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国学基础——尚书浅谈
国学基础《尚书》浅谈一、《尚书》之名与古代史官传统•“尚”是上代的意思,“书”就是历史简册,用现代的话说,《尚书》就是“上古的史书”。古之王者世有史民,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动,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汉书·艺文志》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礼记·玉藻》一、《尚书》之名与古代史官传统左史、右名之名,不见于《周官》。惟《礼记·玉藻》及《汉书·艺文志》有之。而两书称其分记言动,已各异辞,不足以为典要......盖左史、右史,乃古者记事之虚号,非史官之实称。当时之实官,则内史、大史是矣。以其常在人君之左右,故或称左史、右史耳。《大戴礼记·盛德》篇云:“内史、大史,左右手也。”证之《周礼》所云:“内史掌书王命”,则固记言之任也。“大史,掌建邦之六典”,则固记事之任也。二者之相辅以成,如左右手之相须为用。后人不解《盛德》篇左、右手之义,乃据《玉藻》、《汉志》,以为古代实有左史、右史之专官,误矣。——吕思勉《史通平议》卷五•吕思勉先生像•已故著名历史学家严耕望将吕思勉、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现代四大历史学家。一、《尚书》之名与古代史官传统•当时左右的史官分别用竹简记“言”和记“事”,记“言”,就成为上面所说的统治者的讲话记录,保存下来的就是《尚书》,记“事”,就成为编年大事记,保存下来的是《春秋》,后来还发现了《竹书纪年》。一、《尚书》之名与古代史官传统•《尚书•多士》记周灭商后,商遗民不服,周公就对他们说:“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是说商的上代传下来的典册(即竹简,“典”是放在架上的竹简,“册”是绳子编连着的竹简)里,记载着商汤革掉夏命的事,说明周革商命,是有你们祖宗的先例可援的,你们也就用不着怨恨周人了。由这就可知商代史宫的记载到周初还存在。•《墨子•贵义》说:“昔者周公旦朝读《书》百篇”,说明当时存在的《书》确实还不少,周公掌握了它们,所以很熟悉商代史事。•徐悲鸿作品:《奚我后》。——故事取材于《尚书·仲虺之诰》:“奚我后,后来其苏。”讲述商汤征伐天下,驱除夏桀暴政,天下百姓争相欢迎,亟盼其到来的心情。二、《尚书》传授与儒家思想体系•古代史官虽然记下了大量史书,却又遭到了大量的毁坏。加上统治者有意的破坏,如《孟子•万章下》所说:“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史记·六国年表》所说:“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这就使古代历史文献受到很大摧残,能传下来的就很少了。•到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是我国古代学术繁荣时期,各家都鼓吹自己的学说,尽量拿往古的历史来做论证,因而都设法搜集古代文献史料,于是百不存一的古代的《书》,也就被先秦学者搜集了一些。•同名画作《伏生授经图》。左唐王維作,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右明杜堇作,现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二、《尚书》传授与儒家思想体系•战国时儒家的课程原是“诗。书、礼、乐”四项,《礼》、《乐》只是他们经常在讲堂外排练的实习课,因此讲堂上的课本只有《诗》、《书》两种。可以说《诗》是他们的文学课本,《书》是他们的历史课本。到孟子、荀子时的儒家课程中加上了《春秋》,成为五种;到《礼记•经解》中又加上占卜用的《易》,成为六种,合称“六艺”。•原来作为古史文献《尚书》,便成为儒家所宣扬的“二帝”(尧、舜)、“三王”(夏禹、商汤、周文武)及周公、孔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煌煌圣典,尊为《书经》,儒家所倡导的“道统”就靠这部《书经》坚实地树立下来,成了两千年间中国社会的主导思想。二、《尚书》传授与儒家思想体系•战国时各家利用旧文献,只是要求为自己的学说服务,适合自己的,自然正好利用;没有完全适合的,则可以改造,甚或索性自己来编造。