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杭州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析姓名:崔项学号:1101080008老师:赵亚敏规划目的为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整合、优化杭州新市区绿地系统布局和结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切实可行地指导城市绿地建设,《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对此进行了补充和深化,经批准后的《杭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2——2020年)》,成为杭州市城市园林绿地详细规划、建设、管理的法定性文件。第三条规划范围本次绿地系统规划范围为杭州市区,总面积为3068平方千米,主要包括上城、下城、拱墅、西湖、江干、滨江、余杭、萧山八区,与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范围基本一致。其中西湖区及西湖区以西为大面积原生态湿地(西溪湿地),是杭州主要绿色生态保护区。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逐渐包围了西湖。为不使西湖更像一个城市公园,自2002年西湖西进工程正式启动。“西湖西进”工程,重塑了一个生态西湖。西湖西进工程早期规划西湖西进竣工效果图西湖轮廓原状西溪湿地相对西湖而言,西溪湿地则显得更加的原生态。城市的绿地系统明显断链,不能形成自然的良性循环。这个缺损的“链”就是湿地。杭州城市中原来到处是湿地,但在杭州河道改造,如前几年的中、东河改造;西湖湖岸改造及钱塘江堤岸的改造,乃至近几年的运河改造等,都破坏了自然的湿地,代之以石砌的驳岸。因此西溪湿地的保护势在必行。卫星图绿地系统布局结构杭州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结构分市区绿地结构和城区绿地结构两个层次。市区绿地系统布局结构结合杭州的自然生态环境,以普遍绿化为基础,风景区、湿地保护区和水源保护区为重点,森林公园为补充,中心城区为核心,生态绿廊为纽带,各城市组团与村镇绿地系统为子系统,建立“山、湖、城、江、田、海、河”的都市区生态基础网架,构成“两圈、两轴、六条生态带”的生态结构体系,实现将森林引入城市,城市建于森林中的目标。l、两圈外生态圈:以南部、西部、西北部的外围山体及北部的生态湿地、东部地区大片的农田构成外围绿色生态屏障。内生态圈:以绕城公路500米绿带为纽带,与半山一皋事山一黄鹤山风景区、西溪湿地保护区、西湖风景名胜区。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湘湖风景区及四个森林公园构成内生态圈层。2、两轴钱塘江生态轴:钱塘江与两侧100——1000米宽的绿带构成由西而东的生态主轴。运河生态轴:京杭大运河、萧绍运河构成南北向的生态主廊道。3、六条生态带径山风景区——北、南湖滞洪区——西溪湿地;灵山一龙坞一午潮山自然风景区——西湖风景名胜区;石牛山生态区——湘湖风景区;青化山生态区——航坞山——新街大型苗木园;钱塘江滨海湿地——生态农业园区;超山风景区——半山一皋事山一黄鹤山风景区。由风景区、湿地、水源保护区、森林公园及生态农业园区构成的六条生态带,是有效防止城市蔓延的手段,并为杭州城市“一主三副六大组团”的发展框架提供生态保障。湘湖西湖西溪湿地新街苗木园超山风景区规划期限、规划目标与城市总体规划期限基本一致,即:近期:2011-2020年;远期:2020年以后,展望到2050年左右。1、规划近期(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内绿地率达到35%,人均绿地达到20平方米以上,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2平方米以上;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2、规划远期(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内绿地率达到38%,人均绿地达25平方米以上,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5平方米以上;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规划指导思想1、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努力建成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2、大地绿化与城市绿化相结合,风景绿地与园林绿地相结合,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相结合,精心构筑具有杭州特色的地域景观风貌的绿地系统。3、城市各级、各类绿地布局合理、分布均匀,同时满足城市绿地因害设防、防灾、减灾功能的需要。4、尊重历史,面对现实,展望未来,规划统筹兼顾,综合部署,做到巩固与发展共存,近期与远期相结合,宏观规划与微观建设相联系,随着城市的发展,有步骤、有重点地分期实施,逐步完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原则1、生态性原则坚持生态优先,注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丰富植物品种,实现优化配置,加大城市绿量,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总体建设目标。