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 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沿领域2011SepDLS压缩版
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沿领域郑度2011年9月提要●学派形成与学科发展●研究进展和主要成就●现代地理学学科建设●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前沿领域及重点方向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沿领域2学派形成与学科发展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沿领域3◆地球表层巨系统是由各种自然与人文现象组合在一起的复杂体系.◆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与关系及其时空规律的科学.◆跨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性质,以综合性和区域性为特色.■学科性质学派形成与学科发展4◆20世纪经历了近代地理学和现代地理学的发展阶段,进展显著、成就巨大.◆形成了不同的研究传统和学派:▲区域学派▲景观学派▲生态学派▲区位学派▲数量学派■学派形成学派形成与学科发展5◆区域学派赫特纳(A.Hettner)强调地理学是一门关于地域分异的科学;哈特向(R.Hartshorn)认为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域分异特征,以区域为其研究核心.◆景观学派从发生学观点,用综合方法划分地表类型并研究其发展演变,始于德国近代地理学.土地类型研究的理论、方法与苏联的景观学相近,已逐渐形成土地系统的综合研究.■不同学派(1)学派形成与学科发展6◆生态学派人地关系是生态学派的主题.拉采尔提出“生存空间”的概念;巴罗斯认为地理学是研究特定地区的“人类生态学”.◆区位学派区位学派研究经济的区位论,其理论来源于经济学;从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到中心地理论.◆数量学派应用数学的概念和方法,采用数理统计分析研究地理环境现象,并建立各种模式以表达其理论.■不同学派(2)学派形成与学科发展7◆20世纪的中国地理学可分为近代地理学与现代地理学两个发展阶段,大致以1950年前后为界.◆中国近代地理学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近代地理学思想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在张相文、竺可桢、翁文灏、丁文江等的辛勤缔造下,中国近代地理学已初具规模.◆中国地学会的成立、各大学地理系的创设,西方近代地理学理论和方法的引进与传播,地理学研究领域的开拓与人才培育,中国地理研究所的建立都是重要的里程碑事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发展学派形成与学科发展8◆1950~1953年以中国地理研究所为基础筹建成立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1956年组建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1950年代以来,在全国成立了多个地理研究机构,促进了中国现代地理学的发展.◆许多大学地理系的建立和壮大,为现代地理学思想的传播与地理人才的培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现代地理学的发展学派形成与学科发展9◆自1979年恢复研究生制度以来,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硕士、博士培养点的设立,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与博士后流动站的设立,加快了地理学研究人才的培养.▲竺可桢提出为广义农业服务的思想为地理学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黄秉维提出研究地表物理过程、化学过程与生物过程的自然地理学方向;积极引入新思想、新技术和新方法,推动地理学的深化研究,开拓了实验地理学的方向.■中国现代地理学的发展学派形成与学科发展10◆苏联地理学思想的引入,促进了自然地理学的发展,但受地理学二元论影响,除经济地理学以外,人文地理学的其他领域受到压制,步履维艰.◆1970年代末李旭旦、吴传钧提出复兴人文地理学,使中国人文地理学及其相关分支学科得以加快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自然地理学持续发展,人文地理学复兴;在自然地理的综合研究,地表自然过程研究,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以及面向社会现实的应用基础研究等方面有显著的进展.■中国现代地理学的发展学派形成与学科发展11◆1978年中国地理代表团首次访美,建立起了中美地理学界学术交流的桥梁.中国地理学家陆续开始了与世界上一系列主要国家的学术交流.◆1984年在巴黎召开的国际地理大会上,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席位;1988年,吴传钧当选为国际地理联合会的副主席.这也是中国地理学家第一次担任这个重要职务.◆自1990年代开始,祖国大陆和港、澳、台之间地理学界的往来和学术交流也蓬勃发展.■中国现代地理学的发展学派形成与学科发展12■研究手段的进步与学科发展◆野外定位观测试验研究◆室内地理模拟实验与分析通过长期定点试验观测、实验分析与模拟实验研究,揭示各种地理现象的形成与演化过程,进而构建地理模型,预测地理环境的变化趋势,开拓和发展实验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学派形成与学科发展13◆野外定位观测试验研究▲1956年在宁夏沙坡头建立我国第一个野外定位观测试验站,还有民勤、临泽、奈曼等.▲在黄淮海平原德州和石家庄建立热水平衡观测站,禹城综合试验站.▲中国科学院相继建立了冰川、积雪、泥石流、滑坡、湖泊、湿地、冻土、水土保持、以及森林、草原、荒漠、农田等各类生态系统试验站.▲1988年中国科学院组建“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要求网络内的生态站要具备长期观测、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的功能.学派形成与学科发展14◆室内地理模拟实验与分析▲1960年代初开始便相继建立了水热平衡实验室、化学地理分析室,风洞、流水地貌、地表径流、坡地实验、孢粉分析等实验室.▲1980年代起新建了古地理与古环境、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河口海岸、冻土工程、冰冻圈过程、沙漠与沙漠化、湖泊沉积与环境、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山地灾害等领域的实验室.▲从70年代末,地理学家开始采用数量方法和建立地理模型,逐步成为室内地理模拟分析的重要方向.▲建立在数据库和计算机运用基础上的空间分析,已成为揭示人文—经济地理过程格局及预测、规划的主要手段.学派形成与学科发展15▲地理学研究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和综合性.▲中国地理学家参予完成自然资源和国土调查研究任务,开展理论探索,已有丰富的科学积累,建立了完整的学科体系,形成合理的研究机构格局和强大人才队伍.▲面对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问题,以及优化经济结构、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与环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中国国情,可以发挥优势,服务国家需求.