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高三地理专题:自然灾害与防治
自然灾害与防治高三地理专题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水文灾害:生物灾害:热带气旋、干旱、寒潮等地震、滑坡、泥石流等洪涝、风暴潮等病害、虫害和鼠害等主要的自然灾害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气象灾害大气圈中,高低压的强弱及其控制范围大小、持续时间的长短和移动路径的不同,都可能引起降水、气温等天气要素的频繁波动,产生突变,这种突变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以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称为气象灾害。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寒潮等。(一)热带气旋1、含义:2、成因:发生在热带或者副热带的深厚的低气压涡旋A.广阔的暖洋面,海水温度在26.6°C以上,提供热带气旋高温、高湿的空气,B.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低层扰动),提供持续的质量、动量和水汽输入。C.有一定的地转偏向力(一般在纬度大于5°的地区),有利于形成强大的低压涡旋。3、台风含义: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的热带气旋结构:BAAACBBC4、分布时间: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夏秋季节最为频繁地点: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沿海6、危害:狂风、暴雨、风暴潮。强风毁坏农作物、交通通信等公共设施;强降水带来洪涝灾害,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5、特点:持续时间短;季节性强;有一定的移动路径;登陆处灾情严重,登录后削弱速度快【资料展示】影响我国的台风路径图【问题探究】①影响我国的台风形成源地在哪里?移动方向如何?②读图说出:影响我国的台风路径有几条?移动规律如何?③台风能影响我国哪些地区?7、我国台风灾害(1)源地、西北太平洋的中低纬度区域北纬5到10度之间。尤其10道20度之间发生的次数最多,约占2/3.(2)发生时节、全年都有,7-10月为盛期,尤其8-9月最多。(3)移动路径、西进型、北进型、抛物线型。西进型台风自菲律宾以东一直向西移动,经过南海最后在中国海南岛或越南北部地区登陆北进型:台风向西北方向移动,穿过台湾海峡,在中国广东、福建、浙江沿海登陆抛物线型:台风先向西北方向移动,当接近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时,不登陆而转向东北,向日本附近转去,路径呈抛物线形状。(4)分布:沿海重、南方重主要在广东、海南、台湾、福建四省,其次为浙江及以北地区沿海。8、措施:加强监测、预报,做好预防;提前转移人口和财产。(二)干旱1、干旱和旱灾的区别:干旱和旱灾是存在差别的。干旱是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常年降水较少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气候特征。而旱灾的发生是某一时期降水比多年平均偏少的情况,导致地区经济活动(尤其是农业生产)、人类生存受到危害。因此,干旱地区不一定发生旱灾,而湿润地区也可能发生旱灾。2.旱灾的特点:旱灾常常发生在降水不稳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发生旱灾频率较高的地区,其中非洲是旱灾最严重的地区。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渐发性的特点。3、时间:四季均可能发生。4、危害:造成农作物减产和绝收,导致人畜饮水困难。5、措施:培育耐旱作物;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合理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先进灌溉技术。(三)寒潮1.寒潮的概念寒潮是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关于寒潮的定义,大家可以看P9的阅读材料.2.寒潮形成原因形成寒潮的强冷气团聚积在高纬度的寒带,当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时,就爆发寒潮。3.寒潮的危害短时期内气温骤降,并伴有大风、雨雪、霜冻等现象,有时还带来暴风雪、沙暴等恶劣天气(四)、我国的旱灾——是我国发生范围最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的渐发性气象灾害。1.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其中以华北地区旱灾最为严重。简要分析华北地区旱灾严重的原因。提示:华北地区旱灾严重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自然原因: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控制,由于夏季风不稳定,导致降水的季节、年际变化大,特别是春季和初夏降水少,所以极易发生持续性干旱。