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资产评估/会计 > 2016年10月整理最新最全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复习重点
1第1页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复习重点绪论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学记》:中国古代的教育学,它是礼记中的一篇,战国末年出现。内容:1229字。对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师作用等作了系统的论述。评价:世界上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反映了我国二千多年前教育所达到的水平,其中的许多思想至今仍有指导意义。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宝贵遗产。教学原则: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夸美纽斯和《大教学论》1632年,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提出自己的教育信念1)教育公平2)教育功能3)教育目的,论述按照人的发展的不同阶段划分学校类型、课程内容,并提出一系列教育原则。提出班级授课制卢梭和《爱弥儿》系统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假设以爱弥儿为教育对象,按个体成长的自然年龄阶段,依次阐明了自己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个体教育的目标、重点、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独特见解。最大贡献是开拓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从而引起了教育思想家和理论家从教育对象的角度,对儿童进行深入地了解和研究,促进了近代教育思想的变革。赫尔巴特和《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科学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1806年)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明确提出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哲学和心理学,提出五段教学法杨贤江和《新教育大纲》1930年以李浩吾为化名出版的《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书中论述了教育的本质和作用,认为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之一,是营谋社会生活的手段,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揭露了旧教育的反动本质,起到了教育理论上的启蒙作用。实验教育学及代表人物利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采用定量的手段研究教育学问题,代表人物:梅伊曼、拉伊实用主义教育学及代表人物在批判脱离儿童的生活,以教师传授书本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基础提出来了。认为人的经验获得遵循相互作用原则和连续性原则。代表人物:杜威教育学的历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前教育学时期)——奴隶社会-17世纪特点:A教育学还未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没有从哲学体系中分离出来B教育思想、观点和理论大多体现在哲学著作中,并停留在经验描述阶段,缺乏理论分析和完整的体系C教育观点、著作打上阶级烙印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7世纪-19世纪中叶)特点:A教育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B逐步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思辨-演绎的方法C出现了体系较为完整的教育著作和资产阶级教育家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特点: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学派别和著作,打破了原有的教育学一统天下的局面;教育学研究的细化和多元化。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特点:A教育学理论不断深化,内容不断丰富B形成了许多分支学科C不同的教育学研究方法在争论、冲突中,逐渐融合互补,形成新的研究方法: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广义的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中的各种矛盾及其规律。研究教育现象中的各种矛盾就是研究教育问题,研究解决教育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进而揭示教育规律。教育问题可分为教育系统内部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内1第2页部问题和教育与其外部各系统之间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外部问题。如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问题,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教育与社会文化的问题,教育的民族化与国际化问题等。还可以根据问题的大小将教育问题分为宏观的教育问题、中观的教育问题与微观的教育问题。教育规律既可以分为内部规律与外部规律,也可以分为宏观的教育规律、中观的教育规律与微观的教育规律狭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狭义的教育学主要是指师范院校学生学习的普通教育学,即结合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来研究和阐述教育的一般原理和基础教育的基本理论。它涉及到教育的本质、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途径、教育内容、教育原则和方法、以及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并涉及到教育史上和当今世界上的重大教育事件和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等。第一章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他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更到底产生于生产生活,它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他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了新生代的成长。它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有目的的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先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教育的含义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类型有正规教育、成人教育、技术教育、特殊教育、终身教育等。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教育措施(教育中介系统):是实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方法它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着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教育起源论的各种观点:(1)“神话起源说”,宗教持有者的观点认为教育是由神创造的。--最古老的观点,是非科学的,错误的。(2)“生物起源说”(法)勒图尔诺,(英)沛西·能,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和冲动(3)“心理起源说”美国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4)劳动起源说,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征一、原始的教育原始社会的教育与原始社会政治、经济状况以及社会结果相适应特点:1.教育的非独立性2.教育贫乏性:内容、方法简单3.原始全民性(同一性)二、古代教育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生产工具的进步特点:1.学校教育的产生和发展2.古代学校以古典学校为主3.学校培养目标是统治阶级人才:官吏、文士、武士、僧侣、骑士三、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以机器大生产的工具为标志,是以适应社会生产需要为主体的多层次的教育体制。1第3页特点:1.教育逐步普及,教育对象不断扩大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且生产性不断增强3.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现代教育特征的理解:1.教育逐步普及,教育对象不断扩大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且生产性不断增强3.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人的发展、遗传、遗传素质、环境、个性发展等概念“人的发展”有两种释义:人的发展主要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蕴含的潜能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解放并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这是一种包含着量和质、内容和结构的不断变化的过程,是以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1.人类的发展2.个体的发展广义: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其身心各方面发生的一切变化,是个体潜在素质变成现实特征的过程。狭义:个体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儿童的发展)影响人的发展因素:遗传: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②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③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④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环境: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不过人的社会实践是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离开人的实距,单纯的客观环境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发展和成就。教育: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①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②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③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外因,况且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也只有通过学生身心的活动才能起作用。所以说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到决定于他自身的态度,决定于他在学习、劳动、和科研活动中所付出的精力。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提高和社会经验的丰富,人的主观能动性将逐渐增强,人能有目的地去发展自身。这表现在对周围环境的事物,能作出有选择的反应,能自觉地作出抉择,控制自己的行为,还表现为自身的发展预定出目标,并为实现自定的目标,自觉地进行奋斗,这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人的发展的高度体现。总之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来说,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的身心发展特点:1、顺序性2、阶段性3、不平衡性4、个别差异性5、整体性6.稳定性和可变性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①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A、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因为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并要求教育要有相应的发展,为物质生产提供所需要的人才。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C、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总是受生产关系的影响的,生产力的发展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但它不能单独地决定教育的发展,生产力是与生产关系同时作用于教育的)②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A、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1第4页B、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的手段。如果没有教育,前一辈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就无法被后一代人所掌握,科学知识也就无从得到继承和发展,所以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的重要手段。C、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2、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A、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B、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C、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②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伟大影响作用。A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B、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C、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其他社会意识形式,不仅影响着教育思想,而且也构成为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不能离开政治思想、哲学思想、道德观念、文学、科学、艺术等而架空地存在。而其他社会意识的传播也必须依靠教育。4、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①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②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③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的功能:一、经济功能1、教育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3、教育是发展科学的重要手段二、政治功能1、促进政治民主化2、培养社会管理人才,领导人才3、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4、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三、文化功能1、保存与传递文化2、选择与整理文化3、交流与融合文化4、更新与创造文化四、生态动能1、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2、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名族素质3、引导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整和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个人抱负。分为横向流动和纵向流动,具有重要意义。第四章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素质教育等概念教育目的:广义: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教育对象通过教育身心各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什么样的结果。狭义:国家(社会)对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教育学研究的教育目的)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其终极目标是以个体素质和全民素质的提高为基础的人的现代化,即在发展个性的基础上,促进人的现代化,以增强个人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和改造社会的创造能力。教育目的的结构1.含义:
本文标题:2016年10月整理最新最全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复习重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768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