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经济法的理念与基本原则1020
经济法的理念与基本原则第一节经济法的理念•一、经济法理念的一般理论•(一)理念的一般理论•理念是理想、信念、立场的复合表达。它传递的是某个理论在价值层面所做的选择。任何一种理论体系必然是一定理念的产物,而被奉为理念的思想必将成为这个体系的灵魂充满它结构的每个角落。•(二)经济法理念的一般理论•法理念的灵魂是正义。它与宗教、道德等理论体系合作,以追求绝大多数人的幸福为最高理想(虽然它们使用的范畴、手段不同)。经济法理念对正义的理解,与纯粹的私法、公法不同。它不满足形式正义而强调实质正义;它不相信个人的自由和解放必然带来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因此,在现代社会,以社会公共利益为坐标的社会本位理念应该优先于国家本位和个人本位的理念。经济法理念不同于经济法的原则,它是原则产生的导向和基础。•二、经济法的理念•(一)实质正义•1.涵义•正义是法律的生命。不同时代或者国家,人们对正义有不同的理解,形成不同的学说。传统法理学认为,法律的正义只能是形式正义。其基本涵义是:法律应该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人;法律应该保证给予每一个人同等的机会。这种平等被视为起点公平。实质正义相对于形式正义而言。它源于人们对徒具表面意义的形式正义的不满。越来越多的人们认为,真正的公平不是起点公平,而是结果公平。法律应该倾斜保护社会经济弱者,提供更多的机会给那些需要特别帮助的人。经济法所弘扬的是实质正义理念。•2.体现•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了实质正义的理念,体现在经济法上:对经济领强者与弱者区别对待,重点维护消费者、小企业、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利益,倾斜保护社会弱势群体,向经济最弱者提供基本经济福利。•(二)社会本位•1.涵义•法之本位,即蕴含于法的基本出发点、基本目的和基本功能之中的精神或理念。法律中的本位观,揭示的是一部法律或者某一部门法作为价值选择的根本立场。•当今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反对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绝对分野的倾向,以至于学者们认为有必要从“市民社会——政治国家”的二元结构中分离出一个独立的领域,以形成“个人利益——社会利益——国家利益”三分的格局。由此产生分别强调三种利益本位的个人本位、社会本位、国家本位的观念。然而,对上述观点不无争论,20世纪以来,不论公法抑或私法学者,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以社会本位为其本位观的思想,毫无疑问这与法律社会化的兴起有着必然联系。所以,社会本位是现代法律的本位观。•社会本位相对于国家本位、个人本位而言。经济法以社会公共利益作为思考法律对策的出发点和终结点,显示出既不将国家这一抽象的主体凌驾个人之上,也不将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是将社会利益作为价值取向的独特精神。社会利益中的“社会”需要界定,需要代表符号。如消费者组织或者机构所代表的消费者群体、各个行业协会所代表的该行业群体、合作社联盟、环保组织所代表的众多环境受害人等。社会利益中的“利益”也需要界定,不仅包括当代人的利益,甚至未来人类的利益也是今天的人类应该关注和维护的利益。•2.体现•社会本位在经济法中主要表现为:面对不同阶层复杂的利益冲突,从社会整体利益和多数人的长远利益出发,任何市场主体都不得只顾追逐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或者损害社会的公共利益,并应努力实现社会责任;政府等公共主体、社会团体等半公共主体应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公共利益为其目标,克制集团、部门的私欲。经济法不仅要权衡当代人类利益的公平,而且要权衡代际人利益的公平。要始终贯穿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第二节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一、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的一般理论•(一)法律基本原则的一般理论•法律原则是为法律规则提供某种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的、指导性的价值准则或规范,是法律诉讼、法律程序和法律裁决的确认规范。•法律原则分基本原则与一般原则,又分为法的总的原则和部门法的原则。在此指部门法的基本原则,系对部门法的立法、执法与司法、守法具有指导意义和适用价值的相关主体应当遵守的基本准则或指导思想。它是法的价值理念的具体体现。•1.法的基本原则对法本质属性的反映性•传统民法以个体利益为本位,以自由与秩序自主和谐,私权神圣、私法自治为价值理念,以抽象主体之间人格独立、身份平等,私权神圣、权利绝对,意思自治、契约自由,自己负责、过错责任为基本原则。现代民法对其基本原则做了某些修正,加入“公序良俗”和“诚实信用”原则,以回应法的社会化要求,但其本质属性未从根本上撼动,因而呈现出矛盾性。•商法一直以商人团体利益为本位,以效率、秩序、机会均为价值理念,以商主体法定、确认保护盈利、促进交易简便快捷、维护公平交易、保护交易安全为基本原则。现代商法逐渐融入大量国家管制的内容,其基本原则逐渐模糊。•传统行政法,实际以国家利益、个人利益平衡为本位,以防止行政权膨胀,越界侵害私人利益,应对其加以防范、限制为价值理念,实际仍为个人利益本位;因而,以依法行政、合理行政为基本原则。现代行政法认同国家行政权的扩张,认同行政法领域从国家行政扩充至公共行政扩张,但因其系主要“规定行政权的组织及其作用的法”,“行政法为政府的组织人事和行政救济法”,基本宗旨是依法行政和廉洁高效,因此,可认为其基本原则未发生根本变化。•2.法的基本原则对法的立法、执法与司法和守法具有明确的准则性•对立法具有指导和规范的作用:对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基本立法的指导和规范作用;对国务院和有立法权的地方权力机关制定法规的指导和规范作用,这些法规的内容不得与法的基本原则相抵触。•对执法与司法具有指导和规范的作用:在法律、法规没有具体规范的情况下,法的基本原则可作为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机关从事相关行为的准则。从而克服法律法规规范的有限性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和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在特定情况下,法的基本原则可作为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机关的执法人员行使自由裁量权的内心准则。•对守法具有指导和规范的作用:对法主体积极作为即履行法定义务的规制;对法主体消极不作为即不履行法定义务的规制。