人为原因:人口稠密,人均径流量少;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2.不同区域的旱灾特点:我国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旱灾类型和灾情特点。干旱区年年干旱,属荒漠景观,几乎很少出现旱灾;半干旱区常常“十年九旱”;旱灾区主要分布在常年雨水较多、干旱程度较低的广大东部季风区。(1)东北地区盛夏干旱,“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由于降水相对稳定,旱灾频次相对较少。(2)华北地区春旱严重,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旱灾频次居首位。(3)长江地区伏旱,有农谚“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7月份雨带北移,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易发生旱灾,但是,台风雨经常可以缓解灾情。(4)华南地区夏秋旱。(5)西南地区四季均可发生旱灾。总的说来,我国旱灾以春旱发生地域最广,频率最高,夏旱和秋旱次之。?思考一、为什么东部季风区是旱灾频发区?点拨:我国东部深受季风的影响,季风到来的早晚、势力的强弱、停留时间的长短等都直接影响着降水量的多少及其时间分配,加上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使得季风区的降水量不仅年内变化大而且年际变化大;不稳定的降水就是干旱频发的主要原因。而东部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区,对降水的需求量和保证率要求很高,如果出现干旱,势必造成旱灾灾情。因此,我国东部季风区是旱灾频发区。二、我国干旱、半干旱区为何不是严重旱灾区?点拨:干旱对人类造成了损害,才称旱灾,如果干旱发生在无人区,不会给人类带来灾害,也就不会形成旱灾。并且旱灾的严重程度与人口、经济的发达程度有关,人口越密集,经济越发达,同样程度的干旱造成的旱灾越严重。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虽然雨水不多,年年干旱或“十年九旱”,但由于人口稀疏,经济落后,因此旱灾并不是最严重的地区。3.旱涝关系(1)旱灾和涝灾在时间上交替:我国主要旱涝交替区有黄河流域、海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及珠江流域等地区(2)旱灾和涝灾在空间上交错出现:即某一地带雨涝而另外大片地区干旱,即“这里不涝那里涝,这里不旱那里旱”的现象。4、我国农业旱灾灾情严重(1)干旱发生的季节往往与当地作物的生长发育季节相吻合,加重了农牧业灾情。(2)我国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特别是北方耕地多、城市和人口密集,但水资源少,造成北方城市十分缺水。例:读材料及云贵渝桂气象干旱监测图,回答下列问题:中央气象台3月10日18时继续发布干旱黄色预警:根据3月10日监测,云南大部、贵州中部和西南部、四川南部和广西西北部等地维持气象干旱重旱等级。预计,今天晚上到明天白天,云南南部有小雨或零星小雨;未来三天,云南西北部的部分地区有小阵雨。云南大部、贵州中部和西南部、四川南部、广西西北部气象干旱将持续或发展。云南、贵州等地2009年夏季开始少雨,特别是2009年秋季以来,两省降水量异常偏少,比常年同期均偏少50%,均为近60年来历史同期最少值。2009年9月1日至2010年2月28日,云南省平均最高气温为22.7℃,比多年同期平均最高气温(20.5℃)偏高2.2℃,打破了1952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记录。2009年7月~12月,云南省平均水汽蒸发量为822.5毫米,比多年同期平均(733.6毫米)偏多88.9毫米,偏多12%。2009年云南大部分地区雨季结束偏早到特早。2009年9月1日至2010年2月28日,云南省平均降雨日数为31天,比多年同期平均偏少31天,偏少50%,打破了1952年以来历史同期降雨日数的最少记录。答案:西南部分地区干旱的主要原因是降水持续偏少、气温持续偏高、水汽蒸发量大、雨季提早结束。(2)简要分析干旱造成的主要危害?危害:土地干燥,地表少水,缺水严重,人畜饮水困难,粮食减产,引发沙尘暴和蝗虫灾害,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1).根据以上材料及图请简要分析造成我国西南地区干旱的主要原因?(3)据图分析我国西南重旱、特旱地区目前应该采取的抗旱气象服务保障措施?答案:一是及时发布预警。二是按照《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严格做好应急响应工作。三是加强监测,积极开展抗旱气象服务。四是适时开展抗旱人工增雨(雪)作业。五是加强森林防火保障服务。1.兴修水利,进行综合治理,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建设旱涝保收的基本农田。2.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旱涝灾害,要造林种草、涵养水源、改善小气候,保护生态环境。3.合理布局,抗旱栽培。根据干旱灾害的发生规律,因地制宜实行作物合理布局;选种抗旱作物和耐旱品种;调整作物播期,趋利避害,躲过干旱威胁;在干旱发生时选用相应的抗旱栽培措施。