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高中新课程标准培训讲座
•我国是考试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但我们更•重视的是考试的结果和考试带来的出路,而不•是着力建立一套从初级到高级的与教育节奏相•适应的考试体评价系,这就是我国考试发达而•教育落后的原因。新课标为我们走出这个旧模•式提供了历史机遇,使我们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这也许就是新课标的新时代意义。一、颁布新课程标准的历史背景•1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根基,关系各级各类人才培养质量和国家长远发展,对如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的奠基性作用。•2普通高中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普通高中教育办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高素质劳动力的供给,关系到高等教育的质量,对于建设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意义重大,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课程作为普通高中教育的核心载体,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在内容、结构等方面与时俱进,主动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及时反映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我们要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体现国际发展趋势、充满活力的课程体系,注重加强青少年学生科学素养培养,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为国家未来长远发展积蓄力量•3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实际上都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一主要矛盾的反映。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校际差距和群体差距上,体现在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发展水平差距上;不充分主要体现为普及水平尚需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需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终身发展所需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进一步强化等。•4经过十余年的课程改革实践,基本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对推动教育教学和评价方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现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还存在培养目标不够清晰、课程结构不尽合理、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性不够强、与考试评价制度匹配度不够高、实施的保障机制不够完善等突出问题。同时,面对培养时代新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要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新形势和高考综合改革带来的新挑战,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5课程是教材、教学、考试评价的总纲,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各项任务,最终都需要通过课程落实到•学校中、落实到课堂中、落实到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上。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和高考综合改革是普通高中教育面临的两大任务。这次课程改革,正处在两大任务的交汇期。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必须主动适应全面普及的要求,积极应对高考综合改革带来的挑战,促进普通高中教育持续健康发展•6当前世界文化价值日益多元化,意识形态领域情况繁杂、斗争尖锐严峻,青少年学生所处的社会思想文化环境更加复杂,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影响。我们必须要发挥好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统领作用,强化思想引领,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让学生从小植入红色基因、“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打好中国底色、展示中国面貌、彰显中国精神。•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取得的突破性成果首次构建了由“共同基础”和“选择性课程”组成的,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发展的课程;首次构建了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的课程;为学生根据自身性向发展,有针对性地选课提供了清晰的课程清单;•首次明确将学分作为判断学生达到毕业水平、日常学习、有个性地学习的计量单位;学分与课时的衔接促进了对学生个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国家级示范培训性化学习的教学管理;•首次将研究性学习确立为必修课程,赋予15个学分,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综合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首次规定:学生每学年应参加1周社会实践,可获得2学分;三年内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并持有相关证明,可获得2学分;•首次建立选课指导制度。提出学校要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建立行之有效的校内选课指导制度,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学校应在学生选课前及时提供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手册。首次提出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首次提出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和政策;首次提出综合素质评价的原则与方法;•为验证各学科基于核心素养制定的学业质量标准的可测•可评性以及水平划分的适切性,组建了20个学科测试组,•在考试中心的大力支持下精心组织命题、试测,并以浙江、•甘肃两省为主体延伸到19个省区,覆盖130所学校4万余高•中学生进行大规模测试,全面验证了各学科标准文本初稿•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二、新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1明确了普通高中的定位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主要在培养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三个方面。具体概括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2对于各个学科结合学科特点,凝练了本学科的三到六个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应达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正确价值观。