•(二)经济法基本原则的一般理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对经济法的立法、执法与司法、守法具有指导意义和适用价值的相关主体应当遵守的基本准则或指导思想。它是经济法的价值理念的具体体现。•1.对经济法本质属性的反映性•经济法区别于其他法的内在本质属性是它的社会本位、实质正义理念,是它对整体经济秩序和谐目标的追求,是它对国家干预、调控社会经济作用的认同。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与体现私权神圣、私法自治的的民法的基本原则相区别;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与体现依法对行政权加以限制的的行政法的基本原则相区别;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与体现以效率、秩序、机会均为价值理念的商法基本原则有一定交叉,但主要方面可以相区别。•2.对经济法的立法、执法与司法和守法具有明确的准则性•对经济立法具有指导和规范的作用;对经济执法与司法具有指导和规范的作用;对经济守法具有指导和规范的作用:对经济法主体积极作为即履行法定义务的规制。•二、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一)国家适度介入原则•1.涵义•国家的干预、调控是国家对市场经济的介入。之所以要把国家适度介入作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一方面是要体现经济法的本质属性,因为经济法说到底就是国家为何、如何介入社会经济生活的法律;另一方面是要说明国家介入社会经济生活必须适度,而非任意。国家介入经济生活的适度性,既包括介入范围的适度性,也包括介入手段的适度性。•国家用什么手段,在多大程度上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介入,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均有不同。总体而言,不外三种情况:一是过多介入,二是过少介入,三是适度介入。•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后,一方面应当总结过去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过多干预的教训;另一方面要认真研究国家对经济生活干预、调控的适度性。这种适度不仅包括干预、调控手段的适度,而且还应当包括干预、调控范围的适度。检验干预是否适度的标准,乃在于这种干预、调控的后果是促进了还是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2.体现•国家介入社会经济有三种手段:一是立法,二是行政,三是司法。立法的手段相对稳定;行政的手段相对处于动态,非常灵活;司法的手段较之行政的手段有更大的自由裁量性和最终保障性,可作为国家介入以进行社会矫正的最后手段。但从主导方面来讲,应当强调介入范围和手段的法律化。•国家适度介入原则体现在:国家以各种手段介入,应以法治、科学、民主为指导原则,既应有效避免介入的随意性、过分性,又应避免介入的僵化性、欠缺性。•(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原则•1.涵义•经济法以社会为本位,进而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其基本原则。•社会公共利益是一种独立于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利益形式,它既不是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国家利益可以替代的,而是属于所有当代和后代人的利益。首先,社会公共利益的主体具有不特定性和广泛性;其次,社会公共利益具有整体性和普遍性;再次,社会公共利益是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统一;第四,社会公共利益具有相对性;最后,社会公共利益具有脆弱性,容易受到社会成员的危害。•社会公共利益内容十分广泛,从经济法的角度看,社会公共利益包括经济秩序稳定、经济安全保障、公共产品供给、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经济弱势群体的保护等内容。•2.体现•经济法在对市场运行关系、宏观调控关系进行调整时,必须以社会公共利益为基准,在经济法的制定与适用中社会公共利益永远是被优先考虑与安排的,经济法的一切内容都体现这一基本原则,它形成对市场的管制,对政府的赋权与约束。•(三)实现社会经济效益原则•1.涵义•效益或效率是指从一个给定的投入量中获得最大的产出,即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效果。效益是一个社会重要的美德,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价值目标。效益分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在此仅指经济效益。•经济效益包括微观经济效益、中观经济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微观经济效益是各个独立的经营体的经济效益,它是在一定中观经济、宏观经济环境中生成的,也应当符合中观经济、宏观经济效益的要求。中观经济效益表现为特定行业、地区的经济效益,它承上启下,连接微观经济效益与和宏观经济效益,为社会重要的经济力量。宏观经济效益即基本国力,国民生产总值,宏观经济效益在微观经济效益、中观经济效益总和的基础上又有质变。经济法着力要实现的是宏观经济效益及中观经济效益,这两种效益与社会公共利益有某种重合但又不完全相同。•2.体现•经济法实现社会经济效益原则主要体现在:•建立和完善市场规制法,规范和发展市场体系,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消弭影响整体社会经济效益实现的垄断、不正当竞争等市场缺陷,为企业、行业、地区创造一个统一、开放和有序的和谐市场。通过整体秩序的建立,间接使国民经济整体效益得以最大限度实现。•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法,规范政府的宏观调控行为,使之正确地运用计划、产业政策、财政、税收、金融等手段调控国民经济整体,实现产业、区域、阶层利益与发展的平衡、协调。通过引导人们的社会经济行为趋于理性,直接使国民经济整体效益得以最大限度实现。•复习与思考题•1.你如何理解经济法的实质正义理念?•2.你如何理解经济法的社会本位理念?•3.消费者权益法是体现个人本位理念还是社会本位理念?•4.宏观调控法是体现国家本位理念还是社会本位理念?•5.试举实例分析国家适度介入原则。•6.试举实例分析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原则。•7.试举实例分析实现社会经济效益原则。
本文标题:经济法的理念与基本原则1020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798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