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法律故事20个耶城访古:所罗门的“智慧”“以色列人呵,你们要持公平如静静湖水,主的正义如滔滔江河”。——公元前8世纪犹太先知阿摩司语录耶城访古:所罗门的“智慧”追随着摩西的足印,我们的世界法律之旅,来到了死海之滨这一片神奇的土地。摩西死后,长期在沙漠中漂泊流浪的以色列人,终于又回到了他们的故乡——迦南。不过,现时占据了此地的腓尼基人,已把这地方改了个新名字,叫做“巴勒斯坦”。据说,在进入巴勒斯坦境内的时候,以色列人家家都抬着一个木匣子。匣子里面装着刻有“摩西十诫”的小石版——一份与上帝的契约,故称之为“约柜”。当他们重新定居下来之后,他们很快就依据这份“人神契约”的精神,发展起一整套完备的犹太教规和一部著名的《犹太法典》。于是,继《汉谟拉比法典》诞生后,在亚洲,又出现了第二个“法治”的国家——以色列,而它的首都,就是那座夹在死海和地中海之间的千古名城——耶路撒冷。现在我们,就来到了这座饱阅沧桑的古城里,来寻觅那昔日法律的故事。“耶路撒冷”四个字,迦南语的意思就是:“和平之城”。但颇俱讽刺的是,从古至今,耶路撒冷,却实在与“和平”二字相去甚远。由于这里地处一个古代世界的交叉路口,列强争抢,宗教互攘,此地的战火,竟一直燃烧了差不多5000年!一座小小的、面积仅1平方公里的旧城,竟然同时矗立着世界三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多座金碧辉煌、至高无上的圣殿,这便叫这座古城,如何去承载这生命中无法承受的沉重?“客来空吊古,悲泪落清笳”。我们此行的目的,是要来寻觅那法律的足印——所罗门王的足印。但没想到,历史之手,却兜兜转转地依然把我们引领回那堵著名的“哭墙”面前。相传,在距今近3000年的时候,以色列人中出现了一位著名的君主——所罗门王。所罗门的时代,是犹太民族有史以来惟一的繁荣富强的黄金时代。他曾用了7年的时间,为耶和华建造了一座壮丽无比的大神殿,这座神殿的位置,就坐落在今天耶城东北角的圣殿山上。据历史记载,这座圣殿高踞山巅,坐西朝东,气势十分雄伟。神殿大门和所有的廊柱、天花、门窗全部镶金,灯具、祭器和供奉“摩西十诫”的“约柜”也全部用纯金制造。神殿外边的院子里,有100个种满莲花的金边水池。神殿落成之日,盛大的庆典持续进行了两个星期!而所罗门,就日日来到这神殿里,在橄榄树的浓荫下,为全国臣民主持正义,开庭审理各类案件。据说,所罗门在继位之初,就曾虔诚地向上帝祈祷,希望上帝能赐予他当一个好国王所必需的好品质。于是,耶和华便拿出了四样东西给他挑选。所罗门从“长寿”、“财富”、“复仇”、“智慧”中仅挑了“智慧”,于是,上帝便赐给了他一个谨慎而又聪明的心灵。从此,所罗门断案之神能,破案之智慧,裁判之公正,便在西方历史上留下了许多佳话。下面这一个故事,就是3000年前发生在此地的一个经典的法律故事。据说,有一天,所罗门端坐在大神殿里的审判席上,有两个妇女抱着一婴儿上殿来,哭哭吵吵地向他陈述一个案件。其中妇女甲指着妇女乙说:她们二人,住在一起待产。她(甲)生下一个男婴的第三天,而她(乙)也生下了一个儿子。当晚,妇女乙不慎把自己的孩子压死了。惊痛之余,妇女乙竟然趁夜深人静偷偷把两个孩子掉了包。妇女甲醒来发现怀中孩子已死,惊魂甫定后,仔细一看,她才发现,这死婴并不是自己亲生的儿子。妇女甲陈述未完,妇女乙就激动地向所罗门抗辩道:“不!她说的是假话!死去的才是她的儿子”。而妇女甲则更激动、更大声地说:“活着的是我的儿子!我的儿子……!”二女争子,吵个不可开交。这件天字第一号的奇案,一时间也难住了所罗门。在所罗门的那个时代,医学上还未发展到验血认亲、DNA亲子鉴定的地步,而同时,本案又丝毫没有其他的人证、物证来可供参考。只见所罗门沉思良久,突然睁开眼睛,发出一个简短的命令:“拿剑来”。甲乙二女大吃一惊,拿剑来干什么?所罗门说:“把婴儿切开两半,一人一半”。此时,妇女甲失声痛哭:“国王呵,把孩子给她吧,我宁可不争了,请不要杀孩子!”而妇女乙则恶狠狠地说:“好呵,我既不能得到,她也不能得到,干脆一刀两半,把孩子杀了吧”。此时,真相大白。按人之常情,只有亲生母亲才会委屈自己,来保存孩子的性命,于是,所罗门作出了一个千古传诵的判决:“把孩子交给妇女甲,她才是真正的生母”。