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李月波第一单元国际战略格局1、含义国际战略格局,是指国际社会中国际战略力量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全球性的、相对稳定的力量对比结构及基本态势。它是国际战略环境的总体框架,表现了世界力量的分布、组合和对比。•国际战略力量,是指在国际关系中能够独立发挥作用,并对国际形势及国际战略的运用和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的国家或国家集团。•在国际战略格局中,拥有强大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力的国家和地区,在世界事务中扮演着主要角色、起着主导作用,通常被称为“极”或“力量中心”。•由于各个历史时期,新生力量的形成与变化,使起主导作用的“力量中心”也随之变化,从而形成单极格局、两极格局以及多极格局。新旧战略格局的交替转换,通常发生在涉及世界主要国家的剧烈的社会大动荡之后。2、构成要素一是政治力量。二是经济力量。三是军事力量。四是科技力量。五是社会文化力量一、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战略形势的特点(一)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正在发展当前国际战略格局框架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一超诸强,多元争极”。“一超”指的是美国,“诸强”,指的是一些综合国力较强的国家或国家集团,如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等。(二)冷战时期的安全结构已经解体,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正在加紧协调,试图形成一个以它们为主的安全结构冷战时期以军事集团对抗为特征的安全结构已经解体,世界正处与向建立新的战略格局过渡时期。世界各国正力求通过建立和完善各种形式的安全机制来维护自身的安全利益,各种力量正在围绕建立新的全球和地区安全结构进行着斗争和协调,以使自己在未来新的安全格局结构中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三)经济因素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在上升,但军事手段作为解决国家争端的重要手段仍然为各国所重视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注意力都更多地转向国内经济建设。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各国在经济上的交往大幅度增加,经济上的相互依存程度大大加深。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各国更多地从经济利益这一角度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避免采用极端的军事手段,使矛盾激化。(四)随着世界大战危险的进一步下降,地区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对国际安全与稳定的影响相应突出随着美苏冷战的结束,世界大战的危险进一步减少、地区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成为主要的军事冲突形式。(巴以冲突、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乌克兰冲突)新的武装冲突频繁发生有多方面原因的:第一,许多过去被美苏对抗这一主要矛盾掩盖着的民族、领土和宗教矛盾,随着冷战的结束而爆发出来;第二,部分地区过去长期处于经济贫困之中,又受到因世界战略格局变化而带来的西方政治思潮的冲击和外援减少等影响,从而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动乱;第三,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国际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三股恶势力”对国际安全与稳定的影响将更加突出。•所谓“三股势力”,准确一点说,就是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国际恐怖势力。•暴力恐怖势力是指通过使用暴力或其他毁灭性手段,制造恐怖,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团体或组织。•民族分裂势力是指从事对主权国家构成的世界政治框架的一种分裂或分离活动的团体或组织。民族分裂势力是反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政治力量。(车臣)•宗教极端势力是一股在宗教名义掩盖下,传播极端主义思想主张、从事恐怖活动或分裂活动的社会政治势力。(伊斯兰主义)热比娅与达赖拉萨3.14事件(2008)新疆7.5事件(2009)•2014年7月28日凌晨,莎车县发生一起严重暴力恐怖袭击案件,造成数十名维汉族群众伤亡,31辆车被打砸,其中6辆车被烧。•2014年6月21日,一伙暴徒驾驶车辆冲撞喀什地区叶城县公安局办公大楼,并引爆爆炸装置。民警果断处置,击毙13名暴徒,3名民警受轻伤,无群众伤亡。[1]•2014年5月22日,7时50分许,有2辆无牌汽车在新疆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公园北街一早市冲撞群众,此后2辆车发生爆炸起火。截至发稿时已造成31人死亡,90余人受伤。[2]•2014年4月30日,在乌鲁木齐火车南站出站口接人处施爆。案件造成3人死亡,其中1名系无辜群众,2名犯罪嫌疑人当场被炸死。•2014年3月1日21时云南昆明火车站恐怖袭击事件(五)中国在“多极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愈显突出1.在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上起制约作用2.在经济发展上起示范作用3.在维护世界第三世界权益的斗争中发挥重要作用•总结:当前国际形势发展特点1.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正在发展2.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正在加紧协调,试图形成一个以它们为主的安全结构3.经济因素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在上升,但军事手段作为解决国家争端的重要手段仍然为各国所重视4.随着世界大战危险的进一步下降,地区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对国际安全与稳定的影响相应突出5.中国在“多极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愈显突出第二单元:国家安全•国家安全就是一个国家处于没有危险的客观状态,也就是国家既没有外部的威胁和侵害又没有内部的混乱和疾患的客观状态。