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国学知与行》试卷A及答案
《国学知与行》试卷A及答案单位名称姓名得分一、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题1分,共10分)1.孔子和孟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2.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创始人。(×)3.我国第一部专门讨论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大学》。(×)4.《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5.孟子的性善论是其仁政学说的基础,而仁政学说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6.道家学说是道教创立和传承的,道家和道教是一回事。(×)7.《大学》是由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的孔子关于“初学入德之门”的讲解。(×)8.荀子把教学或学习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9.韩非思想的逻辑起点是:人性好利而恶害。(√)10.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二、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思想出自(B)A.《学记》B.《论语》C.《四书集注》D.《孟子》2.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C)A.《论语》B.《师说》C.《学记》D.《孟子》3.“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孟子的(D)A.教育思想B.学术思想C.等级观念D.民本思想4.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有“半部(A)治天下”的名言。A.《论语》B.《荀子》C.《孟子》D.《韩非子》5.孟子认为恻隐之心是(B)A.智之端B.仁之端C.义之端D.礼之端6.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其核心思想就是(B)。A.义B.仁C.礼D.智7.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A)的治国思想。A.取信于民B.为政以德C.讲究礼节D.因材施教8.孟子以(B)为其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A.人性恶B.人性善C.人性无善恶D.人性有善恶9.孟子认为(A)是社会伦常秩序得以建立的基础和基石。A.教育B.政治C.经济D.军事10.孔子在(B)上主张“仁者爱国”,“克己复礼”。A.教育B.政治C.经济D.军事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怎样理解“道法自然”的含义?道是一个抽象的名词,是个代表性的词汇。有到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切都是借助表达着一种状态,所以叫做强名,也就是不得已而立名。道法自然可以这样分析,修道的理论大多是从大自然中观察出来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反正都是紧密联系的连带关系。2.怎样理解儒家“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含义?《国学知与行》P14-16【原文】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译文】有子说: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树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五、论述题(任选一题,20分)1.试论《论语》中关于君子的论述对于当代人做人的启示。l《论语》的人生观提出做人要求: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其三,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其二,做人要重“仁德”。提出君子的言行标准及道德要求:其一,“君子不器”。其二,君子要重视自我修养,不论在何种条件下,都不能离开仁德。其三,君子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还要重视用“戒、畏、思”几项标准严格要自己。其四,君子要重义避利,追求道义。2.试论儒家关于“和为贵”的思想对于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儒家提出“和为贵”的思想,是以一个和谐社会状态为根本指导原则的。而社会和谐的核心问题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儒家十分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人与组织之间以及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和谐。“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仁爱之心,忠恕之道是人际和谐的基础。但人际和谐还需要经济基础来支撑,如果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严重,就必然会产生组织或社会内部的相互对抗,人际之间的和谐就会受到破坏。因此,“大乐与天地同和,大官与天地同节”(《礼记·乐记》)人与社会的关系实质就是“公”与“私”的关系。儒家认为,国家、民族和人民利益要三为一体,通过人人“兼善天下”来实现“天下为公”,保障社会的协调发展。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里的“庠序”指的是(B)A官府B.学校C.家庭D.社会2.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C)A.《论语》B.《师说》C.《学记》D.《孟子》3.“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孟子的(D)A.教育思想B.学术思想C.等级观念D.民本思想4.下列名言属于孟子说的是(D)A.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B.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C.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D.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5.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A)A.是非之心B.进退之心C.悲喜之心D.善恶之心6.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其核心思想就是(B)。A.义B.仁C.礼D.智7.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A)的治国思想。A.取信于民B.为政以德C.讲究礼节D.因材施教8.孟子以(B)为其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A.人性恶B.人性善C.人性无善恶D.人性有善恶9.孟子认为(A)是社会伦常秩序得以建立的基础和基石。A.教育B.政治C.经济D.军事10.孔子在(B)上主张“仁者爱国”,“克己复礼”。A.教育B.政治C.