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鲁迅第十四课《复仇》学习要点:理解鲁迅式复仇的内涵。旁观者的心理动机。被看者以何复仇。联系鲁迅其他有关言论,理解其独特的复仇思想。作者的生平及创作情况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从小康之家坠入困顿。1898年往南京求学——逃异地寻求别样的人们。1902日本留学作者的生平及创作情况1906年弃医从文。1909年回国。1918年,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民族魂”作者的生平及创作情况主要作品:一生创作了3部小说集:1922年出版《呐喊》;1926年出版《彷徨》;1936年出版《故事新编作者的生平及创作情况两部散文集:1927年北京北新书局初版散文集《野草》;1928年北京未名社初版《朝花夕拾》。此外还有数量众多的杂文集。主要思想鲁迅是对传统文化批判最深刻、攻打最猛烈的人之一——启蒙:打倒吃人的礼教《狂人日记》里用“吃人”来概括中国传统。主张不要读中国书。“搬动一张桌子也要流血”主要思想对国民性批判——立人:劣根性,包括奴性、面子观念、看客心态、马虎作风、麻木、卑怯、自私、狭隘、保守、愚昧等等。是对民族的自省,他总是带着自己深切的生命体验,带有无限的悲悯和无奈,去表现和批判他所置身的那个病态社会。主要思想鲁迅的目的正是要打破“瞒和骗”,逼迫读者与他小说的人物,连同作家自己,正视人心、人性的卑污,承受精神的苦刑,在灵魂的搅动中发生精神的变化。这样他的小说实质上就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鲁迅在文化史上的地位中国现代小说之父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毛泽东在《新民主主论》:“空前的民族英雄”《复仇》文本详析为何“复仇”?今天,还需要鲁迅式的“复仇”吗?一、焦点问题二、散文诗,怎样读?本文是《野草》中的一篇重要作品。《野草》的基本特点是其“独语”性不同于作者的“杂感”类作品……也不同于作者同时期所写的“随笔”……二、散文诗,怎样读?它是直面作者内心,捕捉某种萦绕于心的意象、思绪、意念,以瑰玮奇谲的语言,独自言语,类似于“自言自语”。二、散文诗,怎样读?解读这一类作品,要关注其特殊形式:形象化的运思过程,可意会而难于言传;还需注意其“互文性”。但文本指向有一致性,可以互为解说之资。三、鲁迅因何而“复仇”?“复仇”是鲁迅一生心头萦绕不去的重要主题之一;旁观心态、看客行为是鲁迅揭示的中国国民的劣根性之一。作者自述创作动机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作《复仇》第一篇。《〈二心集·野草〉英文译本序》我在《野草》中,曾记一男一女,持刀对立旷野中,无聊人竞随而往,以为必有事件,慰其无聊,而二人从此毫无动作,以致无聊人仍然无聊,至于老死,题曰《复仇》,亦是此意。但此亦不过愤激之谈,该二人或相爱,或相杀,还是照所欲而行的为是。一九三四年五月十六日致郑振铎三、鲁迅因何而“复仇”?“复仇”的复杂内涵“庸众”因“无聊”而将他人的一切举动“事件”化、“戏剧”化,从而“旁观”之,“赏鉴”之,以慰其无聊;他人特别是其中的所谓“独异个人”,因之被迫成为表演者,其庄严神圣的爱与死,都在无聊看客的围观中成为作秀。而被赏鉴者欲摆脱此一地位,则只有“毫无动作”,使路人“无戏可看”,以此向看客们“复仇”!三、鲁迅因何而“复仇”?“复仇”的复杂内涵匪夷所思的思绪极其深刻的情思本篇《复仇》正是以散文诗的形式,集中而深刻地表现了以“毫无动作”对“看客”“复仇”这一主题。四、第一部分:热血与生命之力开篇两段,以塑形又似乎议论的口气,谈论热血造成的生命之力。生命的沉酣的大欢喜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注:“大欢喜”:佛家语,此指宗教般的欢欣,极言其喜。四、第一部分:热血与生命之力至第四段点明其二人之间两种关系的极端状态:或“爱”,则互相拥抱,或“杀”,则互相杀戮。注:即生命力发扬的两种极端形态。以现代观念衡量,此二人或相爱、或相杀,乃完全为其个体生命力所驱动的个人行为,无关于他者。爱的结局是性的交往和种的延续杀的结果是鲜血的流尽和肉身的死灭五、第二部分:看客来了然而,“路人”来了!