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 现代文学 新诗1.ppt
新诗(一)初期白话的“尝试”初期白话的“试”和“胡适之体”的意义(一)胡适的《尝试集》胡适在美国留学期间的白话诗创作,可以视为新文学创作的最早“尝试”,而作为文学革命中心的《新青年》杂志,最早推出的白话文学成果,也是胡适的诗作。一、初期白话的“尝试”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马辛,字适之,安徽绩溪人。1910年考取第2批庚款留美名额,入康乃尔大学,先学农,后学文,1915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哲学。留美期间,胡适深入美国社会,试图寻求改造中国社会的经验。文学革命的观念,就是他在中西文化比较中,受到启发而提出的改造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具体方案之一。胡适形成了白话文学观念以后,经常在其留美同学中宣传,但他文学革命论,尤其是用白话写诗的想法,遭到梅光迪等人的反对,因此他就试图以自己的白话诗创作,来证实白话也能写诗的观念。欲借此实地实验,以观白话之是否可为韵文之利器,以期大家齐来尝试。《尝试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第一编多为留美时所作,共21首,虽用白话却“实在不过是一些涮新过的旧诗”.第二编收1917年9月至1919年底的诗作25首,这一编里的诗不仅全用白话,而且句不限长短,声不拘平仄,诗节尚自然,诗形多变化,形成了一种比较自由的诗体,跨出了诗体解放的第一步,引起不少的模仿者,形成了盛行一时的“胡适之体”。胡适的诗歌理论:1、形式的“散文化”——“作诗如作文”2、内容的“平民化”“胡适之体”的特点:1.客观写实,多用白描或比喻、象征手法;2.注重意义,偏于说理;3.通俗明白,缺乏飞腾的想象力。“胡适之体”的意义1、“第一个‘尝试’新诗的人”:拓荒的意义《尝试集》从语言形式到思想内容,都提供了古典诗词所没有提供的新东西,在开辟诗歌创作的新领域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拓荒作用。2、“总还带着缠脚时代的血腥气”:“大胆的解放”与“解放不彻底”同时代人的评价胡适“是第一个‘尝试’新诗的人”(朱自清);“警辟之至,大快人心”,“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鲁迅);“到胡适登高一呼,四方呼应,而新诗在文学上的正统地位以立”(《新诗年选•1919年诗坛记略》)。《尝试》选希望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开花好。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时过;急坏看花人,苞也无一个。眼见秋天到,移花供在家;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1921蝴蝶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二)初期其他白话诗人继胡适之后,众多诗人纷纷在《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星期评论》等刊物上发表白话新诗,共同为新诗的发展奠定了最初的基石。沈尹默:《三弦》被认为“是用口语写出来的一首异常幽美的散文诗”俞平伯:诗集《冬夜》康白情:诗集《草儿》——”词化了的新诗”周作人:诗集《过去的生命》,《小河》被胡适誉为“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刘半农和刘大白,都着力于学习民间歌谣,刘半农有仿江阴民歌而作的《瓦釜集》,而刘大白的《旧梦》也收有不少歌谣体的白话诗——歌谣化“早些日子做新诗的人如果不是受了《尝试集》的影响,就是受了周作人先生的启示”(冯文炳)。摄于1912年。前排右起羽太信子(怀抱的婴儿是丰一)、鲁瑞(周老太太)、羽太芳子。后排右起是周作人、(中间那个不知道)、周建人新体诗是中国诗自然趋势所必至的,不过加上了一种有意的鼓吹,使它于短时期内猝然实现,故表面上有诗界革命的神气。这种议论很可以从现有的新体诗寻出很多证据。我所知道的“新诗人”,除了会稽周氏兄弟之外,大都是从旧诗、词、曲里脱胎出来的。很象一个缠过脚后来放大了的妇人,回头看他一年一年放脚鞋样,虽然一年放大一年,年年的鞋样上总还带有缠脚时代的血腥气。