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第八讲《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教学要点一、鲁迅生平与创作二、鲁迅的杂文三、《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解读一、少年时代(1881-1897)二、南京学堂时期(1898-1902)三、留日时代(1902-1909)四、家乡教书(1909-1912)五、官吏时代(1912-1926)六、上海十年(1927-1936)影响鲁迅一生的几个事件:一.从小康之家坠入困顿二.“幻灯事件”三.“铁屋子”意象四.四·一二政变五.与许广平相恋少年时代(1881-1897)•1881年9月25日出生在浙江绍兴。小名阿张,本名樟寿,初字豫山,1892年进三味书屋时改为豫才。•1898年去南京求学时取学名周树人。•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狂人日记》。父周凤仪(伯宜),母鲁瑞。•1893年9月7日,祖父周福清科场案发。•1894年冬,父亲突然吐血,家道开始衰落。•1896年10月12日,父亲病逝,年三十七。据《绍兴县志》记载,1893年,周福清为儿子周伯宜科举而贿赂考官,案发被判“斩监候”坐牢8年,出狱三年后病逝。鲁迅父亲被取消考试资格,革去秀才,1896年病逝,家道彻底败落。“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我要到N进K学堂去了,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呐喊自序》从小康之家坠入困顿乌篷船如今的鲁镇南京学堂时期(1898——1902)•1898年4月27日,投考南京江南水师学堂,10月15日,投考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1902年1月27日获得留学资格,3月24日,赴日留学。留学时代(1902-1909)•1902-1904年,东京弘文学院普通江南班。•1904—1906年,仙台医学专门学校,3月6日申请退学,15日获准。夏秋之间,奉母命回国完婚,在家停留四天。与周作人翻译域外小说集•1909年8月归国“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呐喊自序》“幻灯片事件”家乡教书(1909-1912)•1910年9月,绍兴府中学堂教员兼监学,教博物学(动物、植物、矿物等内容)•1909年9月~1910年7月,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初级化学和优级生理学教员,兼日本教员铃木圭寿的植物学翻译•1911年11月左右,接受王金发委任,但任浙江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监督•1912年2月中旬,离绍兴去南京教育部任部员官吏时代(1912-1926)•1912年2月中旬,到南京任职,每月三十元,5月初北上。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1915年9月1日,被教育部指派为通俗教育研究会小说股主任,1916年2月辞职•1916年2月18日,被任命为“全国专门以上学校成绩展览会干事”•1917年8月9日,钱玄同来为《新青年》约稿•1918年4月2日,作《狂人日记》•1920年2月-1926年8月,被北京大学聘为讲师,讲授《中国小说史》、文艺理论“铁屋子”意象•(鲁迅)“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钱玄同)“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鲁迅)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呐喊自序》•1923年,受聘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1924年5月21日,介入女师大风潮•1925年3月11日,首次与许广平通信•1926年7月28日接受厦大聘书,8月26日启程赴厦上海十年(1927-1936)•1926年9月4日,抵厦大,教小说史与文学史纲要•1926年11月11日,收到中山大学聘书•1927年1月16日,到中大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4月辞职•1927年9月27日离开广州去上海,10月3日抵达•1927年10月8日,与许广平定居景云里•1927年鲁迅在广州亲眼目睹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事实。四·一二事件是鲁迅思想发展的一个分水岭。以此为界,分为前期与后期。•鲁迅的思想历程是:从进化论到阶级论,从个性主义到集体主义。朱安许广平全家福1930年9月25日鲁迅在照片上题字:“海婴与鲁迅,一岁与五十岁”1933年2月17日,与萧伯纳蔡元培合影1933年摄于上海,是许广平最喜欢的一张照片1936年3月23日大病初愈后的鲁迅在大陆新屯寓所门前在第二届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上的鲁迅(摄于1936年10月8日上海八仙桥青年会)•1929年9月27日晨,海婴出生•1936年5月15日病发,诊断为晚期肺结核•10月18日夜病势急变,19日晨5时25分逝世。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鲁迅(1881~1936),周树人。周作人(1885—1967),号知堂。周建人(1888~1984),字乔峰。一个大作家,一个大汉奸,一个大干部。•周海婴(1929—2011)鲁迅儿子,1952至1960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无线电专业。1960年起在国家广电总局工作。周令飞,鲁迅的长孙。(鲁迅《摩罗诗力说》《河南》1908年2、3期,署名令飞)1953年生于北京,1969年北京景山学校毕业,1980年赴日本富士电视台进修电子媒体。现任上海鲁迅文化发展中心理事长,同济大学鲁迅研究中心主任。