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老舍老舍,现代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原名舒庆春,字舍予。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二马》、《离婚》、《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断魂枪》以及话剧《茶馆》等。老舍名字的由来老舍原名舒庆春,是父母所起。因为他出生在阴历腊月二十三那天,离春节只差七天,图吉利,取名“庆春”是庆贺春天到来的意思。到他上中专师范的时候,他为自己起了一个别名,把自己的姓拆成两半,叫“舒舍予”,是“舍我”——放弃私心和个人利益的意思,也有奉献自己的含义。以后他取“舍予”中的头一字,前面加一个“老”字,成为“老舍”,当作自己的笔名。他正式署名“老舍”是1926年发表的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旗人老舍在清末的几十年,旗人的生活好像除了吃汉人所供给的米,与花汉人所贡献的银子而外,整天整年的都消磨在生活的艺术中。上至王侯,下至旗兵,他们都会唱二簧、单弦、大鼓与时调,他们会养鱼、养鸟、养狗、种花和斗蟋蟀。他们之中,甚至也有的会写一笔顶好的字,或画点山水,或作点诗词——至不济还会诌几套相当幽默的悦耳的鼓儿词。他们的消遣变成了生活的艺术。他们没有力气保卫疆土和稳定政权,可是他们会使鸡鸟虫鱼都与文化发生了最密切的关系。他们听到了革命的枪声会把头藏在被窝里,可是他们的生活艺术是值得写出多少部有价值与趣味的书来的,就是从我们现在还能在北平看到的小玩意儿中,像鸽铃、风筝、鼻烟壶儿、蟋蟀罐子、鸟儿笼子、兔儿爷,我们若是细心的去看,就还能看出一点点旗人怎样在最细小的地方花费了最多的心血。——《四世同堂》1岁多时,父亲舒永寿在保卫正阳门的战斗中阵亡。爱我们的国,是旗人和旗人子弟人生的头等要务。小羊圈胡同8号北房——老舍先生的诞生地母亲口中的洋兵是比童话中的巨齿獠牙的恶魔更为凶暴的,况且童话只是童话,母亲讲的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老舍祁家的房子坐落在西城护国寺附近的“小羊圈”。说不定,这个地方在当初或者真是个羊圈,因为它不象一般的北平的胡同那样直直的,或略微有一两个弯儿,而是颇象一个葫芦。我对一切人和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当作当然的。但是,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和基本法则,什么事都可以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画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敢不去,正像我的母亲。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老舍《回忆母亲》老舍考入了免费供应食宿的北京师范学校。1918年9月,老舍毕业,被任命为京师第十七小学校校长。1924—1929年,老舍受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讲师,开始了小说创作。1924年赴英后,阅读了狄更斯等人的小说,萌发了“写着玩玩”的想法,正式开始小说创作,连续写出了三个长篇《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都与“北京”有关。民族要是老了,人人生下来就是“出窝儿老”。出窝老是生下来便眼花耳聋痰喘咳嗽的!一国要是有这么四万万个出窝老,这个国家便越来越老,直到老得爬也爬不动,便一声不吭地呜呼哀哉了!——《二马》——老舍自传1930年老舍回国,到齐鲁大学任教。30年代是老舍创作的高峰。他创作了多部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猫城记》(1932)则是一部具有政治色彩的寓言式作品。出版后受到严厉批评,作者自己也接受了大家的批评,承认了作品的失败,表示要“返归幽默”。《离婚》(1933)是一篇世态讽刺小说,是老舍回归幽默、重返京味小说的第一部作品,也是最能体现老舍小说艺术个性的早期代表作。张大哥是一切人的大哥。你总以为他的父亲也得管他叫大哥,他的“大哥”味儿就这么足。——《离婚》张大哥一生所要完成的神圣使命:作媒人和反对离婚。在他的眼中,凡为姑娘者必有个相当的丈夫,凡为小伙子者必有个合适的夫人。这相当的人物都在哪里呢?张大哥的全身整个儿是显微镜兼天平。在显微镜下发现了一位姑娘,脸上有几个麻子;他立刻就会在人海之中找到一位男人,说话有点结巴,或是眼睛有点近视。在天平上,麻子与近视眼恰好两相抵销,上等婚姻。近视眼容易忽略了麻子,而麻小姐当然不肯催促丈夫去配眼镜,马上进行双方——假如有必要——交换像片,只许成功,不准失败。“张大哥对于儿子的希望不大——北平人对儿子的希望都不大——只盼他们成为下得去的,有摸有样的,有一官半职的,有家有室的,一个中等人科长就稍嫌过了点劲,中学的教职员又低了一点;局子里的科员,税关上的办事员,县衙门的收发主任——最远的是通县——恰好不高不低的正合适。