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原始人的起源及衣食住行主要内容01020304原始人的起源及发展原始人穿着打扮的变化原始人狩猎原始人住宅1原始人的起源及发展原始人的进化历程能人123直立人智人240万——140万年前150万——20万年前25万年前——现在能够使用工具能够直立行走并且使用火我们的直接祖先2原始人穿着打扮的变化原始人穿着打扮的变化最初,原始人还没有衣物,也不知道如何穿戴,他们和动物一样,穴居深山密林,靠自身长长的毛发来蔽体保暖。由于生存的需要,天冷了,他们需要保暖御寒;天热了,他们需要遮蔽阳光;在丛林中采集、狩猎的时候,他们需要避免岩石的刮擦、野兽的撕扯、昆虫的叮咬。于是他们开始想办法,慢慢懂得利用树叶和兽皮来遮掩自己的身体。衣物的起源,其根本是出于实用。由于原始人分布极其广泛,各地气候,自然地理条件,环境等各有差异。因此,不同地区的原始部落在衣物方面,都有其独特的形式。在寒温带地区的原始人,为了防御寒冷,保护身体,很早就披上了兽皮。在热带,御寒的问题虽不存在,却另有危害生存的因素,他们通常会在身上涂抹油脂和粘土,披盖树叶、树皮,在身上绘画花纹等。此外,原始人为了获得猎物,往往把自己打扮成猎物的形象,如戴兽角,兽头帽子,穿某些动物的皮毛,把自己装扮成野兽的样子,以便靠近狩猎目标,提高狩猎效果。原始人穿着打扮的变化在漫长而落后的生产实践中,随着石器和火的发现与应用,原始人逐渐掌握了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技巧,用兽皮、树皮、树叶等材料制作简易的遮盖物。由此结束了原始人赤身裸体的生活。在数十万年以前,原始人为了保护脚部不受伤害,已学会了利用动、植物的皮或茎裹脚。特别是皮革之类的东西是狩猎以后得来的剩余产品,因为它的质地坚韧耐磨,防寒保暖,所以被用来当作服饰和“鞋袜“穿。这就是原始人最初的鞋。原始人穿着打扮的变化到了山顶洞人时期,聪明的山顶洞人已经学会了在动物的细骨上钻眼,制作精细的骨针,有了骨针,就可以将兽皮用长的兽毛缝制起来,这样做比简单地将兽皮包裹在身上会舒适许多。骨针的发明,标志着原始人发明了最早的缝纫工具。后来,原始人发现可以从树皮、葛、麻的植物的外皮上,取下柔软的纤维,这些是人类最早发现和利用的纺织材料。原始人又逐渐摸索出如何将纤维搓成绳索,进而学会了将绳索编织成网的办法,然后穿在身上。这种原始的紧密的网就是最早的织物。原始人穿着打扮的变化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半坡原始社会时期,原始人已经可以非常熟练的纺线、织布、制作衣物。纺织技术的发明使得服装材料有了人工织造的布帛。皮、毛、麻、葛以及丝绸材料的逐渐丰富,使服装形式发生了变化,功能也得到了改善。贯头衣和披单服等披风式服装已成为新石器时代典型的衣着。贯头衣大致用整幅织物拼合,不加裁剪,周身无袖,衣长及膝,是一种概括性或笼统化的整体服装。穿贯头衫的原始人(甘肃辛店彩陶纹饰)原始人穿着打扮的变化最后,原始人在原始衣物阶段已经具备了上衣下裳的基本服装形式。这些可以从出土文物中得到信息。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陶盆最为典型,可以看出妇女们上衣下裳或衣裳连属的形式。与仰韶文化年代相似的大通舞蹈彩盆时期的先民相比,除兽皮、树皮外,还有人工麻制成的衣裳。不难看出,舞蹈纹陶盆上的人物形象是相当讲究的,如头上梳的有发辫,身穿长裙,长及膝部,在后襟下端还有一个较长的尾形装饰。