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方法-(2018-10-29)da
福建政和一中范善康高三地理学法指导四、地理学科特点和学习方法三、地理知识结构五、地理学科学习要求一、高考变革二、一轮复习特点一、高考变革中国教育标准将成为世界的标准2014年12月,教育部正式启动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本次修订工作旨在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研制我国核心素养体系,将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引导和促进学习方式和育人模式的根本转型,从而实质性推动和深化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标准修订核心素养落实到新课程标准中●高中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语文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数学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像、数据分析英语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政治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历史历史时空观、史料佐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地理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物理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化学宏微结合,分类表征,变化守恒,模型认可,实验探究,绿色运用生物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信息技术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信息社会责任通用技术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创新设计,图样表达,物化能力体育与健康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素养4地理实践力素养1人地协调观素养4地理实践力素养1人地协调观素养2综合思维四个素养与三维目标有关?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老三维目标:知识能力价值观能力方法过程三位一体素养2综合思维素养3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基本定位•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核心素养可以通过接受教育来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具有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核心素养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核心素养的作用发挥具有整合性基本特点“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一体:高考评价体系(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四层: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翼: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一体:为什么考四层:考什么四翼:怎么考核心素养落实到高考中•2020/2/242017年大纲修订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整体稳定,推进改革创新。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稳定与创新的关系,在保证考试大纲总体框架不变的前提下,进一步巩固考试内容改革成果,确保高考内容改革的顺利推进。二是优化考试内容,着力提高质量。科学设计考试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三是做好与新课程标准理念的衔接,在高考考核目标中适当体现核心素养的要求,梳理“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层次与关系,体现素养导向。高三备考备考方式备考切入构建内容训练重点一轮复习单元复习解题入手构建基本知识构建基本技能强调技能训练二轮提升专题复习题型入手构建综合技能强调建模训练三轮冲刺模拟训练错误入手构建应试能力强调仿真训练第一轮复习以夯实基础为指导思想,全面细致对考试大纲中规定的每一个考点都进行周密、精到的拉网式复习,同时兼顾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二、高考一轮复习特点第一轮复习主要明确各单元的重点、难点、考点,熟悉各种高考题型并有针对性地训练,以夯实基础为基本追求,通过本轮复习达到基础题不失分、提高题有基础的目标。1.解题方法关注学科的通性通法,不一味追求解题技巧。2.体现高三学科复习特点,复习整理中强调思想方法的概括;3.通过复习,让学生全面系统的理解和掌握考纲要求。4.通过例题、练习、月考等,掌握各章节基础、掌握经典题型的分析和解答。看(生):看教材、梳理知识做(生):基础训练能过关、技能提高找差距讲(师):重难点突破、疑难点澄清测(生):单元知识技能检测评(师):复习效果返馈与评价补(生):知识技能自我完善、自我提高高三复习教学中的六个环节对于学生强化正确,改正错误;找出差距,促进努力。对于教师掌握情况,改进教学;找出问题,提高效率。三、地理知识结构区域地理人文地理自然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水循环地球运动大气运动地壳物质循环农业工业交通商贸文化旅游城乡聚落有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自然地理环境人类活动学什么?•必修一:系统地理、自然原理规律•必修二:人文原理、区位原理•必修三:区域地理、区域的学习方法三、地理知识结构必修一第五章: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必修三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学科精神与学科方法学科知识学习方法地理事实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地理理论地理空间想象地图图像运用地理信息获取与整合地理判定、解释、预测、评价地理表述学科能力思维方式四、地理学科特点1、综合性综合性思维学习方法综合性思维:综合性的思维方法指能够运用综合分析方法,对命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归纳、评价并获得地理结论。◆原因(自然、人为)◆条件(有利、不利)◆影响(正面、负面)◆区位(自然、社会、经济)◆效益、可持续(经济、社会、环境)(1)、全面地看待分析问题四、地理学科特点1、综合性综合性思维学习方法统万城直到15个世纪前,它处于山环水绕之地,水草肥美,牛羊成群,地理环境相对优越。而现在则是荒漠连天,就像远去的楼兰古国,处于被沙漠的掩埋之中。读统万城遗址分布图,回答问题:(4)图示地区长城损毁严重,试分析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自然原因。(8分)气候干燥(2分),风沙侵蚀严重(2分)、昼夜温差大(2分),风化强烈(2分)(2)、学习过程体现思维的方向先宏观后微观先一般后特殊先共性后差异先整体后局部熟悉的地区考特性,陌生的地区考共性大范围考一般规律小区域考微观要素(小切口,微切口)四、地理学科特点1、综合性综合性思维学习方法E为纳米布沙漠,它沿非洲西南大西洋海岸延伸2100千米,该沙漠最宽处达160千米,而最狭处只有10千米,其沿海岸线延伸的原因是()A.