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故都的秋》公开课详细教案
1《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许昌二高朱琛玲一、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和句子的方法,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2、品味细腻的景物描写,体会情景交融(平凡之中见深情)的艺术手法。二、教学重点及难点1、通过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和句子的方法,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2、品味细腻的景物描写,体会情景交融(平凡之中见深情)的艺术手法。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本文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和讨论法。五、预习要求: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的读音及释义六、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秋有秋意,秋有秋姿,秋有秋味,秋更有秋韵和秋魂。每年九月,朔风渐起的时候,“秋”便要进入北中国了。这秋风掠过燕山山脉,掠过逶迤的长城,就要进入铅华洗尽、饱经沧桑的1934年的故都了。而此时,恰有一人,他“不远千里”从杭州到青岛,再由青岛到北平,就是为了饱尝故都的秋味。他甚至说:“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秋将怎样进驻故都呢?故都又会将秋酿出怎样的秋韵与秋魂呢?是何理由,使这个一路赶来、风尘仆仆的人,愿意为了留下这故都的秋而折去生命的三分之二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展开画卷,与郁达夫先生共赏这十足的秋味吧。(把作者、秋、故都联系在一起。)(板书课题:故都的秋,倾斜着作为板书设计“秋”字的第一笔)二、朗读:整体感知先介绍这节课的几个环节——读、品、悟(竖着板书,作为板书设计“秋”字的一“竖”笔)读出作者对故都的秋(眷恋)之情。1、提示: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直接或间接抒情的词语或句子,放声朗读,在上面句子的空缺处填上恰当的词语。(板书:眷恋之情,横着写在“读品悟”的两边,作为“秋”字的一横笔)学生找出抒情的句子: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可指导学生朗读,要读得饱含深情,读出作者的眷恋、热爱之情。比如:“这北国的秋天”音节要适当拖长把感情蓄满。“零头”是感情的尾音,要徐徐吐出,余音袅袅。)(教师范读,学生再读,在读中体会作者语言传达出的深情。)2、深受作者眷恋的“故都的秋”有何特点?请找出全文的文眼句。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文眼3、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得出这个特点的?2对比,对比中更显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眷恋。(学生找出对比的句子,可带着学生读倒数第二段,品味对比和比喻的内容,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深情。)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怎样理解?(黄酒酒味味綿软,白酒刚烈饮一口便觉酒味十足,正如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区别。稀饭与馍馍相比,馍馍更能充饥,食一“馍馍”,便可顿解作者思秋恋秋爱秋之饥;喝稀饭则清汤寡水,数碗难成。)三.品读:秋景秋味品味文章()艺术特色提示:找出写景部分,抓取关键词句、关键景物请同学以“诵读”和“品味语言”为媒介,结合自己有关秋天的生命体验,在你最感兴味的地方,谈谈在作者笔下,你感觉到了怎样一个真切的清、静、悲凉的秋天?(学生自由发挥鉴赏,老师随时做必要点拨。)课文3-11段描写了故都的秋景,作者描绘五幅画面来突出故都秋景的特点:秋院静观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秋雨话凉图、秋日胜果图参考赏析示例——秋院静观图(学生朗读品味,教师引导,师生共同赏析)清——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学生:宁静、清闲。教师补充:王安石罢相后的诗句“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和《多情剑客无情剑》第三十九回李寻欢问阿飞树上有几朵花,阿飞回答有十七朵时,李寻欢的心沉落了下去,因为他数过梅花,他了解一个人在数梅花时,那是多么寂寞。可联系作者当时的经历,体会这清静闲暇中透出的落寞。)静——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环境安静,以动衬静,尤其是“飞声”而不用“叫声”更显安静)悲凉——一椽破屋、破壁腰中、牵牛花……蓝色或白色者为佳……淡红者最下(环境悲凉,内心悲凉。牵牛花的颜色喜好体现了作者的主观审美情趣,这是作者主观感受,这里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合作讨论:(分组进行讨论赏析,每组找一两个学生进行成果发表)(2)秋槐落蕊图清——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学生:人清闲。老师补充:平凡普通的落蕊,枯了落了,让人心生怜伤,正体现了生命陨落的深沉与美,秋天也正是生命由盛到衰的更替季节。)