2、城乡一体化原则从生态平衡角度出发,统筹考虑和布置城市园林绿地与林业绿地、农业绿地等绿地,将城乡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共同形成城市绿色生态系统的有机体。3、可持续发展原则社会、经济、生态统筹并举,努力营造环境宜人、生态良好的绿色城市。4、系统性原则增强各类绿地的系统功能,形成合理的绿色网络体系;完善绿地的布局与类型,充分发挥绿地的生态功能;5、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原则充分利用城市的自然条件和人文资源,优化、美化城市环境,保护和充实城市的文化内涵,创造城市景观特色。城区绿地布局结构充分利用城市的自然山水构架,结合城市用地布局形态,确定城区的绿地系统布局结构为:以西湖风景名胜区为绿芯,钱塘江、京杭大运河绿地为绿带,河流、道路沿线的绿地为绿脉,各级公园绿地和绿化广场为绿点的具有良好生态功能的城区绿地系统。绿地规划指标规划绿地总面积为111.25平方千米(68.61平方千米计入城市建设用地,42.84平方千米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其中公园绿地(通公共绿地,下同)为6675平方千米。中心城区规划绿地面积为92.5平方千米(59.82平方千米计入城市建设用地),其中公园绿地为55.50平方千米。人均绿地25平方米,其中人均公园绿地15平方米,城市建设用地内绿地率为38%,市区绿化覆盖率为41%。发表年份数字全文快照来源文献2004城区46.9%经过三三期建设,留学生创业园己拥有用地总面积24万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37.7万平方米,绿地率46.9%,创业大楼、会展中心、酒店式公寓以及高速宽带网络系统等配套设施已建成,形成点面呼应、错落有致、协调统一、具备国际水准的建筑乒L貌,拓展留学人员创业空间。来源:留学生创业园被评为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工作先进单位,栏目:高新开发区和特色园区建设,《杭州科技年鉴》(2004年)2006城区33.3%截至2005年底,杭州市城区绿化面积10583公顷,绿化覆盖率36.7%,城区绿地率33.3%,人均公共绿地10.25平方米。来源: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栏目:“十五”时期杭州市财政工作概述,《浙江财政年鉴》(2006年)杭州市绿地率统计表公园绿地1、根据杭州的实际情况,规划公园绿地类型分为:城市公园、带状绿地、街旁绿地等。2.至2020年规划期末,杭州市区的公园绿地不少于66.75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使杭州市区形成一个完整的公园系统。防护绿地铁路两侧各设置宽30100米的防护林带;220千伏以上的高压走廊设置宽3050米的防护绿带;在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设置宽50米以上的卫生隔离林带;在钱塘江下游绕城公路以东各设置宽500-1000米以上的防护林;在绕城公路两侧设置总宽500米的绿化带,高速公路两侧各设置宽100-200米绿化带,国道、省道、快速路等两侧各设置宽30-100米绿化带。规划防护绿地面积为35.44平方千米。生产绿地按占城市建设用地2%的要求,专业育苗和群众办圃相结合,增加城市生产绿地。保留老东岳苗圃用地,规划在萧山新街大型苗木基地、余杭运河景观森林公园、丁桥北集中设置。结合绕城公路绿化带、公园、风景区分散设置中小大型生产绿地。保留和发展花园岗等现有的苗木、花木基地。规划生产绿地面积为9.06平方千米。附属绿地1、居住绿地新建居住区绿地率不低于35%,旧区不低于30%。其中:一类居住用地绿地率不低于40%;二类居住用地绿地率不低于35%;三类居住用地绿地率不低于30%。2、加强机场、码头、火车站、汽车站等城市窗口单位的环境绿化和美化;学校、休疗养院、医院、机关团体、部队等单位的绿地率不低于35%;工业企业、交通枢纽、仓储、交通设施的绿地率不低于30%;化工、印染、造纸。制革等工厂的绿地率不低于35%;积极推行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提高单位面积的绿化效益。3、西湖风景名胜区范围内同类性质的建设项目的绿地率提高15个百分点,外围保护地带提高5个百分点。4、道路绿地:城市主干路绿地率不低于20%,次于路不低于15%,一股道路两侧绿带宽度不少于3米;旧区道路绿地率不低于10%;广场绿地率不低于50%;新区快速路两侧各设置不少于宽30米的绿带,绿地率不低于30%。主要立交桥周围设置不少于宽20米的绿带。城市绿地景观规划•1、外围山体背景景观•杭州的南部、西部、西北部、北部都是连绵的山峦,是城市天然的生态屏障,也是城市的背景。规划通过风景区的保护和建设及山林绿地的改造,强化和美化生态景观,形成城市优美的背景。•2、钱塘江生态景观带•规划通过钱塘江上游的水源保护和下游的湿地、500~1000的防护林及江滨休闲公园的建设,形成杭州城市具有生态游憩、景观功能的景观带。•3、京杭大运河生态景观带•改造与整治京杭大运河的两岸,通过运河景观森林公园、两岸30~50米绿带的建设及充分利用京杭大运河两岸丰富的人文资源建设运河运河沿线公园,形成运河沿线的重要景观节点,形成运河景观带。•4、西湖景观面•保持“三面云山一面城”,“城融交汇,城湖合璧”的景观特色,禁止西湖风景区内的城市化和城市面湖去高层建筑对景区的破坏,通过对西湖、吴山、宝石山及城区生态绿地的建设,增强其自然生态功能。公共绿地其它绿地生产防护绿地钱塘江生态轴谢谢观看啦!
本文标题:杭州市绿地系统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939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