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鲁科版化学必修一知识总结一、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1.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2.基本程序A.预测物质的性质B.观察物质的外观性质C.进行实验和观察D.作出有关的解释和结论二、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物理性质钠的物理性质:固体,质软,银白色,比密度水小,熔点低,导电,导热。保存煤油中或石蜡中。化学性质:1.(钠与O2反应)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由银白色带有金属光泽逐渐变暗:4Na+O2==2Na2O{生成白色固体}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点燃====Na2O2{生成淡黄色固体}2.(钠与酸:盐酸,硫酸)2Na+2HCl==2NaCl+H2↑H2SO4+2Na==H2+Na2SO4↑(先酸后水)3.与盐的溶液的反应(先水后盐)4.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现象:①钠浮在水面上;②熔化为银白色小球;③在水面上四处游动;④伴有嗞嗞响声;⑤滴有酚酞的水变红色。4.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5.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用途:(钠)1.导热剂2.冶炼金属3.路灯过氧化钠用途:1.供氧剂,2.漂白剂三、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物理性质:黄绿色的气体、有毒,有刺激性气味、密度比空气大、熔沸点较低、易溶于水(新制氯水主要成分:HCl.H2OHclOCl2)化学性质: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1.铁丝在氯气中燃烧:2Fe+3Cl2=点燃=2FeCl3(棕褐色的烟雾水溶液呈浅黄色)2.铜丝在氯气中燃烧:Cu+Cl2=点燃=CuCl2(棕黄色烟雾水溶液呈浅蓝色)3.氢气在氯气中燃烧:(苍白色火焰,瓶口有白雾)4.钠在氯气中燃烧:2Na+Cl2=点燃=2NaCl(黄色火焰,有白烟生成,生成白色的NaCl)4.氯气与水的反应:Cl2+H2O=HClO+HCl(新制氯水呈黄绿色,主要成分为NaClCl2H2OHclO)证明氯气与水的反应通过湿润的红纸条褪色得到氯气能和水反应5.氯气与碱反应:Cl2+2NaOH==NaClO+NaCl+H2O(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和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次氯酸)6.制取漂白粉(氯气能通入石灰浆)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所得的漂白粉是混合物,漂白粉的主要成分是CaCl2+Ca(ClO)2有效成分是Ca(ClO)漂白粉的保存:密封干燥阴暗扩展:1.在常温下能和水反应的有:KCaNa在加热下能和水反应的有:MgAl在高温下能和水反应的有:ZnFeSnPd2.氯气的干燥用浓硫酸干燥3.氯气泄漏应逆风逃跑用碱性物质浸湿手巾挡住嘴鼻4.见光易分解的用棕色的试剂瓶保存5.次氯酸a.弱酸不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b.见光易分解c.具有强氧化性(能使有色物体褪色)四、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物理量关系1.物质的量n(mol)=N/N(A)2.物质的量n(mol)=m/M3.标准状况下气体物质的量n(mol)=V/V(m)4.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n(mol)=cV5c(浓溶液)×V(浓溶液)=c(稀溶液)×V(稀溶液)6c=1000p(密度)w(溶质的质量分数)/M拓展:溶液的配制实验步骤①计算:②称量(用托盘天平称取固体溶质的质量2.3g,精确到0.1克)注意事项:(1)使用前要调零(2)两个托盘上各放一张大小相同的称量纸(3)称量时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4)用镊子夹取砝码应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5)称量完毕应将砝码放回盒中,游码归零③溶解:将溶质倒入小烧杯,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搅拌溶解;-④冷却⑤转移注意事项:由于容量瓶瓶颈较细,为避免液体洒在外面,应用玻璃棒引流。