静——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环境安静,以动衬静)悲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落寞”体现作者内心悲凉)(3)秋蝉残鸣图静——秋蝉的衰弱的残声(环境安静,以动衬静)3悲凉——秋蝉的衰弱的残声(秋蝉本身就有悲凉的意味)(4)秋雨话凉图静——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都市闲人……用缓慢悠闲的声调……互答……(听到雨声,听到说话声,环境安静,以动衬静)悲凉——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雨本身就给人悲凉的感觉)、都市闲人……用缓慢悠闲的声调……互答……(人们谈话缓慢悠扬的声调给人悲凉的感觉)(和同学们一起反复读“唉,天可真凉了——”与“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两句,体会秋寒在一层层秋雨中堆积而来,沉淀在人们心中,人们对话中秋又如期而至,秋已如期而至的无奈与对世事沧桑流替的诸多感慨。)(作者不但把秋写在了景物里,更写进了生活的况味中。举自己上大学时,每到学期末,不由自主地耳边会响起儿时家里大队喇叭里,播出的咚咚锵锵的豫剧锣鼓声,眼前会浮现出,老爷爷老奶奶揣着手蹲坐在墙根晒着太阳闲聊的画面。突然觉得这种感觉和作者设多么得相似!作者把故都当做家乡一样来怀念啊!)(5)秋日胜果图悲凉——秋枣的颜色是“淡绿微黄的”,即使是红色也是“红完”(色调上给人悲凉之感。学生易理解为欢乐的景。补充:郁达夫在《一个人在途上》对他已故的儿子龙儿的回忆,每逢打枣时节,他在树上打枣,龙儿在树下用手撑开衣襟接枣时欢快的笑声……龙儿死后,他和妻子最怕听到枣子成熟时落到地上的声音……)最后小结:作者写故都的秋,不写故都的名胜古迹,亭台楼榭,也不写西山虫唱,玉泉夜月,而是选取百姓家院、平民天空、普通槐树、芸芸子民这些平凡之景,渗透着作者的款款柔情丝丝蜜意,作者爱着故都平凡的一花一草,一人一物,平凡之中更显深情!(板书:平凡之景,斜着写,作为“秋”字的一“丿”)四.悟读:探究主旨(先自主后合作)领悟作者认知人生的(落寞)的心境1、再读(默读)课文,结合背景材料和补充阅读,思考:作者对秋极尽赞美之情,可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的却是作者的“清、静、悲凉”,这是为什么呢?对秋有如此萧索的感触,作者是有辩解的,请找出倒数第三段的中心句。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原因?(学生结合背景材料讨论探究)附:背景材料(见学案)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幼名荫生,浙江富阳人,1896年12月7日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达夫3岁丧父,7岁入私塾启蒙,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1911年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1912年夏考入之江大学预科,不及半载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翌年进入杭州蕙兰4中学,因绝望于教会学校的奴化教育,遂回家闭门苦读。不久,随长兄郁华赴日留学。代表作《沉沦》,深刻地表现了受压迫的留日学生的忧郁性格和变态心理,塑造了一个患有“时代病”的典型形象,有强烈的反旧礼教意义。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并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当时的国家是山河破碎,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作者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尝了人生的愁苦和哀痛。作者在此处境下,他思想苦闷,想用创作救国,可创作又枯竭,于是,只有过着一种游山玩水的闲散寂寥的苦闷生活。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此篇优美的散文。在一定程度上,作者创作此文,是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恋之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性格,同时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早期思想:1920年-1933年。创作大量作品,如《沉沦》等,表现了他从日本回国时满怀希望的心情和见到满目疮咦的祖国后无限失望的感叹,既有他对革命的前途感伤悲观的思想,又有对革命慷慨激昂,疾声呐喊的激进的理论。中期思想:1933年-1938年。思想低潮期,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使他走上了消极避世的道路,追求一种落后的“名士”风度,留连往返于山林江湖。晚期思想:1938年-1945年。1938年春,郁达夫参加了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他用笔参加战斗,写下了许多政论文章,用自己热情的声音来鼓舞人们战斗。客观上,季节是秋天,所以作者选取了故都秋天所特有的景物和特有的自然色彩。主观上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旧中国政治黑暗,作者思想苦闷。二是郁达夫个人气质上有多愁善感的一面。三是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深情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板书:落寞心境,斜着写,作为“秋”字的一“、”)2、题目探究:现在请再思考:作者为何不用“北平的秋”或“北国的秋”,而用故都的秋做题目?“故”有那些含义?“故”与作者心中的“秋”有什么切合之处?由“故”可以想到故人、故土、故乡、故园、故国,一个“故”字道尽了历史的苍凉与厚重啊!饱含了作者的故都之思、家国之思、生命之味!(板书:故都之思、家国之思、生命之味,组成一个“火”字,最后组成板书:“秋”字)五.课后练笔请带上一颗细腻的心,感受一下校园里的秋在哪里?要求用平凡之景突出你心中的秋的特色。请写上3-4个句子,老师示例:校园的秋,在清晨打扫时地面的片片落叶上,在师生共赏《故都的秋》的课堂上,在女老师随秋风飘舞的风衣上,在男老师最近打起的红领带上。5六、板书
本文标题:《故都的秋》公开课详细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900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