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第四章 新闻评论的选题
新闻评论授课教师:刘洁第四章新闻评论的选题第一节选题的性质与过程一、选题的内涵选题就是选择并确定论题,即选择新闻评论所要评述的事物或所要论述的问题,它规定着所要评论的对象和论述的范围。(丁法章)对于那些以新闻事件作为评论对象的文章来说,选题就是“选事”。而对那些并非针对事件性新闻来发表议论、并非要对新闻事件进行判断的评论来说,选题就是“选问题”.一个好的选题,是决定一篇评论能否引起人们阅读兴趣的重要前提,也更能体现出一家媒体的性质和特点。辨析:选题≠命题选题主要确定评论什么问题,命题则是拟定评论的题目。题目可以直接表述所要评论的问题,也可以间接表述。但不管采取什么表述方法,命题都是为了更好的实现选题的意图。因此,一篇评论的论题确定了,就有了正确的方向和明确的目标二、选题的过程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所有人们要面临的“选择”的情况,几乎都是价值判断。价值判断几乎贯穿在整个新闻业务之中。有学者认为,“选择机制支配着新闻传播过程。在新闻传播过程中,选择是传播内部诸多基本要素之间稳定的、持久的、始终如一的内在关系。”(杨保军《试论新闻传播规律》,2005年第一期《国际新闻界》)价值判断也是新闻传播中稳定的因素。选题就是人们在选择要评论的事的时候的所做的价值判断。对于评论写作来说,价值判断就是对不同新闻的价值进行判断,往往就决定着评什么、不评什么。这取决于评论者自身的价值标准。胡适《努力周报》在1922年7月17日至23日的“这一周”里写道:“这一周中国的大事,并不是董康(当时的财政总长)的被打,也不是内阁的总辞职,也不是四川的大战,乃是十七日北京地质调查所的博物馆与图书馆的开幕。”评论是表达认识的文体。评论选题的价值判断,就不同于新闻选题的价值判断,因为它还要在新闻价值的基础上进行认识价值的判断。课堂讨论:有哪些事实具有新闻报道的价值,却不具有评论的价值呢?三、媒体定位与受众需求对选题的影响价值具有相对性和主观性,所以价值判断当然要受判断主体的价值观、立场、利益、知识结构和情感结构的影响;对于新闻媒体而言,就要受到媒体宗旨和传播对象这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因为,特定的媒体和特定的受众,也是价值判断的主体,他们都会影响评论写作者。“重大新闻事件、热点现象和问题是我们的选题范畴。在面对众多选题时,我们的选择在于,它能够触动读者的神经,同时符合《人民日报》的身份地位。这两条,是我们确定选题的标杆。《人民日报》要追求三贴近,人民时评创办的初衷之一,就是进一步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但贴近不是附和媚俗,贴近不是要街谈巷议,贴近更不能放弃舆论引导的职责。具体到选题,就是放弃那些虽然导致热议,但事情过于细碎、观点流于揣测、容易就事论事的‘微观’选题,或者事件过于宏大,只能泛泛而谈,立论易于空疏的‘宏观’选题,努力选择那些新闻性强、社会关注度大、反映了社会某个领域的问题的‘中观’选题进行评论。”---------《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栏目编辑陈家兴另外,评论选题也要受新闻运作规律和媒体操作节奏的影响.比如传统的党报、机关报更多地选择具有宣传和指导功能的非事件选题,不十分注意选题的时效性;而当代新闻运作频率较快的新兴媒体和都市报纸,则基本选择时效性较强的事件性选题。同时,不同媒体的定位和传播对象不同,评论的选题也往往呈现出不同的范围和倾向,而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不是观点的不同,而是评什么的不同。如《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选题不同四、选题是作者的认识结构与新闻事实之间的契合选题除了受到个人的价值观、所在媒体定位的影响外,还有一些内在影响因素:作者的知识积累、过去的相关思考和情感倾向.评论家赵超构在探索“专栏评论题材从哪里来”这一实际问题时提出了“触机”这一评论思维方法。他说:“观点和材料的结缘或统一,那就是所谓‘触机’。前人爱把‘触机’说成是作家的灵感,很神秘。