各学科核心素养一般为4—6个。学科知识需要经过学习和理解、应用和实践、迁移和创新等关键能力活动,才能完成从具体知识到认识方式的外部定向、独立操作和自觉内化。知识只有变为自觉主动的认识角度和认识思路才能转化为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学科知识要经过从陈述性知识到程序性知识到观念化再到自觉主动的认识方式,才可能转化成学科核心素养,从而外显为能力表现。•语文学科: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语文的学习任务群:课程中有文本,但是不以文本为纲;有知识,但是不追求知识的系统与完备;有训练,但是不把训练当做纯技巧进行分解训练。例如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数学学科: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学建模、数据分析•数学选修课程分成五类,A数理类;B经济、社会类;C人文类;D体育艺术类E大学先修类•数学补充初高中衔接内容•突出内容主线:函数、几何与代数、统计与概率•强调数学应用:数学建模、数学探究•注意数学文化:数学文化贯穿始终•修订后必修内容是高中毕业要求,10学分→8学分(减少36学时)•设置了“预备知识”:集合、常用逻辑用语、相等关系与不等关系、•一元二次函数与方程(一共19学时)•历史学科: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英语学科: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地理学科: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政治学科: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物理学科: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化学学科:宏观辩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生物学科: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原有问题:•化学1课时特别紧;学生实验不重视;有机内容和要求不太合理知识点导向、偏重具体知识学习要求模糊•修订重点:•打通模块边界,合理统筹课时;删减调整具体物质性质的知识;•规定学生实验及探究;适当加强有机化学的初步认识•素养导向、聚焦大概念、明确学业要求。•通用技术: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创新设计、图样表达、物化能力•信息技术: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体育与健康: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音乐: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美术: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素养不只是知识与技能。它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教学设计:从课时到单元从课程标准到课堂目标的一致性内容重组或教学化处理强调学习方式与目标的匹配•教-学-评一致•结构化:体现本质,便于记忆与迁移••知识条件化:从何而来?补充背景知识••知识情境化:到哪里去?创设真实情境••指向目标的教材处理的技术•–新增•–删除•–更换•–整合•要深刻认识和反思当前考试评价背后所蕴含的教育观和学习观•知识传递与讲授•强调碎片化知识或孤立技能的反复操练•关注固定解题过程和标准答案•重点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考查综合运用知识、技能、思维方法、价值观念,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核心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将党的教育方针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具体化、细化,实现了党和国家人才培养总体要求与学科教学的具体对接。在此基础上,明确学科课程目标,构建课程内容,提出教学考试评价和教材编写建议,从而引导学科教学更加关注学科思想、思维方式等关键环节,切实克服重教书轻育人的倾向。•3将课程标准与高考制度完整地结合起来,改变了当前以学科知识点为纲,以识记、理解和应用为质量水平的学业质量观,创建了素养导向的学业质量标准,关注知识技能的结构化,凸显学科实践。强调思维方式和探究模式的渗透、教师要把学习变成问题解决和完成项目的过程。•既强调对学生宏观层次的能力水平测量评估,又重视对学生微观的内部信息加工过程的测量与评估,对测量结果给予合理的分析和解释。提供认知诊断信息,报告学生的知识结构、加工策略等,对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补救,有效地促进教育发展。•“试题的测试任务应融入真实、有意义的测试情境;问题的提出应针对本课程标准各主题内容标准和学业要求,突出核心概念与观念,符合学生心理发展阶段和认识发展水平,与所要测试的核心素养和测试目标保持高度一致,形成具有不同复杂程度和结构差异、合理的测试任务”。•学业质量是指学生在不同的课程领域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身心发展程度和状态,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过程在认知、技能、情感、价值观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过程在认知、技能、情感、价值观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变化程度和发展状态。也就是说,学业质量指向的是学生通过某一学科的课程学习所发生的行为变化。这种变化涉及量和质两个方面的变化。两个方面的变化。量——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学了多少;质——学生在学习中学得好不好。••学业质量要体现发展程度、行为变化、量和质,所以学业质量要划分水平,也就是不同层次的要求。•举例:以“时空观念”“的水平2和水平4为例•学业质量要求•水平2•合格水平能够将某一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能够运用各种时间术语描述过去;能够利用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方式对相关史事加以描述;能够认识事物发生的来龙去脉,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水平4•高考水平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够将其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能够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其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作出合理的论述;能够根据需要并运用相关材料和正确方法,独立绘制相关图表,并加以说明。•知识经验是学科能力素养的内涵基础••首先,学科核心知识是学科能力的经验基础•(学科能力的内涵是系统化和类化的学科知识经验)。••学科能力是指个体能够顺利地完成特定的学科认识活动和问题解决任务的稳定的心理调节机制,具体包括定向调节机制和执行调节机制。其中陈述性知识是定向调节机制的经验基础.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是执行调节机制的经验基础。•不同知识的认识功能和素养发展价值不同,统摄性和结构化的知识具有更强大的功能价值。•知识的功能价值只有在学科能力活动中转化为学生自觉主动的合理的认识方式(认识角度、认识思路和思维方式)才能彰显。•所以,选取大概念以及知识结构化和功能化,是知识转化为素养的关键每个学科有其特定的认识和研究领域,有其特有的认识活动和问题解决任务,需要独特的认识事物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角度、思路和方法,即比较特定的学科认识方式和推理模式。特定领域的认识角度和认
本文标题:高中新课程标准培训讲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819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