⑥洗涤用少量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3次,洗液应全部转移到容量瓶中,轻轻振荡,使溶液混合均匀。⑦定容:在容量瓶中继续加水至距刻度线1—2cm处,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至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线相切⑧摇匀把瓶塞盖好,用食指顶住瓶塞,用另一只手的手指托住瓶底,把容量瓶倒转和摇动几次,混合均匀。⑨装瓶容量瓶注意事项:①使用前要检查是否漏水(如何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加少量水,盖好瓶塞,一手食指按住瓶塞,另一手五指托住瓶底,把瓶倒立一会,观察瓶塞周围是否有水渗出。如果无水渗出,将瓶直立,把瓶塞转动180度后,倒过来再试一次,如果均无水渗出,则证明容量瓶不漏水。加水→倒立→观察→正立,瓶塞旋转180°→倒立→观察。)②液体的温度需在常温20℃时才可加入容量瓶中③溶解或稀释的操作不能在容量瓶中进行④不能长期存放溶液或进行化学反应⑤每一容量瓶只能配制相应规定体积的溶液小结正确配制步骤计算→称量(或量取)→溶解(冷却至室温)→转移→洗涤→定容→摇匀→装瓶贴签实验所需仪器托盘天平、药匙、烧杯、玻璃棒、容量瓶、胶头滴管(称量纸)误差分析容量瓶的使用六忌一忌用容量瓶进行溶解(体积不准确)二忌直接往容量瓶倒液(洒到外面)三忌加水超过刻度线(浓度偏低)四忌读数仰视或俯视(仰视浓度偏低,俯视浓度偏高)五忌不洗涤玻璃棒和烧杯(浓度偏低)六忌标准液存放于容量瓶(容量瓶是量器,不是容器)例题:将5.6g铁投入足量硫酸铜溶液中充分反应,求所生成硫酸亚铁的物质的量和所生成铜的质量能引起误差的一些操作因变量cmv药品与砝码位置对调减少/偏低用滤纸称量易潮解的物质如NaOH/减小偏高未冷却至室温就注入溶液并定容//不变溶液转移前,容量瓶里有少量水减少/偏低向容量瓶注入溶液时少量流出减少/偏低未洗涤烧杯和玻璃棒/减少偏高定容时仰视刻度线/增大偏低定容时,水多用滴管吸出减少/偏低定容后经振荡、摇匀、静置液面下降//不变定容摇匀时液面下降再加水/增大偏低(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析各物质间的量的对应关系,然后标出相关物质的基准值和真实值)方法一:转化为中间量——物质的量n(Fe)=m/M=5.6g/56g▪mol-1=0.1molFe+CuSO4==Cu+FeSO4基准值:1mol1mol1mol真实值:0.1moln(Cu)n(FeSO4)n(Cu)=0.1moln(FeSO4)=0.1molm(Cu)=n▪M=0.1mol×64g▪mol-1=6.4g方法二、写出化学方程式,注意化学计量数,根据题意先写出真实值(已知的和要求的),然后根据同一物质上下单位相同,写出基准值,列出比例式直接求解,上下单位一致,左右才能相等)Fe+CuSO4==Cu+FeSO4基准值:56g64g1mol真实值:5.6gm(Cu)n(Fe)根据比例得出:m(Cu)=6.4gn(Fe)=0.1mol恰好完全反应:一般是指几种反应物都刚好以化学方程式中的量进行反应,没有过剩的。但是很多的化学反应完全反应后,某一种物质用完,另一种反应物也许会过量,在计算中要以少量的那个为计算标准五:元素与物质的分类1、元素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元素以单质的形式存在的状态称为该元素的游离态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元素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状态称为该元素的化合态、电解质和非电解质二物质的分类物质:①混合物②纯净物纯净物:①单质②化合物化合物:①氧化物②酸③碱④盐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a.根据酸分子电离所能生成的氢离子的个数分为:一元酸(HCl、HNO3)、二元酸(H2SO4、H2S、H2CO3)和三元酸(H3PO4)b.根据酸分子里有无氧原子分为:含氧酸(H2SO4,HNO3,H3PO4名称为:某酸)无氧酸(HCl,H2S名称为:氢某酸)c.