上衣下裳的形式具备,与此相应的首服,即头上戴的帽子,冠以及发式如髻辫等。甚至新石器时代除了有笼统式服装外,还从一些陶塑遗物中发现有冠、靴、头饰、配饰等。青海大通县出土的彩陶瓷盆梳头用的栉髻发用的笄3原始人狩猎在遥远的、人类还不需要穿衣服的石器时代,原始人靠采集、狩猎和捕鱼维生。采集就是荒山漫野里捡吃的,能否捡到、捡多捡少,全凭天意,女同胞主要负责这事儿;狩猎和捕鱼,则是带有目标和武器的主动攻击行为,全凭勇气,男同胞主要负责这事儿;狩猎的重点对象是小动物、食草动物等小野兽,大型猛兽有时对付不了,反成人家的猎物,所以秉持敌不犯我,我不犯敌的外交策略。在石器时代,原始人狩猎已经告别了徒手肉搏的莽夫行为,他们使用的武器,也随着食欲的进步而进步,主要有下面几种:背景原始人与上古神兽们交锋,最初的兵器是天然的木棍和石块,兵器不称手,胜利主要依赖精湛的棍法和精确制导的砸击。木棍后来发展成了木矛,在英国克拉克当遗址中,曾发现旧石器时代的一段紫衫木木矛,说明至少在距今约1万年以前,原始人已经开始琢磨自己生产制造兵器了。原始人狩猎斧子家族的老祖宗。手斧不是拿手当斧子砍,而是原始人用石头片子打制成的,所以也叫石斧,是蓝天猿人的最爱,他们用它砍伐木材,也用它砸削野兽们,用途广泛。早期的石斧做工粗糙,形容丑陋,基本是天然石片稍加改造后,用绳子将其捆在木棍上,就要当斧头用。原始人掌握了磨制技术后,学会了在石器上打孔,且会自己磨制石斧,但纯手工磨制出来的石斧体型都比较厚重,一般呈梯形或者长方形,两面有刃,使用时,将绳子从事先打好的小孔中穿过,绑在棍子上,不但牢固了,使用起来也更称手了。原始人狩猎飞石索的最初的技术形态是石球飞石索,别名投石带,也是资源整合下的复合型兵器,分为单股和双股两种,单股飞石索就是在石头上绑一根长绳,看到猎物,在头上璇几圈放手1974年在我国许家窑遗址中发现了三种石球的型号:大号石球重约3、4斤,中号重约1-3斤,小号重约1斤左右原始人狩猎原始人最初捕鱼靠下手抓,效率低,手一滑,一顿饭就没了。后来在投矛器(其实就是可以当标枪投射出去的矛)的启发下,开始用叉叉鱼,有了弓箭后,还用箭射鱼。骨鱼镖就是一件叉鱼兵器。鱼鳔最早是找根木棒或竹子,在一头削出尖儿即可,之后也朝复合型武器发展,在尖儿部和尾部分别装上骨器或石器,还在尾部系上绳索,就样遇到深沟大河一样可以用原始人狩猎骨镞是骨鱼镖的升级版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制作工艺上,骨镞更加细腻,通过打磨峰端增强了穿透力,铤部加工成了斜面,原来粗钝的圆柱体已经露出了刀的模样儿,尾部磨上凹凸缺口,这样与木棒等物绑在一起就更牢固。在余姚的河姆渡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骨镞,长度分别在5-9厘米之间,款式主要有三种:斜铤式、柳叶式和圆铤式,斜铤式就是上面所说的,铤部磨成了斜面,像个大锥子;柳叶式骨镞为管状骨破条制成,管状骨顾名思义就是外形长得像管子的骨头,破条可以想象为把一根竹管从空心处劈开。这种骨镞锋部宽扁,铤与锋之间界线分明;圆铤式像颗大子弹,锋、铤分界处起脊,这样设计可以使骨镞更容易嵌入木棍或箭杆当中。原始人狩猎4原始人的住宅上古穴居而野处易经上有一句话记载说:“上古穴居而野处”。意思是最初的先民是依靠野外的洞穴居住,这个在考古发掘中有大量的遗迹北京人、山顶洞人,都在山洞内发现人们活动的遗迹,在旧石器时代之前,人们主要利用天然洞穴来居住。原始人的南北差异随着原始人活动范围的扩大,他们不只在山区活动,还会到平原地区。