《韩非子•显学》说:“孔子、墨于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尧、舜不复生,将谁使定儒、墨之诚乎”?正说明了这种情况。所以儒家就编造了作为虞夏时代的《尧典》、《皋陶谟》、《禹贡》等篇。前两篇就是儒家把自己的政治理想作为古代固有的历史提出;后一篇《禹贡》原是战国之世走向统一前夕的总结性的地理记载,是两千多年前的地理学家关于亚洲东部地理的一部科学杰作,可是儒家却拿它来作了大禹时代的作品,把禹美化为继尧舜后的一个圣王。把这三篇和《甘誓》同商、周两代的《书》配起来,儒家的古史系统就结构完备了,他们宣传自己的主张就有文本可做凭据了。三、今古文《尚书》与伪古文《尚书》汉代的这部经书,是由秦博士伏生藏在屋壁里躲过秦的焚书和楚汉战乱才传下来的。他从屋壁里取出时,竹简又断烂了不少,经过拼凑整理,只存得下列二十八篇;1、《虞书》、《夏书》:《尧典》、《皋陶谟》、《禹贡》、《甘誓》。2、《商书》:《汤誓》、《盘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3、《周书》:《牧誓》、《洪范》、《金縢》、《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多士》、《无逸》、《君奭》、《多方》、《立政》、《顾命》、《吕刑》、《文侯之命》、《费誓》、《秦誓》。•(纣)以酒为池,县(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史记·殷本纪》•“饮惟祀”;“无彝酒”;“厥或诰曰:‘群饮’”;“勿辩乃司民湎于酒”。——《尚书·酒诰》三、今古文《尚书》与伪古文《尚书》•伏生二十八篇和武帝时民间所献伪《泰誓》,共二十九篇。•伏生的本子最早应是秦朝原通行的小篆字体,后来改用了当时通行的隶书,等到西汉中后期古文本出现后,便被称为“今文”,意为汉代现今用的文体。•汉代又曾出现《古文尚书》。所谓“古文”,是指早于小篆的先秦和六国所用的大篆或籀文等字体。计自西汉中期开始,先后相传出现过六次。前五个本子只有第一部孔子家传本较确切,其余诸本都有些扑朔迷离,又诸本只有经文,而没有传注。三、今古文《尚书》与伪古文《尚书》•西晋永嘉之乱,文籍丧失,今、古文都散亡。司马氏逃到江南建立东晋,仍要靠儒家思想维持统治,又广求经典。•豫章内史梅赜献了一部《古文尚书》,计有经文五十八篇。全书各篇有标为《孔安国传》的注,并有一篇《孔安国序》。到唐代,命孔颖达撰《五经正义》,《尚书》就以这部《孔传》作正注,孔颖达撰的《正义》作疏,成为官定本颁行全国。宋代把《孔传》和《正义》合成《尚书注疏》,明清时刻在《十三经注疏》中。三、今古文《尚书》与伪古文《尚书》•因此,今本《书经》有一半是假的,是晋代出现的“伪古文”;只有一半才是真的,即汉代传下的“今文”各篇。•这一半真的“今文”,主要是商周两代统治者的讲话记录。不过商代的几篇在流传中受周代语言文字的影响,经过加工,有些篇是到周代才由商的后裔宋国人写定的。另有关于虞夏的四篇,其中最简短的《甘誓》,可能是夏代作为口耳相传的重要祖训传下来,到商代写成文字,到周代重新加以写定的。其余三篇当是战国时根据一些古代所传资料及神话传说等加工编造成的。只有西周几篇才是保存下来的当时的原有文献。三、今古文《尚书》与伪古文《尚书》既然是伪书,不论怎样被推崇为神圣的经典,迟早总要被人识破。所以唐代就开始有人怀疑它,宋代吴樾正式提出了考辨,以后递经明代梅鷟、清代阎若璩、惠栋等人进行了严密考证,最后判定这部书是“伪《古文尚书》”,《孔安国传》是“伪《孔传》”,这一本子是“伪孔本”。但伪孔本中保存了今文二十八篇,它们是商周文献的孑遗,仍是今天研究古史的珍贵史料。四、《尚书·尧典》与古代天文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为,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鹬毛。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咸熙。”清光绪年间刻本《钦定书经图书》中关于《尧典》命官授时图四、《尚书·尧典》与古代天文•日中、宵中:昼夜平分。即春分、秋分。•日永:昼长夜短。即夏至。•日短:昼短夜长。即冬至。•春分之日,昏七星中,七星为朱雀七宿的第四宿,所以说“日中,星鸟”;夏至之日,昏星中,心宿为东方青龙中星,所以说“日永,星火”;秋分之日,昏虚中,虚属北方玄武中星,所以说“宵中,星虚”;冬至之日,昏昴中,昴属西方白虎中星,所以说“日短,星昴”。