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兵家,阴阳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儒家:孔子、孟子墨家:墨子道家:老子、庄子法家:韩非名家:公孙龙兵家:孙武纵横家:苏秦、张仪阴阳家:邹衍杂家:吕不韦农家:许行1,儒家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2,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3,法家言而少恩;然其正君上下之分,不可改矣。4,名家使人俭而闪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5,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瞻足万物。一墨子生平墨子名翟,姓墨氏,鲁人。近人考其籍为山东滕州市。出身“贱人”,做过木匠,后来到各国讲学。门徒很多,大多来自下层社会。《墨子》不是墨翟自著,而是墨子弟子缀术编辑的著作集。二墨子思想学说——十大主张①兼爱②非攻③贤尚④尚同⑤节用⑥节葬⑦非乐⑧非命⑨尊天⑩明鬼墨子像“兼爱”是墨子治理社会的基本理论,也是基本手段。墨子认为天下混乱,人民困苦的根源在于“交相恶”因此提倡“兼相爱,交相利”,“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只要人人互爱互助,天下就会太平。“兼爱”不分亲疏厚薄,与儒家“爱有差等”不同,所以被孟子攻击为“无父”。《墨子》写到: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父子、兄弟、君臣之关系是如此,推及于家、国之关系,同样如此:大夫各爱其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兼爱》上)从“兼爱”出发,墨子认为战争对人民危害最大,所以主张“非攻”,反对不义的侵略和兼并,但却支持正义的防御和铢伐无道。在行政上他也主张“尚贤”,“尚贤”即尊重贤才,任贤使能以为治。只要能够实行“兼爱”,即使“农工商肆之人”,也可以做官。“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尚贤》上)反对奴隶主贵族世袭制。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墨子、尚贤》上)所谓“尚同”主要是统一思想,统一政令,“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是之”。(《尚同》上)逐级上同,最后使“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天子则必须服从于上天的一意志。在墨子看来,“尚贤”与“尚同”一样,“为政之本,而治之要也”。这反映了小手工业者厌恶分裂要求统一的愿望,且和墨家宗教思想有关。墨子之“节用”“节葬”,立足点仍在于利民、爱民。墨子认为“去其无用之费”:“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节葬”主张可以视为“节用”理念在丧仪方面的具体表现。但它似乎更触怒了传统派,因为在那个时代丧仪是整个礼仪制度乃至政治制度中极重要的一部分,否定厚葬久丧无异于对整个“礼治”传统发出了挑战。坚持这一主张是要承受不小的压力的,墨子不屈于这种压力而倡导“节葬”还是因为实用主义的考虑占了上风。这是一种高尚的实用主义,墨子为消灭“糜财贫民”、“伤生害事”的时弊不惜向传统势力宣战,真正把百姓的福祉放到了首位。墨子之“非乐”,立足点乃在于保障下民之衣食温饱,视“乐”为王公大人之追求享受。子墨子言曰:仁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依墨子所言,当时的现实是:“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在此背景下,何以“乐”乎?非命,即否定“命中注定”,否定“命运”之安排。——这显然反对宿命论的思想观点。当时,“执有命者”的人士认为:“命富则富,命贫则贫,命众则众,命寡则寡,命治则治,命乱则乱,命寿则寿,命夭则夭。人的贫富,民之寡众,国之治乱,人之寿夭,一切皆取决于命。这一观点,显然是要阻挠百姓之作为,一切皆安于“命”的安排。故墨子斥之曰:“执有命者不仁”。为驳斥命定论,墨子提出“言必立仪”,认为“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于古者圣者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为验证言论之是否可行,是否正确,墨子提出三种表征:一是上古圣王之经验,二是百姓耳目见闻之实际,三是付诸实践,看一看对国家百姓人民是否有利。这一思想,既明确以百姓之利益为准则,又具有明显的唯物主义性质,显然是一种重要的具有积极意义的认识论观点。为证明“命”之谬论,墨子还以古代圣王之事证之:古者桀之所乱,汤受而治之;纣之所乱;武王受而治之。