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的背景内容及依宪治国
授课:XXX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高票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内容一二以依宪治国为主旨的宪法修改内容宪法修改的背景宪法修改的背景宪法修改的背景(一)宪法为什么要发展我国宪法修改一般是五年到六年一次,但是从2004年到2018年将近14年没有进行过宪法修改。这14年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的治国理念、治国方式都发生了全面深刻变化,指导思想也在与时俱进,这些变化应该反映到宪法中,这是此次宪法修改的重要原因。宪法修改的背景(二)我国宪法在形式上的发展1949年全国新政协会议制定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的第一部宪法“文化大革命”中的1975年宪法“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1978年宪法现行“八二宪法”1982年12月4日宪法修改的背景“国家宪法日”12月4日宪法修改的背景“八二宪法”的修改第一是在结构上的发展。原来的宪法结构是“国家机构”在前,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在后,“八二宪法”修改把两者的位置进行了对调:宪法的第一章是总纲,第二章是权利和义务,第三章是国家机构,第四章是国旗、国徽、首都。(二)我国宪法在形式上的发展第二,在修改方式上的发展采用时间优点缺点1整体修改另起炉灶起草一部宪法予以通过,来代替原有的宪法,原有的宪法全部作废1975年1978年1982年明确,现行有效的都看得到,失效的已经看不到了影响宪法的稳定性,宪法的尊严感、神圣感难以在人心目中确立2决议由全国人大通过一个《修改宪法的决议》,根据决议对宪法文本当中相关的条款进行修改。1979年对1978年宪法的修改,1980年对1978年宪法的修改明确,根据决议对宪法相关条款修改,重新颁布宪法,现行有效的条款都看得到,无效的都看不到了,与整体修改的效果一样要重新颁布宪法,给民众的印象是宪法又变了,同样影响宪法的神圣感在人们心目中的确立。3修正案不改动宪法文本的文字,而另起序号,在宪法文本的后面按照修改年代的不同进行排序1988年开始既保证宪法的稳定性,又保证宪法的适应性。宪法修改的背景第三是通过“宪法解释”来发展宪法的内容用解释的方式来发展内容,对宪法的震动比较小,能够很好地保持宪法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宪法解释与宪法修改的界线基本上都是这样一个原则:能够用解释的方式使某一规范与社会实际保持一致的,就尽可能用解释的方式,只有在穷尽解释仍然不能保证某一规范与社会实际一致的时候才使用修改的方式。(二)我国宪法在形式上的发展宪法修改的背景(三)“八二宪法”的四次修改一是关于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原来宪法规定不允许土地转让、出租、买卖,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做了修改。二是关于私营经济•原来宪法只规定了个体经济,没有规定私营经济。1988年修改了两条宪法修改的背景1993年的修改主要有四方面内容一•确认我国今天所处的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确认把计划经济改成市场经济三•规定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四•将县级人大的任期由原来的三年改成五年(三)“八二宪法”的四次修改宪法修改的背景1999年的修改主要有六方面内容一•增加了邓小平理论二•增加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三•规定了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基本经济制度四•规定了与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分配制度五•给予非公有制经济的平等地位六•把“反革命罪”改成“危害国家安全罪”(三)“八二宪法”的四次修改宪法修改的背景2004年的修改•一是增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二是在原来“两个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基础上,增加了政治文明;•三是扩大了统一战线的内涵;•四是关于土地的征收征用;•五是关于个人财产保护问题;•六是增加了社会保障制度;(三)“八二宪法”的四次修改宪法修改的背景2004年的修改•七是增加了尊重和保障人权;•八是把“戒严”改成“紧急状态”;•九是国家主席的权力增加了一项:进行国事活动;•十是乡镇人大的任期由原来规定的三年改成五年;•十一是增加了国歌。(三)“八二宪法”的四次修改以依宪治国为主旨的宪法修改内容宪法修改内容(一)在序言部分增加了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发展理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国家发展目标●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民族关系宪法修改内容(二)将“法制”改为“法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改为“健全社会主义法治”法治三个层次01有一套法律制度,有法可依02实践中严格按照法律制度办事,实现规则之治03现实中确实出现了不合理的法律制度,要有有效的机制来解决,实现良法之治“法制”仅属于第一层次。宪法修改内容(二)将“法制”改为“法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改为“健全社会主义法治”随着法治建设的任务发生变化,我国法治建设的基本原则也由原来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转变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实现规则之治和良法之治。宪法修改内容(二)将“法制”改为“法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改为“健全社会主义法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使用的都是“法治”而不是“法制”。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全面依法治国”,用的也是“法治”。宪法修改内容(三)增加了宣誓制度。“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公开进行宪法宣誓”。宪法修改内容(三)增加了宣誓制度。在宪法中对宣誓制度做出规定,有利于国家工作人员树立宪法意识,有利于彰显宪法的权威和尊严,具体有三个方面意义:一是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宣誓有一种仪式感,显得庄重、庄严、神圣;二是国家工作人员就职宣誓后意味着正式开始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三是向权力的所有者——人民及全社会,甚至于全世界承诺按照誓词行使权力。宪法修改内容(四)增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领导,当然是通过它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来领导的。宪法修改在正文中直接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更加直观明了。宪法修改内容(四)增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的规定。现行“八二宪法”正文中没有直接讲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当然,如果对现行宪法正文第一条进行解释,可以得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结论。宪法修改内容(五)增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宪法》第二十四条……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在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宪法修改内容(六)取消了国家主席任职时间限制。1954年宪法设立国家主席,规定了国家主席的任职条件、任期及国家主席的权力。当时的国家主席有实权,主要有两点:一是统率全国武装力量。当时的国家主席是我国武装部队总司令。二是就国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召开最高国务会议,并且担任最高国务会议主席。最高国务会议讨论之后,向相应国家机关提出建议。宪法修改内容(六)取消了国家主席任职时间限制。1975年宪法和1978年宪法取消了国家主席设置。宪法修改内容(六)取消了国家主席任职时间限制。1982年宪法恢复了国家主席设置。但是,恢复设立的国家主席与1954年宪法设立的国家主席有三点不同:一是担任国家主席的年龄不同,提高了10岁,原来是35岁,现在是45岁。二是虚位元首。国家主席不再统率武装力量,也不再召开最高国务会议。三是在任职时间上作了“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的规定。目的是取消实际上存在的领导干部终身制。宪法修改内容(六)取消了国家主席任职时间限制。这次宪法修改取消了这一规定,主要有两方面理由:一方面,修改宪法征求意见时,广大党员、干部一致呼吁取消这一任职时间限制。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解放军领导人“三位一体”的领导体制,是我们党在长期执政实践中逐步探索出的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宪法修改内容(六)取消了国家主席任职时间限制。在国家主席任职规定上作出修改,有利于保持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解放军领导体制的一致性,使“三位一体”领导体制在宪法上得以贯彻和体现。并不意味着不实行退休制度,不意味着又恢复了终身制。PPT模板下载:行业PPT模板:节日PPT模板:素材下载:背景图片:图表下载:优秀PPT下载:教程:教程:教程:资料下载:课件下载:范文下载:试卷下载:教案下载:字体下载:以依宪治国为主旨的宪法修改依宪治国在新时代意义非常重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了一个治国理政的逻辑: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特征,解决这个主要矛盾、适应这个基本特征,就要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依法治国,实现依法治国的首要任务就是依宪治国,保证宪法实施。在这个逻辑里,依法治国是前提,依宪治国是关键。授课完毕
本文标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的背景内容及依宪治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845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