而狠毒的妇女乙,则受到法律应有的惩罚。这个英明判决在世界各地流传了将近3000年,使所罗门成为了西方世界妇孺皆知的一个司法正义的守护神,其名声,甚至远远超过我们中国的包青天。当然,如果用现代法治的原理和观点来看,所罗门这一司法行为显然是大有问题的。他首先是触犯了法律,即违反了“摩西十诫”里“不可妄杀人”这一条;其次,他的恐吓之所以能产生这样大的戏剧性效果,则全因为妇女甲乙以及全体以色列子民都知道,他手上确实有“切开婴儿”而无须经任何司法程序批准的权力。这种“法治”,其实还是一种“权力至上”的“人治”,充其量,它只是一种“形式法治”,而远非我们今天所追求的那种“法律至上,连国王也不得违反”的“实质法治”。但在那个遥远的古代,在那种完全没有事实证据的情况下,作为一个能积极创造条件、克服困难、去实现司法公正的审判官,所罗门的智慧,确实是值得千秋万世的景仰。但今时今日,这座所罗门曾坐堂审案的犹太教第一圣殿究竟在哪里?我们在圣殿山上徘徊多时,却找不到它的影踪。一问人,却被告知,原来,它的废墟就在那堵举世闻名的“哭墙”下。原来,在所罗门死后344年,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撤率领他的铁骑攻陷了耶路撒冷。他们用一把火烧毁了壮丽的大神殿,从此,繁华一时的耶路撒冷,就变成了一片被烧焦了的废墟。后代的犹太人,把遍地的乱石重新拾起,在原地砌成了一堵墙,并在此地重建了第二圣殿。岂料,数百年后,第二圣殿又被罗马人一把火烧毁,而留下来的,就仅仅是这一堵墙。犹太人年年月月到此地缅怀过去,禁不住悲从中来,便个个放声痛哭,因而,这堵墙便又被名为“哭墙”。我们伫立在这堵“哭墙”的面前,凝视着那一块块历尽沧桑的古老岩石,我忽然觉得,这岩石是一本本厚重的历史书,它不仅记录了犹太民族那沉甸甸的数千年苦难史,而在它的背后,也还记录了,那大神殿里曾经发生过的一个个经典的法律故事。的确,从古到今,犹太人都是一个极其杰出的天才民族。但平心而论,在造成了这个民族数千年惨剧的种种因素里面,难道,除了“上天不公”这4个字之外,就完全没有一点需要以色列人自我反省的地方?讲实话,作为一个旁观者来看,从犹太人的始祖阿伯拉罕捣毁了别人的神像、与别的种族、宗教不共戴天及愤而出走乌尔城的偏激行为中,从那一刻开始,冥冥中,不就早已注定了这个民族4000年坎坷而悲惨的流浪命运?虽然,后代的犹太人中,代有摩西、大卫、所罗门、耶稣、爱因斯坦、马克思等伟人辈出,但“天妒英才”,积重难返,这个民族却始终摆脱不了那一种由性格决定的命运。今日,为了避免这命运的悲剧重演,为了各个民族包括犹太民族自身的自由和幸福,也为了让耶路撒冷真正变为一座“和平之城”,以色列人,是否应该开始研究一下——与各种不同文化、宗教、种族的共存之道?当然,这些,都已是我们法律之旅的题外话了。选自:余定宇:《寻找法律的印迹》耶稣蒙难:改变历史的世纪之审“一次不公正裁判的罪恶甚于十次犯罪。因为犯罪污染的只是水流,而枉法裁判污染的却是水源。”——17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语录耶稣蒙难:改变历史的世纪之审当我们回首世界历史的时候,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从来没有一个国家的兴亡会像罗马帝国的兴亡那样,表现出一种与法律的盛衰如此密切的息息相关的关系。早在罗马立国的初期,罗马的公民们,不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曾普遍地对公民的权利、对法律的正义怀有一种深深的敬意。这种尊法守法的传统,一直延续了差不多700年。但后来,当罗马帝国的疆土急剧扩张、膨胀后,当大量的金钱财富与奴隶美女滚滚流入罗马后,罗马社会便开始急剧地腐败了——不敬神、不守法,只迷恋权力与金钱。社会既已失去了原有的公平观念和法治精神,又先天地缺少一种倡导一个神圣使命的宗教信仰,那么,在一个道德沦丧、物欲横流的暴富时代里,罗马政府,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再像昔日的“法治”那样有效地规范着罗马人、团结着罗马人、领导着罗马及罗马占领下的社会的健康成长?