在平原地区就没有那么多合适的原始洞穴可以居住,他们需要研究解决居住的办法。根据考古发掘看,由于气候不同,中国南北两地原始人的居住特点也不一样,北方气候干燥,土壤丰厚,以穴居为主。而南方气候潮湿,蛇虫众多,便构筑巢穴居住。北方原始人的穴居keywordkeyword原始人挖掘的洞穴一般分为横穴和竖穴,在黄土沟壁上开挖横穴,在山西、甘肃、宁夏等地发现众多横穴遗迹,其平面多为圆形。山西还发现了“低坑式”窑洞遗址,就是先在地面上挖出下沉式天井院,再在院壁上横向挖出窑洞,至今在河南等地仍在沿用这样一种窑洞建筑模式。随着经验积累,原始人开始改善地穴的环境,将地穴做成口小身大的口袋型地穴,这种地穴自然更容易遮挡风雨,也可以减小被野兽发现的范围。再后来,开始出现半穴居,这已经是现代房屋的雏形。在半坡氏族时期,原始人主要生活在这种半穴居式房屋里,而且房屋的建筑已经非常成熟。重大突破——村在半坡出土的房屋遗迹中,人们发现,半坡人生活在半土穴的房屋中,他们的房屋有方形有圆形的,门口有斜梯通向室内,四周墙壁采用木柱架构,木柱密密排列,用绳索编排着,外边覆盖掺入细草的泥巴。中间有四根较大的柱子,作为屋顶的支撑,柱子竖立在夯实的地上。屋顶有采光孔、通气孔,屋面覆盖着草泥,室内墙面、地面用较为细的草泥抹平,有的还会烧烤表面,使得表面硬化。南方原始人的住宅从山洞中走出来的南方原始人,采取的便是构木为巢,将房屋建造在树木上,既可以躲避野兽侵袭,又可以离开底下潮湿的地面,这种巧妙的设计应该学习了小鸟的技术。《韩非子·五蠹》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干栏式房屋这种底下架空,带长廊的长屋建筑古人称为干栏式建筑,它适应南方地区潮湿多雨的气候环境。这种实用的建筑方式一直到现在还被人们使用。魏书记载:“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太平寰宇记》记载;“人栖其上、牛、羊、犬、豕、畜其下”,虽然这都是后世记述,但也应可推测出当时这种房屋的形制和用处。在河姆渡遗址上,人们发现他们的房屋是以大小木桩为基础,其上架设大小梁,铺上地板,做成高于地面的基座,然后立柱架梁、构建人字坡屋顶,完成屋架部分的建筑,最后用苇席或树皮做成围护设施。传说——有巣氏中国自古流传着有巢氏发明巢居的说法,说有巢氏出生在九嶷山以南的苍梧,曾经游历仙山,得到仙人指点而有了超人的智慧。因受鸟类在树上筑巢的启发,最先发明了“巢居”。有巢氏指导人们用树枝和藤条在高大的树干上建造房屋,房屋的四壁和屋顶都用树枝遮挡得严严实实,既挡风避雨,又可防禽兽的攻击,人们从此不再过夜夜担惊受怕的日子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随着生产、发展的需要,人类又相继发明了弓箭、青铜兵器、铁器等杀伤力更强的冷兵器,在与残酷的生存环境斗争中,原始人不断开发潜能,超越自我,终于成为森林之王,统领全林……在大自然优胜劣汰的残酷法则中,能生存且发展到今天的人类,可以说是一个不断开发大脑、不断改进器具装备、不断改善生存环境的过程,包括今天也是一样。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希望我们在蒙受前人荫庇之时,也别忘了为后人种下一棵树。结语
本文标题:原始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883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