经济D.军事11.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孟子以这则“揠苗助长”的寓言说明了(C)的重要性。A.巩固性B.启发性C.循序渐进D.因材施教12.孟子认为恻隐之心是(B)A.智之端B.仁之端C.义之端D.礼之端13.《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治国治民,最根本的是(A)。A.教育B.政治C.经济D.军事14.春秋时期是思想家百家争鸣的时期,(B)是儒家的代表人物。A.墨子B.孔子C.韩非D.老子1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此话意在强调成大事者,应该(B)A.专心致志B.磨练意志C.持之以恒D.深造自得16.荀子认为,在学习过程中人们的思想方法容易片面,妨碍认识事物的全貌。因此,他提出了(C)的思维方法。A.注重“积”“渐”B.闻、见、知、行结合C.解蔽救偏、兼陈中衡D.“虚壹而静”,专心有恒17.下列语句,哪一句体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D)A.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B.博学于文,约之以礼。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D.性相近也,习相远也。1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思想出自(B)A.《学记》B.《论语》C.《四书集注》D.《孟子》19.反映孔子教育民主思想的主要言论是(A)A.有教无类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D.博学于文,约之以礼20.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B)的治国思想。A.取信于民B.为政以德C.讲究礼节D.因材施教2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下一句是(A)A.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B.择其好者而从之,其不好者而改之。C.选其善者而跟之,其不善者而更之。D.择其善者而学之,其不善者而更之。22.(C)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的。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C.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3.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有“半部(A)治天下”的名言。A.《论语》B.《荀子》C.《孟子》D.《韩非子》24.《学记》用(D)来形象地说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D.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25.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反映了孔子提倡一种(B)的教学方法。A.循序渐进B.因材施教C.启发诱导D.有教无类26.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是“六艺”,“六艺”指的是(A)A.礼、乐、射、御、书、数B.《诗》《书》《礼》《乐》《易》《春秋》C.文法、修辞、辩证法、礼乐、书数、射御D.算术、几何、文法、辩证法、天文、书数27.(B)体现了荀子很重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C.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28.先王治乐的原因是(A)A.提供治理人民的方法B.教人民欣赏音乐C.给人民带来快乐D.丰富人民的业余生活29.先王设置专门的官吏施行乐教的原因是(C)A.设置一个官僚机构安插冗员B.拉近政府与百姓的距离C.善民心,易风俗D.提升国家形象30.“人生而静,天之性也”的意思是(C)A.人生很平静,这是上天注定的B.人生没有大起大落C.人出生没有情欲,这是天赋予的本性D.人生的情欲是由上天注定的31.乐宜适中,乐强调过分了就会(B)A.使人疏离不相亲B.使人随便放浪C.协和感情D.使人平和安静32.汉代著名文献《对贤良策》的作者是谁?(B)A.王充B.董仲舒C.贾谊D.郑玄33.汉代首先提出“独尊儒术”思想的是谁?(B)A.王充B.董仲舒C.贾谊D.郑玄34.“立大学以教国,设庠序以化于邑”中的“庠序”是指什么?(C)A.公园B.医院C.学校D.监狱35.《诗》曰:“夙夜匪解。”是什么意思?(B)A.从早到晚都在解题。B.从早到晚都不懈怠。C.早出晚归D.早上和晚上都没有时间。36.“然则常玉不瑑,不成文章。”出自以下哪篇?(D)A.《三字经》B.《百家姓》C.《千字文》D.《对贤良策》37、“强勉行道”的“行道”指什么?(C)A.行动B.替天行道C.践行圣人的学说或道理D.人行横道38.“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出自:(C)A.《孝经》B.《诗经》C.《论语》D.《千字文》39.天所赋予人的就叫做(C)A.道B.教C.性D.义40、子曰:“好学近乎(C)”。A.仁B.智C.知D.勇41.“中庸”的核心思想是(C)。A.中立B.平庸C.中和D.保守42.宋代理学家把(A)、《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作为《四书》。A.《中庸》B.《三字经》C.《弟子规》D.《诗经》43.“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继承和发展了孔子讲过的(C)的关系。A.教与学B.师与生C.学与思、学与行D.行与知44.《中庸》认为人可以从两条途径得到完善,一是发掘人的内在天性,称为“尊德性”;二是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求知,以达到人的内在本性的发扬,称为“道问学”。这两条途径是(A)。A.相依并进,相辅相成B.相矛盾C.相中和D.相抑制45.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A)。A.谦B.律C.醒D.查46.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C)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A.奋第B.奋弃C.忿惕D.负第47.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A),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也。A.倍B.众C.广D.出48.汤之《盘铭》曰:“(A),日日新,又日新。”A.苟日新B.近日新C.今日新D.再日新49.自天子以至于(A),壹是皆以修身为本。A.庶人B.众人C.草民D.庶民50.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A)也。A.必慎其独B.必慎其慎C.必独其慎D.必独其独51.“修身,齐家,安天下”出自于以下哪一部经典?(C)A.《论语》B.《中庸》C.《大学》D.《孟子》52.《大学》篇中“明明德”的目的就是为了要(A)。A.亲民B.治民C.为民D.富民53.“岁寒三友”,除了松、梅,另外一种是(B)A.柏B.竹C.桧D.杉54.总结提炼出“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学说的古代教育家是(B)A.
本文标题:《国学知与行》试卷A及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779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