此世未易,民未渝,在于桀、纣,则天下乱;在于汤、武,则天下治;岂可谓有命哉!”汤与桀,武王与纣,其时紧相连接,世未改,民未变,而治乱迥异;何“命”之有?墨子之天志,实为其“外衣”而已,他不过是墨子思想学说中借以作为“最终依据”的“王牌”而已。墨子把天推到最高的位置,他是否就认为“天”是最高的主宰呢?——其实未必。墨子之“天志”,正是墨子自己的主张。为何墨子将天推到最高位置呢?何为“天志”呢?当天意而不可不顺,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然则是谁顺天意而得赏者?谁反天意而得罚者?——子墨子言曰:“昔三代圣王禹、汤、文、武,此顺天意而得赏者也。昔三代之暴王桀、纣、幽、厉,此反天意而得罚者也。然则禹、汤、文、武其得赏何以也?”子墨子言曰:“其事上尊天,中事鬼神,下爱人,故天意曰‘此之我所爱。兼而爱之;我所利,兼而利之。爱人者此为博焉,利人者此为厚焉。’故使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至今称之,谓之圣王。”可见,“天意”之所在,就是“兼相爱,交相利”;就是“兼以易别”;就是“兼爱”与“非攻”。——墨子十分巧妙地为自己的思想说披上了“天”的外衣。墨子相信鬼神,并引证众多古书所载鬼神之例,如周宣王“杀其臣杜伯而不辜,”三年后,“杜伯乘白马素车,朱衣冠,执朱弓,挟朱矢,”以追射周宣王。”墨子信鬼神依然是服务于他的政治目标。“今若使天下之人,偕若信鬼神之能赏贤而罚暴也,则夫天下岂乱哉!”——故墨子又曰:“故古圣王治天下也,故必先鬼神而后人者,此也。”《墨经》是《墨子》书中的重要部分,约完成于周安王14年癸巳(公元前388年)。《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墨家著作的总集,是墨翟(人称墨子)和他的弟子们写的。墨翟是鲁国人(约公元前468~376),他是一个制造机械的手工业者,精通木工。墨子一派人中多数是直接参加劳动的,接近自然,热心于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又有比较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思想,他们把自己的科学知识、言论、主张、活动等集中起来,汇编成《墨子》。《墨经》有《经上》《经下》《经上说》《经下说》四篇(一说还包括《大取》《小取》共六篇)。《经说》是对《经》的解释或补充。也有人认为《经》是墨家创始人墨翟主持编写成自著,《经说》则是其弟子们所著录。《墨经》的内容,逻辑学方面所占的比例最大,自然科学次之,其中几何学的10余条,专论物理方面的约20余条,主要包括力学和几何光学方面的内容。此外,还有伦理、心理、政法、经济、建筑等方面的条文。《墨经》中有8条论述了几何光学知识,它阐述了影、小孔成像、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成像,还说明了焦距和物体成像的关系,这些比古希腊欧几里德(约公元前330~275)的光学记载早百余年。在力学方面的论说也是古代力学的代表作。对力的定义、杠杆、滑轮、轮轴、斜面及物体沉浮、平衡和重心都有论述。而且这些论述大都来自实践。墨子的认识论是实证的。墨子认为人的认识来自客观的实际,他说:“天下之所以察知有与无之道者,必以众之耳目之实知有与无为仪者也。”从这认识论出发,在名实关系上墨子强调实重与名,名实相符。他说:“?者不知墨白者,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天下之君子不知仁者,非以其名也,亦以其取也。”正确的认识不在于知名,而在于知实。★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伪诈)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载)行者也。★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节俭则昌,淫佚则亡。★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墨子提出的“兼爱”,“节用”,“节葬”在古代会是不符合君王要求的。但在当今社会尤其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背景中,“兼爱”,“节用”,“节葬”是非常值的提倡的。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冷漠的人际关系所缺乏的不就是“兼爱”吗;而“节用”,“节葬”不正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吗?(在特定的环境下)谢谢!
本文标题:滕州与墨子0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813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