——胡适《谈新诗》(三)早期白话诗的特点:1、五四白话诗带有思想解放的鲜明特征。“一切家庭惨变,婚姻痛苦,女子之位置,教育之不适应,都是新文学的材料。”(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2、反对说假话和无病呻吟,提倡表达真实思想感情。“作诗本义,只须将思想中最真的一点,用自然音响节奏写将出来,便算了事,便算极好。”(刘半农《诗与小说精神上之革新》)早期白话诗的特点3、体现出一种自由开拓、勇于探索的精神。“《尝试集》的真价值,不在建立了新诗的规范,不在与人以陶醉于欣赏的快感,而在与人以放胆创造的勇气。”(陈子展《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4、艺术上的“非诗化”倾向。“新诗运动最早的几年,大家注重的是‘白话’,不是‘诗’,大家努力的是如何摆脱旧诗的藩篱,不是如何建设新诗的根基”(梁实秋《新诗的格调及其他》(1931));“具有‘历史文件’性质”(茅盾);“新诗的初期重在旧形式的破坏,那些白话调都趋向于散文”(朱自清《诗的形式》)。叫我如何不想她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教我如何不想她?水面落花慢慢流,水底鱼儿慢慢游。啊!燕子你说些什么话?教我如何不想她?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中烧。啊!西天还有些儿残霞,教我如何不想她?由胡适、朱徵签字的赵杨自制结婚证书及结婚照二、湖畔诗人和小诗运动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湖畔诗人“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的,是‘湖畔’的四个年轻人”——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湖畔诗人1922年春,汪静之(1902~1996)、冯雪峰(1905~1976)、潘漠华(1902~1934)、应修人(1900~1933)等四人在杭州西子湖畔成立诗社。效仿英国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作家湖畔派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的风格,以中国的湖畔派诗人自居,并于1922年出版了第一本诗歌合集,书名为《湖畔》(1922)和《春的歌集》(1923)。汪静之还单独出版了诗集《蕙的风》和《寂寞的国》。这些诗歌大多形式短小,不事雕琢,随意铺排,善于通过捕捉形象抒唱内心感受,虽多白描手法,却也含蓄蕴藉,自有一种诱人的兴味。而四人诗合集扉页上的题词“我们歌笑在湖畔,我们歌哭在湖畔”,“树林里有晓阳,村野里有姑娘”,便透露了他们歌咏自然和爱情的创作倾向以及敢歌、敢笑、敢哭、敢爱的青春风格。歌唱美好的大自然,是“湖畔”诗人的一个重要特色。“湖畔”诗人的重要贡献还是在于他们恢复了爱情诗的本色,呈露着一代青少年真诚而坦率、大胆而天真的炽热情怀。“湖畔”诗人的爱情诗,没有虚假的矫情,有的只是真情实感,反映了五四时期从旧礼教樊篱下挣脱出来的青年人的爱情理想和婚恋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湖畔”诗人的创作也各有特色朱自清说:“潘漠华氏最是凄苦,不胜掩抑之致;冯雪峰氏明快多了,笑中可也有泪;汪静之氏一味天真的稚气;应修人氏却嫌味儿淡些。”蕙的风是哪里吹来这蕙花的风——温馨的蕙花的风?蕙花深锁在园里,伊满怀着幽怨。伊底幽香潜出园外,去招伊所爱的蝶儿。雅洁的蝶儿,薰在蕙风里:他陶醉了;想去寻着伊呢。他怎寻得到被禁锢的伊呢?他只迷在伊底风里,隐忍着这悲惨而甜蜜的伤心,醺醺地翩翩地飞着。妹妹你是水妹妹你是水--你是清溪里的水。无愁地镇日流,率真地长是笑,自然地引我忘了归路了。妹妹你是水-你是温泉里的水。我底心儿他尽是爱游泳,我想捞回来,烫得我手心痛。妹妹你是水-你是荷塘里的水。借荷叶做船儿,借荷梗做篙儿,妹妹我要到荷花深处来!1921~1925年出现了以冰心、宗白华为代表的小诗派。所谓小诗,是一种即兴式的短诗,多以三五行为一首,表现刹那问的情绪和感触,寄寓人生的哲理和思想,并执着于意境的追求,引起渎者的联想,具有言简意赅的效果。小诗运动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小诗的来源小诗的形式从外国输入,是在周作人翻译的日本短歌或俳句和郑振铎翻译的泰戈尔《飞鸟集》影响下产生的。