鲁迅的后人2002年春节•短篇小说集3部:《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2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16部:前期:《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后期:《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集外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书信集:《两地书》•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及译作等鲁迅创作总况《鲁迅全集》200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新版《鲁迅全集》共18卷,包括:作品10卷,书信4卷,日记3卷,索引1卷,总字数约700万。鲁迅文学创作的三个阶段一、1918-1923,“呐喊”时期。1918年开始加入五四新文化运动,在《新青年》上发表一系列小说,1923年结集为《呐喊》,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基础。鲁迅文学创作的三个阶段二、1924-1927,“彷徨”时期。经历了五四落潮后的苦闷与彷徨。小说集:《彷徨》,1926散文集:《野草》1927,《朝花夕拾》1928杂文集:《热风》,1925《华盖集》,1926《华盖集续编》,1927《坟》,1927鲁迅文学创作的三个阶段三、1927—1936,“杂文”时期。《故事新编》历史小说集,1936《两地书》书信集,193312本杂文集:《而已集》1928,《三闲集》1932,《二心集》1932,《伪自由书》1933,《南腔北调集》1934,《准风月谈》1934,《集外集》1935,《花边文学》1936,《且介亭杂文》1936,《且介亭杂文二集》1937,《且介亭杂文末编》1937,《集外集拾遗》1938,在鲁迅的一生中倾注了大部分生命与心血于杂文创作中。鲁迅的杂文始终为一切关心与思考社会、历史、思想、文化、人生、人性等问题的中国人所钟爱,鲁迅的杂文任何时候都是中国现实中活生生的“存在”。二、鲁迅的杂文“杂文”之名•鲁迅的杂文有广狭二义。•广义的是指除小说、诗歌、戏剧以外的各种文章的总称。鲁迅说:“凡有文章,倘若分类,都有类可归,如果编年,那就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问题,各种都夹在一处,于是成了‘杂’。”(《且介亭杂文·序》)鲁迅以编年的方法编了自己的十六本杂文集。其中就包括杂感、随笔、通信、序跋、演讲等统曰“杂文”。•狭义的杂文指“杂感”,即具有文学意味的议论性的文体,也称文艺性的论文。(瞿秋白)鲁迅杂文的意义1.作为一种报刊文体,杂文与现代传媒紧密相连。《新青年》《语丝》《莽原》《京报副刊》《晨报副刊》《萌芽》《太白》《文学》《申报自由谈》等报刊。杂文是富于现代性的文体。杂文是现代作家通过现代传媒与它所处的时代的社会、思想、文化现实发生有机联系的重要、有效方式。2.杂文是一个未经规范化的文体,是一种无体之文,具有特别大的自由创作空间。鲁迅“以为非这样写不可,就这样写”,鲁迅正是利用杂文的形式,发挥不拘一格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进行文体实验。“杂文”又具有某种先锋性。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质1.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的特色鲁迅把杂文分为“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两类。鲁迅说,杂文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鲁迅说:“我自己也知道,在中国,我的笔要算较为尖刻的,说话有时也不留情面。但我又知道人们怎样用了公理正义的美名,正人君子的徽号,温良敦厚的假脸,流言公论的武器,吞吐曲折的文字,行私利己,使无刀无笔的弱者不得喘息。倘使我没有这笔,也就是被欺侮到赴诉无门的一个;我觉悟了,所以要常用。”《我还不能带住》,《鲁迅全集》3卷244页2.在“反常规”的“多疑”思维烛照下批判的犀利与刻毒。•鲁迅把批判锋芒始终对准人的心理与灵魂。他说:“我的习性不大好,每不肯相信表面上的事情”,常有“疑心”。他要全力揭示的正是人们隐蔽的心理状态。•鲁迅的思维是反常规的,总是在“形”的巨大反差中发现“神”的相通。如,《新药》失势的国民党元老与“药渣”:•旧书里有过这么一个寓言,某朝某帝的时候,宫女们多数生了病,总是医不好。最后来了一个名医,开出神方道:壮汉若干名。皇帝没有法,只得照他办。若干天之后,自去察看时,宫女们果然个个神采焕发了,却另有许多瘦得不像人样的男人,拜伏在地上。皇帝吃了一惊,问这是什么呢?宫女们就嗫(niè)嚅(rú)的答道:是药渣。•照前几天报上的情形看起来,吴先生仿佛就如药渣一样,也许连狗子都要加以践踏了。然而他是聪明的,又很恬淡,决不至于不顾自己,给人家熬尽了汁水。不过因为九一八以后,情形已经不同,要有一种新药出卖是真的,对于他的冷笑,其实也就是新药的作用。3.杂文思维中的“个”与“类”。•鲁迅的思维起点总是具体的、个别的人与事,然后将其置于时代、社会、历史的更大空间下进行剖析与开掘,竭力排除其个别性、具体性、特殊性,迅速切入本质,做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整体概括。如:“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梁实秋)、“革命小贩”(杨邨人)、“西崽”林语堂、“洋场恶少”(施蛰存)4.鲁迅杂文的主观性。•鲁迅杂文确是由某一外在客观人事引发的,但所关注与表现的,却是自己的主观反应。出现在鲁迅杂文里的人和事,已不再具有纯粹的客观性,而是在过滤、折射过程中发生了变异的主观化了的,是主客体的一种新的融合。如《纪念刘和珍君》的“长歌当哭”。5.自由创造的杂文语言。•口语与文言句式杂糅,排比、重复句式交叉运用,长句与短句、陈述句与反问句相互交错,散文的朴实与骈文的华美相辉映。甚至故意制造不和谐的“拗体”,以打破语言对思想的束缚。“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有什么语言?”“惨象,已使我目不忍睹;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纪念刘和珍君》三、《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解读写作背景•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但国民党的官僚和社会名人却在北京等地多次举行“法会”祈祷“解救国难”。1934年4月,戴季陶和段祺瑞等又发起请第九世班禅喇嘛在杭州灵隐寺举行
本文标题: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848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