理论,科学的解释了各种颜色的混合现象。色彩构成第四节:色彩的表述与色彩体系色彩体系与色彩科学的发展1790年,歌德对牛顿七色光谱学说提出质疑和批评。为此也做了三棱镜的试验。但没有发现光的色散现象。1810年,歌德著《色彩论》,强调去观察大自然色彩的变化,摆出对色彩的研究应该以人为主体,从人的体验中提出对色彩的见解。具有色彩心理学的因素,他将全部色彩概括在三个条件之下,第一是生理学色;第二是化学学色;第三是物理学色。1810年,伦格制作了球形色立体,(近100年后才由伊顿引用到了构成教学当中,确定了伊氏教学体系。)1802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格(TOMAS.YOUNG)提出了“光学三原色”说;红、黄、蓝为独立的三原色,不能由其他色合成。色彩构成第四节:色彩的表述与色彩体系色彩体系与色彩科学的发展1874年,赫林(HERING)发表心理四原色学说,认为人们的视觉过程会产生黑与白、红与绿、黄与蓝三对视素,并产生兴奋与抑制的颜色感觉和颜色混合的现象。1905年,孟塞尔创立色的立体体系,1915年出版《孟塞尔色彩体系》,提出色相、明度以及色相所具有的纯度三属性并分别具有视知觉的同步性。孟塞尔体系依据人们对颜色的认识感觉来编排,色彩图形均匀、美观、丰富,故比较受欢迎,普及率高。1922年奥斯特瓦德(W.F.OSTWAULD)创立奥氏表色体系,1931年出版《色彩科学》,奥氏体系与孟氏体系形成近代色彩研究的两大体系。色彩构成第四节:色彩的表述与色彩体系色彩体系与色彩科学的发展1943年,美国光学协会对孟氏体系做了仪器测试,以改进孟塞尔体系三属性的不规则问题,同年发表了“修正孟塞尔表色体系”。1944年,美国光学协会提出均匀空间这一课题,并于1947年末成立了均匀色彩标尺委员会;1954年,日本色彩研究所在世界上首
本文标题:色构――1色彩的基本原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763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