如果没有,那这个表面强盛而内部却不知所谓的庞大帝国,就只有坐着等死。今时今日,越来越多的历史学家都已开始相信:盛极一时的罗马帝国,其败亡的原因之一,或多或少,都可能是由一桩极端残忍和不公平、不正义的审判而引起的。而那场不公正审判的受难者,却有一个在全球妇孺皆知的响亮名字——耶稣。在这一节里,我们的世界法律之旅又会重返地中海东岸的耶路撒冷。在公元前后,这里曾被划入了罗马帝国的版图,饱受过罗马铁蹄数百年的蹂躏,而那宗传说中的“审判耶稣”的故事,就像一个巨大而痛苦的烙印,深深地烙刻在这块土地上。从以色列最大的古里安机场乘车向东南方行驶约40分钟之后,我们的眼前,便出现了这座圣城的身影。对于我们来说,耶路撒冷并不陌生,早在寻觅“所罗门的智慧”的时候,我们便已经来过此地。这座世界三大宗教的圣城海拔有800多米,远远望去,就像犹地亚山巅之上的一片宫殿。车抵旧城,仰望着古城墙上那一排排箭垛,我们不禁想起了北京、南京和西安的城墙。从雅法门这条新旧城区之间最重要的通道进入旧城,只见城内狭窄而拥挤的街道上,穿着各式民族服装的行人摩肩接踵。纵横交错的小巷,残旧的店铺住宅,这一切,都令人产生出一种回到了“天方夜谭”时代的感觉。说起来,“审判耶稣”这件案子,本来也并不是什么大案子。传说在公元30年,在罗马大军占领时期,有一位自称为“先知”的犹太青年耶稣,带着12个门徒来到了耶路撒冷。他们到处演说,宣传一种“上帝是所有民族共同的上帝”的新的犹太教教义。所到之处,这位“救世主”处处受到热烈的欢迎,信徒的队伍如滚雪球般不断扩大。这件事,终于引起了犹太教的大祭司们——法利赛人的忌恨,于是,他们决定借罗马人之手,除掉这颗眼中钉。在耶城内的锡安山上,一条幽深古朴的深巷中,有一家同样古旧的旅店,据说,这里就是2000年前耶稣与他的十二门徒在犹太教“逾越节”的前夜,共进“最后的晚餐”的地方。据说当时,在这一间不大而简陋的房间里,点起了两支蜡烛,中间一条长桌上,摆满了烤羊肉、甜饼和几瓶葡萄酒。“逾越节”的起源,是为纪念犹太人的民族英雄摩西带领以色列人越过红海、逃出埃及的故事,在这个纪念日,犹太人家家都要吃一种未经发酵的甜饼。据说当时,耶稣将一块甜饼,平均地分成十二份,然后逐一地把甜饼放入他十二门徒的口中(这在后来便成为了基督教的“领圣餐”仪式)。但接着下来,耶稣却突然用一个悲伤的声说:“你们当中,有一个人,将把我出卖给敌人!”当时,众门徒吓了一大跳:“是谁?是谁?”但谁也没有注意到,一个名叫犹大的门徒此刻在紧捏着自己的钱袋,那里面装着30个银币,那是法利赛人给这个叛徒的赏钱。当晚,犹大果然给罗马士兵发出了暗号,里应外合,逮捕了耶稣。我们现在又来到了耶城郊外、橄榄山麓的朱斯马尼教堂。这里据说是当年的罗马总督府所在地,也是传说中耶稣受审判的地方。教堂的中央,有一个大花园和8棵浓绿的橄榄树,不知耶稣当年受审时,是否也曾见过这样美丽的风景?在罗马总督彼拉德将军的座前,一场在后来深刻地改变了历史的世纪之审开始了。审判一开始,原告方就喋喋不休地向罗马总督控告耶稣的渎神和叛国两大“罪行”,如:耶稣自称是“犹太人之王”。耶稣说“上帝是不分种族贵贱,一律给予平等慈爱的和平博爱之神,它是人类真正的救世主”,等等,是公然藐视罗马占领军的权威。但罗马总督彼拉德听了半天,发现这只是一场犹太人内部的宗教教义之争,而根本就找不到半点“叛国、颠覆政府”的罪由。于是,彼拉德问耶稣:“你是犹太人之王吗?”“你说得对”。这是耶稣惟一的回答。在此后,无论罗马总督再询问什么,他都一概沉默,拒绝回答。开句玩笑说,这大概是世界法律史上“沉默权”最早的起源了。彼拉德真的是很惊讶,因为,很少有被告人能在法庭上抱这种傲然的态度。最后,他忍耐着不快,宣布了判决:“对此人施行10下鞭刑,然后予以释放。”但台下的法利赛人却大声地起哄,纷纷叫嚣:“处死他!用石头砸死他!”罗马总督的心中明白,根据罗马帝国的法律,眼前这
本文标题:法律故事20个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96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