4.节水灌溉,提高水的利用率。①根据农作物生长发育各阶段的耗水规律和本地的降水、蒸发等气候特点,以及土壤水分状况,制定一套合理的灌溉制度,做到既满足作物需水,又不浪费水资源。②采用先进的喷灌、滴灌、地下水灌溉等节水灌溉技术。5.耕作保墒:如通过覆盖抑制农田蒸发。(4)请你针对西南地区目前严重旱情,提出合理的防御对策?(五)、我国寒潮灾害1、发生时间:9月至次年5月每年春秋两季有两个寒潮高峰期,即3~4月和10~11月,前者更强。春秋季节爆发的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2、源地:北方大陆与冰雪洋面,即蒙古西伯利亚和北冰洋一带3、路径:偏西路径——经新疆和蒙古高原向日本海及东海北部移动;偏北路径——经蒙古高原向我国南方移动;东北路径——经日本海或我国东北向我国东部沿海侵入。侵入我国的寒潮都是北冰洋的极地冷气团向南爆发的结果。有时,在西伯利亚西部和蒙古等地区也会有堆积的冷气团向南爆发,形成寒潮。4、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东西向山地,如天山、阴山、秦岭和南岭等,山体北侧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山体南侧相对温暖,灾害减弱。南北走向的山脉,形成冷空气的通道,使冷空气可以分流南下,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两广地区甚至海南岛。我国青藏高原的海拔高于寒潮天气系统的上界,因此很少受到寒潮影响。5、影响地区:除青藏高原、滇南谷地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寒潮影响。发生频次高,东北地区最多,华北次之,再次为西北和长江流域,华南最少。6、各地灾害表现:影响范围大,频次高,南北方表现不同。北方主要表现为大风、降温、霜冻、暴风雪等;南方主要表现为降温、冻害、雨雪等。探究活动:东北地区寒潮危害严重的原因有哪些?提示:第一,我国东北地区紧邻冬季风的源地,冬季风越过大兴安岭,使东北地区气温骤降。第二,初霜时东北农作物正值生长季节,严重危害农牧业生产。(六)、气象灾害多发区——华北地区1、最常发生的气象灾害:干旱、寒潮、沙尘暴、冰雹、干热风、霜冻等,其中干旱—沙尘暴和干旱—虫灾是主要的气象灾害。2、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读图2、36,可以看出:(1)干旱是华北地区最主要的气象灾害(2)导致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自然原因:①水热条件不稳定,导致降水的季节分布不均,春旱严重;②冬季风的通道;③接近沙源地;④蒸发强烈,植被覆盖率低。人为原因:①是主要农业商品生产基地,灌溉用水增加;②人口、城市密集,人均水资源匮乏;③过量抽取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倒灌,水资源缺乏。地质灾害岩石圈内部在各种应力相互作用下,能量聚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各种形式释放。地应力的释放形成了地震等自然灾害;高低起伏的地表在重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下,形成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一)地震1、地震构造示意(如右图)2、震级与烈度(1)震级:表示地震的大小注意:①它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②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因为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③一般而言,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重大损害。(2)烈度: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注意:①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②一般来说:震级越大,烈度越大。除此之外,烈度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和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3、特点: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社会影响深远;防御难度大造成人员伤亡;房屋建筑、工程设施水坝堤防等遭到破坏;生命线工程遭到破坏;地表破坏4、危害:5、分布:多分布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探究问题:①我国地震分布的特点?②从板块构造角度分析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四个多发区地质灾害的成因?6、我国的地震①
本文标题:高三地理专题:自然灾害与防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820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