地形影响B.降水影响C.大气环流影响D.洋流影响熟悉的地区考特性,陌生的地区考共性理想大陆气候分布模式图整体、规律、共性先一般后特殊:如热带雨林的分布地带性:南北纬0-10的地区非地带性: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巴西高原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北部中美地峡东部联系性思维联系性思维:地表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不仅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和制约,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之间也存在密切的联系和制约关系。分析、归纳、推理、联想、逆向四、地理学科特点1、综合性综合性思维学习方法(3)、用联系性的思维来解决问题自然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区域变化对外部区域的影响欧洲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特征的内在联系以地理的整体性原理为指导,建立区域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位于北纬30-60度的亚欧大陆西部深受大西洋影响的气候冰川作用下的平原、山地为主的地形河网密布,水量充沛,无长河旅游业发达丰富煤铁畜牧业和园艺业海洋运输内河航运世界经济发达的地区海岸曲折多半岛岛屿2、差异性辩证思维对比方法对地理事物的相同、相似、相反、相异,都属横向联系,不同方面进行比较,区域差异可以对比,地理要素间也可进行对比。四、地理学科特点学习方法联系性思维.(2011浙江卷文综,36)图11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表2为图11中甲、乙两城市的气候资料,完成下列问题。(30分)月份甲乙气温(℃)降水(mm)气温(℃)降水(mm)1-6.745.6-12.490.046.064.03.375.5720.576.619.1118.5108.963.025.9(1)圣劳伦斯河是世界上水位最稳定的河流之一,说明其原因。比较①②河段水文特征的差异。(12分)①河段较②河段流速快;封冻期短;流量小。水文特征.汛期(季节、长短)2.径流量季节变化1.径流量大小5.流速4.结冰期(有无、长短、凌汛)3.含沙量大小提供答题方向建构知识点的模型应从哪几方面比较两条河流水文特征?①②小大支流汇入短长快慢纬度落差3、时空性空间思维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空间性任何问题最终都必须落实到一定的空间范围上。这要求我们具备空间概念,要具备空间立体思维能力。时间性地理事物的发展演变规律四、地理学科特点学习方法时间性地理事物的发展演变规律纵向联系时间发展演化运动变化过程人口再生产的类型: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空气水平运动产生的根源太阳对各纬度加热不均——引起近地面空气或升或降的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空气密度差异——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水平气压梯度力——空气水平运动。不同时代对工业区位的选择的变化知识体系的先后顺序水循环、地壳物质的循环、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河流地貌的形成图2示意1972~2011年我国西北地区某流域不同朝向冰川面积的变化(单位:km)。读图回答。5、造成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气候变暖B.地壳抬升C.流水搬运D.风力侵蚀6、若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趋势不变,将导致()A.冰蚀作用增强B.绿洲面积增大C.干旱程度加剧D.流域面积扩大原因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空间性特征描述分析空间定位1.抓住地理事物的界线。山脉界线(三大阶梯、主要界线山脉)河流界线(黄河、长江沿线等)一些主要界线:秦岭淮河一线、长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内流区与外流区、我国1月平均温0C等温线、年降水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中国人口线、京哈—京广线、陇海—兰新线等铁路沿线提高空间感的要求0、90E、18090W度经线穿过的大洋北纬30度、40度穿过的地理事物。特殊点的地理坐标中国:北京、成都、杭州、塔里木盆地2.抓住特殊的经度纬度、熟悉海陆轮廓以此为参照,构建该地的相对位置提高空间感的要求3.用地理特征来定位置利用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推理、联系3.用地理特征来定位置下图为某平原地区土壤表层解冻起始日期的等值线图。完成1~2题。1.推测P地属于A.草原区B.森林区C.都市区D.农耕区2.图示区域可能位于A.美国B.法国C.澳大利亚D.巴西利用气候特征定位置1、以区域为案例,将系统地理的规律、原理放在具体的地理区域中复习。五、地理学习要求北京时间2013年12月21日0时42分,我国为玻利维亚成功发射通信卫星。读图1,回答第1-2题。1、玻利维亚A、东邻巴西,西临太平洋B、受寒流影响,多雾少雨C、西南山地垂直地带谱复杂D、城市多分布于平原地区2、卫星发射当日()A、玻利维亚在傍晚可收看卫星发射直播B、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角接近90°C、中国南极昆仑站所在地出现极昼现象D、地球接近公转轨道的远日点区域地理系统化系统地理区域化、生活化目的:把握基本原理、规律及其运用。2、脚踏实地,落实基础抓核心考点、主干知识、体验形成的过程、强化练习地球和地图天体系统原理;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原理;地球自转和公转规律;地球上存在生命现象原理;经度纬度变化规律;时区变化规律;地图方向规律;阳光直射点移动规律;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四季变化规律;水平运动物体偏转规律;太阳视运动规律核心考点五、地理学习要求大气大气垂直分层原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原理;太阳辐射分布与光照原理;大气保温作用原理;气压变化规律;气团和锋面移动规律;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气温和降水变化规律;大气运动原理;热力环流与大气环流原理;气候和天气形成原理;气候类型和自然带分布规律;海洋海水温度和盐度变化规律;洋流的形成原理;洋流分布规律;水平衡与水循环原理;河流补给原理;承压水形成和运动原理;核心考点陆地地质作用与地貌分布原理;板块运动原理;火山地震分布规律;地壳物质循环原理;生物与土壤分布规律;自然要素相互作用原理;自然与灾害自然灾害分布规律;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原理;核心考点水能资源航运条件航运价值河流特征水文水系水能开发条件3、建构答题的模型提供答题方向结合区域特点、提取图文信息用模五、地理学习要求列模板(地理要素全方面)河流水文特征要素:1.补给水源(降水、地面积雪、冰川积雪、地下水)2.流量大小、流量变化情况(汛期时间、长短)3.流速、水能大小(上
本文标题: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方法-(2018-10-29)da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820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