“路人”的身份:“无聊人”来自“四面八方”“密密层层”“如槐蚕爬上墙壁,如马蚁要扛鲞头”,人而如蚕如蚁,并且“拼命地伸长颈子”,其态可鄙。六、鲁迅笔下的看客1.鲁迅笔下路人、看客的形象:《呐喊·阿Q正传》曾描写阿Q上法场时,“两旁是许多张着嘴的看客”《彷徨·示众》里写有犯人上街,“刹时间,也就围满了大半圈的看客”,“人们又须竭力伸长了脖子”,“竟至于连嘴都张得很大,像一条死鲈鱼”。六、鲁迅笔下的看客2.“赏鉴”——看客的表演:路人来了,要做什么?他们竞随而往,以为必有事件,慰其无聊,也就是要“赏鉴”。“要赏鉴这拥抱或杀戮”。六、鲁迅笔下的看客2.“赏鉴”——看客的表演:赏鉴——鲁迅的常用词“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鉴赏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呐喊〉自序》六、鲁迅笔下的看客3.看客心理:鲁迅尖锐揭露出赏鉴者的深层心理:不仅仅是看“热闹”、“好奇”“他们已经豫觉着事后的自己的舌上的汗或血的鲜味”六、鲁迅笔下的看客《阿Q正传》“那是山中的一只饿狼,永是不近不远的跟定他,要吃他的肉。他永远记得那狼眼睛,又凶又怯,闪闪的像两颗鬼火,似乎远远的来穿透了他的皮肉;有着他从来没有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又钝又锋利,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了。”六、鲁迅笔下的看客被看者不但将要在肉体上丧失尊严,其精神、灵魂也将被吞食。这种揭示正显示了鲁迅的深刻之处。七、复仇!愤激还是无奈?1.为何复仇?“赏鉴”,是对被鉴赏者人格尊严和主体精神的蔑视和戕害。生命中最庄严神圣的举动——爱与死均在看客的围观中成为表演、作秀。七、复仇!愤激还是无奈?1.为何复仇?在路人残酷的注视下,一切出自本心的、伟大的思想、行为,均成为可以观看的戏剧,其中所包含的意义、价值、精神,统统被无情的目光所消解、扭曲、阉割。七、复仇!愤激还是无奈?2.如何复仇?被围观者拒绝被迫演出他们“也不拥抱,也不杀戮,而且也不见有拥抱或杀戮之意”。借以摆脱被看、被围观、被鉴赏的尴尬的也是危险的处境。七、复仇!愤激还是无奈?2.如何复仇?匪夷所思的鲁迅式“复仇”。他们将这种姿态保持“至于永久”,以生命为代价——“圆活的身体,已将干枯”。七、复仇!愤激还是无奈?2.如何复仇?“复仇”的结果。“路人们于是乎无聊”,而这无聊发自内心,又相互感染,“他们于是觉得喉舌干燥,脖子也乏了;终至于面面相觑,慢慢走散;甚而至于居然觉得干枯到失了生趣”。持刀对立者的目的达到了,在他们持续的报复下,路人们干枯了,而且干枯到失了生趣——这是一种“无血的大戮”。七、复仇!愤激还是无奈?2.如何复仇?复仇:两难的抉择吊诡的是,被看者“毫无动作”、使旁观者“无戏可看”,固然实现了对看客的复仇,但代价却是自主选择爱或死之权利的丧失;然而如果“照所欲而行”呢?则固然可以自主选择爱或死之权利,却必然成为旁观者赏鉴的对象——也许这本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七、复仇!愤激还是无奈?2.如何复仇?鲁迅式复仇的深意其意涵不尽在于鼓吹向看客们“复仇”,或者更将其看作是一种“疗救”!在《娜拉走后怎样》中,作者沉痛地说道:“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对于这样的群众没有法,只好使他们无戏可看倒是疗救。”八、奇崛的意象和文思“以死人似的眼光,赏鉴这路人们的干枯”角色转换,被赏鉴者反过来成了赏鉴者。路人,则变成了被赏鉴者。八、奇崛的意象和文思本篇散文诗的特点:精巧的构思象征性的人物细腻而尖新的描写复沓而有力的语句铸成了强烈的感觉和思想的冲击力。九、思考与讨论1.篇中两次写到“永远沉浸于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中”,其用意有何不同?2.依你所见,诗中二人有此处境,应“毫无动作”呢,还是或相爱、或相杀,“照所欲而行的为是”呢?3.包围生活的各种新闻媒体,是否也具有这种“看客”的特征?
本文标题:第八讲 鲁迅复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833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