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祖父的园子》-人教部编版
2、《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蚱、啃”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晃”,会写“蝴、蚂”等14个字,会写“蝴蝶、蜻蜓”等10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默读课文,能说出祖父的园子里有些什么,“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些什么。教学重难点:能想象并说出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师:同学们,我们在第一课的时候走近了古代儿童的童年生活,体会到了他们的童真童趣。今天我们要跟着著名女作家萧红一起去体会一下她的童年生活。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1、介绍作者萧红。师: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有关作者萧红的一些介绍,出示课件。2、自由朗读课文:师:接下来老师把课文的录音给大家放一下。同学们在屏幕前呐也要看着老师的课本跟着录音一起读出声来。这篇课文写得非常的优美,同学们在朗读时一定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感情的进行朗读课文。3、进行生字及多音字教学师: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解决一下这一课的生字。PPT出示课件:进行生字及多音字教学。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师: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1、祖父的园子里有些什么?2、“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出示课文师:同学们可以一边读一边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整理出来。师:一会整理完的同学可以申请连麦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答案。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教师进行归纳整理,出示PPT。师:请同学们思考:哪些段落写了“我”眼中的园子?哪些段落写了“我”和祖父在园中的活动?由此可将课文划分为几个部分?出示课文师:这篇课文我们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1~3):主要写园中的景物。第二部分(4~15)主要写“我”和祖父在圆子里的活动。第三部分(16~20)主要写太阳下园中的景物。然后我们来看一下课件上老师给大家总结的。师:这三部分中我们看一下哪部分是写景的,哪部分是叙事呢啊?四、学习第一部分,从重点语句中初步感受写景部分表达的思想感情师:接下来我们先来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同学们把前三个自然段读一下,从中找出来祖父的园子里都有什么?可以在书上画出来或者写到练习本上。(读完的学生回复1)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你找的和老师找的是不是一样呢?出示课文,首先我们来看第一段。读第一句。从第一句里我们知道了花园里有蜜蜂,蝴蝶,蚂蚱,样样都有。那么“蜜蜂,蝴蝶,蚂蚱”我们可以把它们概括为昆虫,而且昆虫的种类很多,用文中的一个词是“样样都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里包含着作者的自豪与喜悦之情。师:(出示课文)在这几种昆虫中作者重点写了谁?对,是蜜蜂。好我们一起来看作者是怎么描写的。读“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哪些词用的比较好呢?从中我们体会到了什么呢?——这里出现了几个叠词:“胖乎乎”“圆滚滚”这几个词写出了蜜蜂的形态,很有画面感,也可以看出作者我”对园子的记忆十分清晰。师:园子里除了昆虫还有什么呢?我们来看第三段主要写了哪种事物?第三段里主要写了园子里的果树,有樱桃树,李子树,还有榆树。这里作者重点写了榆树。我们一起来找出描写榆树的句子。(在教材上画出来)这句话是不是对榆树的描写啊?那么我们再来看在这句话中你觉得哪几个词用得好啊,从中能体会到什么呢?老师先来给大家说一个。我们看这句话说“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这里用了两个“先”字,从这个“先”字里我们能感受到什么呢?为什么说来了风,这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说明了什么啊?是不是说明这颗榆树非常的高大,非常的茂盛啊。正因为它长得高,所以它最先能感受到缝合雨啊。同学们可以自己读读这句话理解一下这两个“先”字。师:除了这两个“先”字,还有哪些词用得比较好呢?给个提示找一下表示动作的词语。这下同学们是不是都能找出来了啊。好同学们在屏幕前和老师一起说出来,看我们找得一样吗?这几个动词分别是:呼叫、冒烟、发光。那么从这几个词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这颗榆树它充满了活力,非常的生机勃勃富有生命力。五、小结师:好,那么不管是昆虫也好,各种果树也好,从这几个句子中,我们发现,作者都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在了园中的景物上,通过对这些景物生动细致地描写,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园中景物的喜爱以及对园子的喜爱之情。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这种喜爱之情再把前三段读一读。六、作业布置师:这是我们今天的这节课。同学们课下要预习二、三部分,结合课后第二题,从文中找一找类似的将思想感情寄托在园中景物上的语句,画下来并做批注,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了课文中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七、课堂演练进行课堂小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本文标题: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祖父的园子》-人教部编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890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