根据酸性强弱将酸分为强酸,中强酸,弱酸强酸(HCl等)中强酸(H3PO4等)弱酸(H2CO3等)d分为强氧化性酸和非强氧化性酸氧化性酸(HSO4HNO3HClHclO4)非氧化性酸(除了这些以外几乎都是)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碱的分类a按一个碱分子电离出氢氧根离子的个数分:一元碱二元碱多元碱一元碱(KOHNaOH)二元碱(Ca(OH)2Ba(OH)2)多元碱(Al(OH)3Fe(OH)3)b按电离能力分:强碱弱碱强碱(Ca(OH)2Ba(OH)2KOHNaOH)弱碱(NH3·H2O等剩余的碱)c按溶解性分:可溶性碱难溶性碱可溶性碱(Ca(OH)2Ba(OH)2KOHNaOHNH3·H2O)难溶性碱(剩余的碱)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a.根据酸分子电离所能生成的氢离子的个数分为:一元酸(HCl、HNO3)、二元酸(H2SO4、H2S、H2CO3)和三元酸(H3PO4)b.根据酸分子里有无氧原子分为:含氧酸(H2SO4,HNO3,H3PO4名称为:某酸)无氧酸(HCl,H2S名称为:氢某酸)c.根据酸性强弱将酸分为强酸,中强酸,弱酸强酸(HCl等)中强酸(H3PO4等)弱酸(H2CO3等)d分为强氧化性酸和非强氧化性酸氧化性酸(HSO4HNO3HClHclO4)非氧化性酸(除了这些以外几乎都是)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碱的分类a按一个碱分子电离出氢氧根离子的个数分:一元碱二元碱多元碱一元碱(KOHNaOH)二元碱(Ca(OH)2Ba(OH)2)多元碱(Al(OH)3Fe(OH)3)b按电离能力分:强碱弱碱强碱(Ca(OH)2Ba(OH)2KOHNaOH)弱碱(NH3•H2O等剩余的碱)c按溶解性分:可溶性碱难溶性碱可溶性碱(Ca(OH)2Ba(OH)2KOHNaOHNH3•H2O)难溶性碱(剩余的碱)盐是指一类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NH4+)与酸根离子或非金属离子结合的化合物。盐的分类正盐:既不能电离出氢离子也不能电离出氢氧根离子酸式盐:能电离出氢离子(NaHCO3NaHSO4也就是含HCO3HSO4这些阴离子0碱式盐:能电离出氢氧根离子(唯一的Cu2(OH)2CO3)2.单质氧化物酸碱盐间的关系酸性氧化物1、酸性氧化物+H2O→酸CO2+H2O==H2CO32、酸性氧化物+碱→盐+水CO2+2NaOH==Na2CO3+H2O3、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盐CO2+CaO==CaCO3碱性氧化物1、碱性氧化物+H2O→对应的碱Na2O+H2O==2NaOH2、碱性氧化物+酸→盐+水Na2O+2HCl==2NaCl+H2O3、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盐Na2O+SO2==Na2SO3碱1、碱+酸→盐+水Ca(OH)2+2HCl==CaCl2+H2O2、碱+酸性氧化物→盐+水Ca(OH)2+CO2==CaCO3↓+H2O3、碱+盐→新盐+新碱NaOH+CuSO4==Cu(OH)2↓4、碱能使指示剂变色(无色酚酞变红,紫色石蕊变蓝)酸1、酸+碱→盐+水NaOH+H2SO4==Na2SO4+H2O2、酸+碱性氧化物→盐+水Na2O+2HCl==2NaCl+H2O3、酸+金属→盐+H2↑(排在H前面的金属置换反应)Fe+CuSO4==Cu+FeSO44、酸+盐→新盐+新盐(复分解反应)5、酸能使指示剂变色(无色酚酞不变色紫色石蕊变红)复分解反应,条件↓、↑、H2O)1、盐+碱→新盐+新碱(符合复分解反应条3、盐+盐→新盐+新盐(复分解反应)4、盐+金属→新盐+新金属(置换反应)金属单质1、金属+O2→金属氧化物(多为碱性氧化物)(钠、铁与氧气反应,条件不同产物不同)2、金属+非金属单质→盐3、金属+酸→盐+H2↑(排在H前面的金属+无氧化性酸)4、金属+盐→新盐+新金属(K、Ca、Na性质太活泼,先水后盐)5、金属+H2O→H2↑+碱(K、Ca、Na、Ba、随着金属活动顺序越弱,反应条件越高以Mg为界到Pd生成的都为金属氧化无(Mg还是生成碱和氢气)6、金属+H2O→H2↑+金属氧化物(其他比氢活泼的金属)一、分散系1、定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所得到的混合物分散质:被分散的物质分散剂:能分散分散质的物质2、分散系的分类本质依据——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溶液10-9m或1nm胶体10-9m-10-7m(1~100nm)浊液10-7m(100nm)三种分散系的比较二、胶
本文标题: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848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