大学——不管什么样的大学——毕业,而后闹个科员,名利双收,理想的儿子。作事不要太认真,交际可得广一些,家中有个贤内助——最好是老派家庭的,认识些字,胖胖的,会生白胖小子。”1936年以后,老舍的创作走向成熟。《骆驼祥子》写人力车夫的痛苦和不幸。《月牙儿》写社会底层的母女两代因生活所迫沦为暗娼的故事。《我这一辈子》写一个旧时代巡警一辈子不断走下坡路的人生经历。《四世同堂》以北平沦陷为背景,描写了祁家四代人在国难当头时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骆驼祥子》《骆驼祥子》写于1936年春。作品围绕城市贫民的悲剧命运展开描写,真实地反映了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揭示了一个农民如何市民化,又如何被社会抛入流氓无产者行列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所经历的精神毁灭。老舍说:“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可是到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类驱到野兽里去。祥子还在那文化之城,可是变成了走兽,一点不是他自己的过错。”祥子以坚韧的性格和执拗的态度与生活展开搏斗,构成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内容。买车,做个独立的劳动者,“这是他的志愿,希望,甚至是宗教”。祥子的悲剧,是他所置身的社会生活环境的产物。虎妞与祥子的结合,无疑加剧了祥子的悲剧。2、祥子形象城市贫民形象祥子是个普通车夫,是城市里的最底层劳动者。和一般的城市贫民不同之处在于,他是从农村刚刚进入城市的,还没有完全市民化。他的身份虽然是市民,但是,性格却是农民性格。祥子是城市里的农民,他具有农民式的价值观念,也具有农民式的善良、朴实、勤劳、内向和坚韧。三次买车,三次失车。祥子的毁灭就是他的精神的毁灭,他的美好品德的泯灭。他经历了一个由单纯到复杂到堕落的精神悲剧历程。1.自立自强阶段:“他确乎有点象棵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2.与虎妞没有爱情的婚姻生活,使他丧失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气。3.堕落阶段:完全变了个人,成了一个个人主义的末路鬼——“他没了心,他的心被人家摘去了”。悲剧原因:(1)主观原因:他所代表的小农经济型的个人主义奋斗与时代潮流的不合拍。(2)客观原因:社会原因——“逃匪”、“侦探”等的欺压;腐败的环境—扭曲的城市人伦关系的伤害。o虎妞很高兴,她张罗着煮元宵、包饺子,白天逛庙,晚上逛灯。o拉着铺盖卷,他越走越慢,好像自己已经不是拿起腿就能跑个十里八里的祥子了。《四世同堂》的独特性在于并没有将重点放在展示日本侵略者的具体罪行上,而是把重心放在挖掘沦陷区市民的心灵上,一方面写他们性格中的保守性,一方面又写出他们的觉醒与蜕变,在亡国的哀痛中看到了中国的希望。抗战期间,老舍并不在北平,但凭着他厚实的生活积累,擅长表现北平市民生活的艺术经验,完整地反映了抗战八年中北平市民的深重灾难,深刻地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本质和民族败类的无耻,在反映抗战的作品中独树一帜。老舍从60年代初开始创作带有自传性的小说《正红旗下》。作品虽然只完成了前11章,但可以清楚地看出作家的艺术追求:以自传的形式表现社会风习与历史变迁。老舍之死《茶馆》是老舍戏剧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当代话剧的巅峰之作,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成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保留剧目和中国当代话剧的代表。60年代老舍速写(叶浅予画)晚年标准像老舍最后的照片他的眼要看真理,要看山川之美;他的心要世界进步,要人人幸福。所以他被称为狂士、为疯子。这狂士对那些小小的举动可以因无关宏旨而忽略,叫大事可就一点儿也不放松。在别人正兴高采烈、歌舞升平的时节,他会极不得人心地来警告大家。人家笑得正欢,他会痛哭流涕。及至社会上真有了祸患,他会以身谏,他投水、他殉难。诗救不了他的饥寒,却使整个的民族有些永远不灭的光荣。——《诗人》(1941)《茶馆》中的三个细节:1.结构上的设置2.和茶馆呆了一辈子3.我爱咱们的国啊,可是谁爱我呀!“他的老父亲,久病的妻,三个儿子,儿媳妇,孙男孙女,和他的铺子,似乎都已不存在。他只看见了护城河,与那可爱的水;水好像就在马路上流动呢,向他招手呢。他点了点头。他的世界已经灭亡,他必须到另一个世界里,他的耻辱才可以洗净。活着,他只是耻辱本身。”——《四世同堂》
本文标题:现代文学:老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810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