我看,这指的其实就是一个观点主宰着一个人而忽然找到一个意想不到的题材的那种机缘。”因此,他又提出“写评论的人”,“精神上经常处于‘待机’状态”。这种契合比较典型地体现在著名评论人郭光东写作《国旗为谁而降》的过程中。对于这个选题的产生过程,郭光东后来回忆道:“1998年的九十月间,我作为华东政法学院的一名三年级法学硕士生,为挣点零用钱,正利用课余时间为自考生讲授宪法学课程,有节课就专门讲国旗,国徽,国歌。那节课,当我讲到‘对于严重自然灾害造成重大伤亡时,也可以下半旗致哀’的一瞬间,脑子里突然联想到当时最大的新闻事件——抗洪救灾,对呀,九八洪灾死了几千人,国家难道不该按照国旗法的规定为他们下半旗吗?”第二节选题的类型一、事件性选题:以突发性新闻事件或记者新近采集的新闻事实为分析议论对象的选题。事件性选题的优点事件性选题的评论能紧跟新闻事件,时效性强,能够及时满足读者的期待。它对作者的判断力、迅速反应和写作的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事件性选题的缺点由于对时效性的要求比较高,缩短与新闻本身的时间距离得到了从未有过的重视。评论者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时效敏感”之中。二、非事件性选题:与公众生活和工作密切相关的、能够引起普遍关注的社会现象或问题类选题。这类选题一般来说是“选问题”的选题。范荣康在《新闻评论学》中写道:“也有不少新闻评论,既不评当天或不久前报上的新闻,评论本身也不包含新闻,评的是我们工作中或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倾向、一个问题。”与事件性选题相比,这类选题的节奏较缓,时效性要差一些,这是它在传播中不利的一个方面。但这种选题是不可替代的,因为有一些深刻的思考,需要经过长期的观察与积淀。案例:《为“被”字句叫屈》2009年4月18日《新京报》三、周期性选题:配合重大的节日、纪念日、主题日所确定的选题。这类选题常以社论居多。比如2004年6月6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诺曼底登陆的60周年纪念日,《新京报》发表社论《诺曼底登陆给世界带来什么》《呼唤诺曼底精神的回归》。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和媒体言论空间的开放,周期性选题的空间也在悄然拓展,不再仅限于政治性的节日,也不再限于社论。案例:《纪念王小波争做自由人》2007年4月11《南方都市报》社论周期性选题因为是周期性地重复,所以更要着意于写出新意。我国台湾学者王民在《新闻评论写作》中认为:“写纪念性评论,不当重复历史的事实与意义,要根据现实的要求来写。”案例:2005年新京报社论《废除科举百年,我们要省思什么》2013年04月03日人民日报(今日谈)《清明祭扫可“清明”》2013年05月04日人民日报(今日谈)《青年当向着社会出发》第三节选题的标准(一)触及现实,富有新意(讲究时效,把握时机,老题新做)触及现实:新闻评论的选题要讲究时效,把握时机。案例:《五年回首:“黄金周”忽略了什么》2004年5月新华社评论选题有新意:新闻评论的选题要新,并不意味着每篇评论都要提出新问题,讲出新观点,这在实际上是做不到的。这要求我们做到老题新做,常做常新。要做到老题新做,常做常新,关键在于选择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述。案例:《为何不给作报告的总理一把椅子》(2008年03月08日中国青年报)(二)面向全局,准而有当(普遍,真实)“面向全局”指的是评论应面向最广大的受众,力求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美国康拉德•芬克在《冲击力:新闻评论写作教程》一书中举例:“如果写税收,你就会触动每一个美国人;写玫瑰栽培,那么你只会赢得相对较少人的关注。”“准而有当”则指的是用作评论对象的新闻事实或社会现象,必须是绝对真实的,来不得半点虚假。
本文标题:第四章 新闻评论的选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777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