▲现代地理学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真正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尚未形成.◆学科发展学派形成与学科发展16▲地理研究队伍不断扩大.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处申请看,2000年169个单位,2004年增至256个,2006年为355个研究单位.获得资助的单位由57个(2000)增至81个单位(2004).▲项目依托单位不限于一般意义的地理学研究单位,地理学以外的研究单位纷纷设立与资源环境研究有关的院、系、所.▲青年基金申请者(35)的数量由93个(2000年)增加至468个(2006年);地理学自由申请数(项)由490个(2000年)增加至1150个(2006).学派形成与学科发展◆地理学研究队伍的扩大17▲地理学研究多实践和实验、观测研究,理论总结少.▲关注地方和区域问题多,关注全球性问题研究少.▲高新观测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应用不够普及,实地观测、获取第一手数据的能力有待提高.▲偏重自然过程研究的深入,忽视对人文过程的研究,造成两者研究深入程度不同,两者的综合研究薄弱.▲对地理学综合集成研究方法探索不足.▲专门研究人才的知识结构无法适应解决交叉性科学问题的客观需求.▲在科学界及公众中,对地理学作用的认识有待提高.学派形成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18研究进展和主要成就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沿领域19■研究进展◆地域分异规律与区域系统◆地表自然过程的综合研究◆人地系统与区域发展研究◆国家地图集系列的编纂◆遥感应用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进展和主要成就20地域分异规律与区域系统研究进展和主要成就21◆格里哥里耶夫(А.А.Григорьев)和布迪科(М.И.Будыко)提出了辐射干燥指数的概念,并且概括了全球陆地自然地带的周期律.◆贝利(R.G.Bailey)1976年为了在不同尺度上管理森林、牧场和有关的土地,从生态系统的观点提出了美国生态区域的划分方案.◆贝利(R.G.Bailey)1989年编制了世界生态区域图.编撰出版EcosystemGeography─FromEcoregionstoSites等著作.国外地域分异与区划工作研究进展(1)22地理地带性规律与区域分异理论地表年辐射平衡值瓦/平方米地理地带性规律指地球上每一地区的自然地理特性均受制于该地区的热量和水分状态、数量及两者的关系.研究进展(1)23研究进展(1)地域分异规律与区域系统寒带热带温带干旱热带雨林热带稀树草原亚热带亚寒带温带▲地理地带性学说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地域分异规律得到检验和应用.24◆全球自然地带性规律25研究进展(1)世界生态区划图研究进展(1)26◆综合自然区划研究是地理学的传统工作.◆根据地表自然界的异同将地域加以划分,并按照划分出的地域单元探讨其自然环境特征、发展及分布的规律,这就是综合自然区划研究的内容.◆在科学认识上,综合自然区划研究是发展自然地理学的基础之一.◆在实践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为地表自然过程与全球变化的基础研究以及环境、资源与发展的协调提供宏观的区域框架.综合自然区划研究研究进展(1)27◆1950年代在部门自然区划的基础上,完成《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采用地理相关法,按照生物气候原则,在复杂的自然条件下揭示了自然地理地带性规律,依次表达温度、水分条件和地貌的差别.◆在温带和热带之间分出亚热带可以说明许多自然地理现象,能更确切地反映自然界的过渡特性.◆该区划主要为利用土地与水的事业服务,成为各部门研究和应用的重要依据;中国农业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系列专著等成果,均具有世界意义.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研究进展(1)28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图(黄秉维)寒温带暖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南亚热带边缘热带中热带赤道热带ABACDBDA青藏高寒区西北干旱区东部季风区AA湿润B半湿润C半干旱D干旱BCDAC中温带中温带研究进展(1)29◆“景观”或“土地”是一个综合的自然地理概念,指地表某一地段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各种自然因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1970年代起,以土地类型为基础的土地资源、土地评价、土地利用、土地规划和土地管理决策的系统研究,已全面发展为土地系统科学的研究.◆在全球环境变化领域中开展了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动力学研究.景观学与土地科学研究研究进展(1)30地表自然过程的综合研究研究进展和主要成就31研究进展(2)地表自然过程的综合研究▲地理学要摆脱纯描述的状态,加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用最新的科学成就和仪器设备把地理学武装起来.▲建立野外定位观测试验站和室内实验研究,引入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新理论、新技术与新方法.▲深入开展对地表现代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的研究.▲深入开展对地表自然历史过程的研究,并与全球环境变化相联系.地表自然过程研究32人工降雨实验流水地貌实验室实验地理学研究化学分析实验研究研究进展(2)33◆黄秉维提出自然地理学要分别研究地表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自然过程,然后加以综合.◆物理过程包括风力作用、水力作用、地表水分和热量平衡;化学过程原以盐分平衡开端,水盐动态着手,后来转向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地方病和环境保护研究;生物过程与农业生产潜力相联系,后发展为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的综合研究.◆提出要发展自然地理定位观测与实验,中国科学院相继建立了宁夏沙坡头治沙站和水热平衡观测站,还有冰川、积雪、泥石流、滑坡、湖泊、湿地、冻土、水土保持、以及各类生态系统试验站.现代地表自然过程研究研究进展(2)34野外定位试验观测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研究进展(2)35野外定位试验观测阜康荒漠生态系统试验站研究进展(2)36五道梁站野外定位试验观测研究进展(2)37▲自然地理环境是历史的产物,对地表自然历史过程的研究进展显著,已发展为与全球环境变化相联系的新生代地理环境演化的研究.▲通过大洋钻探、地层剖面、湖泊岩芯、冰芯和树轮等古气候环境信息载体和代用指标的研究,揭示了新生代,特别是第四纪以来全球和区域的环境演变过程.新生代地理环境演化研究进展(2)38高山冰帽钻取冰芯研究进展(2)39年代(yrAD)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18002000CH4(ppb
本文标题: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沿领域2011SepDLS压缩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865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