小诗的兴盛也与中国固有的短诗艺术积累有关,尤其是唐代绝句为五四诗人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营养。小诗的特点:A.善于捕捉刹那间的体验、思索与感受。“都是作者写刹那间的感觉,其表现方法犹之乎制造电影一样,把一刹那一刹那的影子留下来,然后给人一个活动的呈现。”(冯文炳《谈新诗》)“通常只有三五行的小诗如几片花瓣,或缘事抒情,或因物起兴,或寄情于景,却不追求事、景、物的完整性;字句的省略、跳跃,形象、意境的‘残缺’,意绪的‘零碎’,恰恰体现了小诗‘有弹力的集中’的美学特征,因而虽短小而意蕴丰富。”(卓立《“五四”前后新诗流派之我见》)小诗的特点:B.借助形象和比喻来挖掘和渗透哲理。小诗的兴起“一半也是衔接着那以诗说理的风气”的,他(宗白华)“全是所谓的哲理诗”(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一般地说来,她的小诗,与其说是感情的,毋宁说是理智的,哲学的,甚至是教训的、格言的。”“他的诗,跟冰心的比较起来,更是哲理。”(任钧《新诗话》)冰心冰心(1900~1999)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两本诗集《繁星》和《春水》共收小诗350余首,其体式和构思都受泰戈尔《飞鸟集》冰心的小诗,善于捕捉刹那间的感觉,从中引发独特的哲理内涵,取材广泛而思想驳杂,但其基本主旨是对“爱的哲学”之咏唱。爱,成了冰心小诗的核心和灵魂,母亲、童心和自然是她的小诗里倍加礼赞的对象。冰心的小诗不仅更多地执着探索和剖露“自我”的内心世界,而且增添了女性特有的细腻和婉约,“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欲语又停留”是她小诗的独特神韵,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犹如秋涧月下的清泉流泻,附人耳边的低诉轻语,节奏舒缓,格调清新,文词优美,意境恬淡。被誉为“春水体”或“繁星体”,一直得到了人们的喜爱。《春水》、《繁星》选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我的朋友不要让春风欺哄了你花色原不如花香啊!零星的诗句是学海中的一点浪花罢:然而它们是光明闪烁的繁星般嵌在心灵的天空里。春天的早晨怎样的可爱呢?融冶的风飘扬的衣袖静悄的心情。宗白华宗白华(1898~1986)又名宗之櫆,江苏常熟人,生于安徽安庆。他的诗集《流云》,出版于1923年12月,小诗数量虽然只有48首,但是它以精纯洗练的语言,唱出了五四退潮期一部分知识分子对前途期待和悲抑的意绪,对生命、人生、自然、宇宙发出的渴慕与赞美的哲理情思。冷却的原因小诗多以简洁含蓄的白话表现“刹那的感兴”,寄寓人生哲理或美的情思,形式短小,多以三五行为一首,容量较小,难以承载更宽泛的题材,并且其审美情趣与中国20年代中期再次出现的革命高潮难以协调。另一方面是由于小诗盛极一时,仿作者甚众,粗率成章者甚多,形成一种以理为主调的诗风,往往理胜于情,影响了接受者的胃口。因此,大约到l925年以后,小诗便逐渐衰落,而终于被另一种新兴的创作热所取代。《流云》节选东海滨今夜明月的流光映在我的心花上。我悄立海边仰听星天的清响。一朵孤花在我身旁睡了,我挹着她梦里的芬芳。啊,梦呀!梦呀!明月的梦呀!她在寻梦里的情人,我在念月下的故乡!小诗生命的树上雕了一枝花谢落在我的怀里,我轻轻的压在心上。她接触了心中的音乐化成小诗一朵。前期新月派三、新诗的规范化白话新诗在初起的几年中,针对近体诗格律过于严格的特征,竭力追求诗体解放,做诗如作文,确实冲破了传统诗歌在形式上的滞碍,但是也带来一些弊病,如过于散文化,直白浅露,缺乏诗意,丧失了诗歌的基本形式特征等,这不仅引起新诗反对者的批评,也引起新诗人对新诗前途的思考。新月诗派的形成:清华文学社(1921)《诗镌》新月诗派新月社(1926)(1926-1933)(1923)1.清华文学社:清华学校是一所中等程度的留美预备学校。文学社1921年成立,以诗歌和文学理论方面的活动为主要宗旨。代表人物是闻一多、梁实秋,成员包括“四子”(朱湘、饶梦侃、孙大雨、杨世恩)等。《冬夜评论》(闻一多)《草儿评论》(梁实秋)2.新月社:1923年成立,是一个带有文化倾向(雅兴的联络情感和培植势力)的社交团体。“新月”来源于泰戈尔的《新月集》。参加活动的主要是北京的上流人物,胡适、陈源、余上沅、凌叔华、林徽因、陆小曼等。(“最初是聚餐会,从聚餐会产生新月社,
本文标题:现代文学 新诗1.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810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