•太阳年为365日有余,举其整数为366日;月亮年十二月有354日(或者355日),二者相差11日,通过闰月补足二者之差,否则四季紊乱。“岁”指阳历,“年”指阴历,所以说“以闰月定四时成岁”。•观测方位则位于“南中”,即正南方向。其所相向则为北极。二十八宿星象与四象图四、《尚书·尧典》与古代天文•在恒星的视运动过程中,天球北极是固定不动的,星空的旋转无不以北极星为中心,所以《论语》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北辰就是北极星。•与北极星密切相关的是北斗七星。原故事带,北斗七星处在黄河流域的恒显圈内,一年四季都能看到。先民很早就认识到,初昏时斗柄的指向与四季有直接的对应关系: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史记·天官书》说北斗七星,“斗为地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四、《尚书·尧典》与古代天文•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营室)、壁(东壁);•西方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七宿:井(东井)、鬼(舆鬼)、柳、星(七星)、张、翼、轸。四、《尚书·尧典》与古代天文•1978年,从曾侯乙墓中出土的漆箱盖上,考古学家发现了28宿的全部名称。下图为漆箱盖图案的线图。中央是北斗图形,箱盖一侧是青龙(东面),一侧是白虎(西面),二十八星宿名环绕在“斗”字(笔势夸张变形)周围。箱子的另一侧面画着一只鸟,应为朱雀(南面),和朱雀对应的另一侧面是全黑的,正好对应玄武(背面)。四、《尚书·尧典》与古代天文•曾侯乙墓中二十八宿的出现,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二十八宿图。其面世使得我国二十八宿说出现的下限年代得以确认,表明至迟在公元前五世纪初,中国就已经有了完整的二十八宿体系。•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远古时代遗迹的发现又再次引起天文考古学界的重大轰动。四、《尚书·尧典》与古代天文•1987年在河南濮阳出土的45号仰韶墓葬,墓主脚端外侧的北面摆塑着一座柄斗指向龙头的北斗图案。经碳14测定,并经树轮校正,那是公元前4000多年前的墓葬。经研究,北斗图案显然是一幅反映当时实际天象,其年代当为公元前4300年左右。随州市四、《尚书·尧典》与古代天文•从《尧典》等文献来看,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北斗、二十八宿体系的滥觞期,至少可以上溯至公元前四世纪中叶。曾侯乙墓漆箱盖星图与濮阳西水坡45号墓的发现,更为这一结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明。可以确认,二十八宿体系自中国产生之后又辗转流入印度,又经印度向阿拉伯世界传播。五、《尚书·洪范》与五行•阴阳和五行是中国文化的基本构架。阴阳思想肇始并阐发于《周易》,五行思想的最早阐述则见于《尚书·洪范》。•今本《洪范》篇属《周书》,但战国至汉末之际多将之归属《商书》。究其原委,盖因行文之初,叙述周武王得天下访箕子,求治国之大道所致。洪者,大也,范者,法也。洪范就是治国大经、大法。•今人顾颉刚弟子刘起釪教授以为,《洪范》当为商代文献而至周代有所修订。顾颉刚、刘起釪与《尚书研究讲义》五、《尚书·洪范》与五行武王胜殷,杀受,立武庚,以箕子归。作《洪范》。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王乃言曰:“呜呼!箕子。惟天阴骘下民,相协厥居,我不知其彝伦攸叙。”箕子乃言曰:“我闻在昔,鲧堙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斁。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
本文标题:国学基础——尚书浅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943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