•首先,国家安全是国家没有外部的威胁与侵害的客观状态。•国家安全是一种社会现象,国家的外部威胁和侵害也就主要是指处于一国之外的其他社会存在对本国造成的威胁和侵害。从威胁和侵害者看,这种外部威胁和侵害包括:(1)其他国家的威胁;(2)非国家的其他外部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威胁,如某些国际组织或地区组织对某国的威胁和侵害;(3)国内力量在外部所形成的威胁和侵害,如国内反叛组织在国外从事的威胁和侵害本国的活动。•其次,国家安全是国家没有内部的混乱与疾患的客观状态•国内的混乱、动乱、骚乱、暴乱,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疾患,直接都会危害到国家生存,造成国家的不安全。因此国家安全必然包括没有内部混乱和疾患的要求。仅仅是没有外部的威胁和侵害,国家并不一定就会安全。•再次,只有在同时没有内外两方面的危害的条件下,国家才安全,因此,只有这两个方面的统一,才是国家安全的特有属性。•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主持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首次会议,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全新概念。•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以往狭义的国家安全,主要是指国土安全、主权安全、政治安全、人民安全(特指不受外来侵犯和威胁)。•新的国家安全概念是根据时代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而提出的一种广义概念,其内涵和外延非常全面:既对外,也对内;既有政治性的,也有经济、社会、文化性的;既有传统的,也有非传统的(如反恐、生态治理、信息、资源等);既有人的安全,也有事、物的安全;既有环境的安全,也有系统的安全;国家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互为基础、互为条件。政治安全•政治安全就是在政治方面免于内外各种因素侵害和威胁的客观状态。政治安全的核心是党的领导的有效性(权威性)和执政地位的稳定。案例一:香港占领中环事件•中环是香港中西区的一个地名,又称中区(Central)。中环是香港的政治及商业中心,香港的心脏地带,很多银行、跨国金融机构及外国领事馆都设在中环。•第一次占领中环:抗议金融霸权•2011年10月,为响应美国占领华尔街和“一起占领”(OccupyTogether)运动,现场部分市民发起了占领中环运动。占领营区设在香港中环汇丰总行大厦地下的广场。•第二次占领中环行动:•初步酝酿期2013年1月,香港大学法律学者戴耀廷教授发起占领中环行动,希望透过此次运动争取特首普选。危害:挑战我国的政治安全•(1)政治风险激增•(2)动摇金融中心地位•(3)扰乱治安损害民生资料延伸行政长官由一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选举委员会根据本法选出,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第一届行政长官於1996年由推选委员会选出,委员四百人,全部由中央人民政府委任。(董建华)第二届特首按照基本法《附件一》规定,於2002年由第一届选举委员会选出,委员增至八百人。第二届特首补选已於2005年7月10日举行,选举委员会委员大致与原有的相同。有缺位的选举委员会委员由所属界别分组的选民(各界别合共十六万人)选出。(曾荫权)第三届特首选举方法维持不变,推选委员会人数保持八百人。第四届特首选举方法维持不变。推选委员会人数增加到一千二百人。(梁振英)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国家并非无所不能,但是强国却能够做到军事力量薄弱的国家所做不到的事情。----拿破仑军事安全•所谓军事安全,就是军事领域的安全•军事安全作为维护国家安全最后手段的地位没有变。即便在和平时期,军事安全仍然是国家安全战略选择的有效手段在冷战时期,军事安全等同于国家安全,居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两大阵营的军事对峙连绵不断的人类战争5次中东战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印边界战争两伊战争克什米尔问题•在冷战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军事安全的地位有所下降,这是在两个背景的影响下出现的:一方面,冷战结束初期,国家安全的内涵扩大,不再只是等同于军事安全,还囊括了网络安全、经济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信息安全、金融安全、资源安全等在内的非军事安全,也就是非传统安全;•进入21世纪后,军事安全的地位又有所回升。2013年世界各国军费开支情况1.美国依然高居首位,为6820亿美元,占美国GDP4.4%。2.中国位居第二,为1660亿美元,占GDP的2%。3.俄罗斯第三,为907亿美元,占GDP的4.4%。4.英国排名第四,为608亿美元,占GDP的2.5%。5.日本排名第五,为593亿美元,占GDP的1.0%。世界五强国家军费总和为10600亿美元,占世界军事支出的60%。总结:传统安全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仍然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基本手段,军事安全仍将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和关键内容。经济安全•所谓国家经济安全,是指经济全球化时代一国保持其经济存在和发展所需资源有效供给、经济体系独立稳定运行、整体经济福利不受恶意侵害和非可抗力损害的状态和能力。是指一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和经济实力处于不受根本威胁的状态。包括金融安全、能源安全、贸易安全、粮食安全等。•战争状态下的粮食与石油•买得起、买得来、运得来;较大的生产能力、足够的储备泰国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始发国,而且其病症颇具典型意义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脆弱2009力拓“间谍案”让中国的经济安全问题再次成为关注焦点。胡士泰等四名力拓雇员通过贿赂获得包括国内各大钢企的原料库存周转天数、进口矿需求、吨钢单位毛利、生铁的单位消耗等财务数据等机密信息。自2002年以来,铁矿石价格飙升,除2007年的谈判中方居于主动外,其余年份均处于被动。测算显示,中方为此累计多支付7000亿元。我国国家经济安全面临挑战•第一,金融风险问题1、首先来源于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2、第二个威胁来源于股市•第二,债务风险•第三,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1、适龄劳动人口的迅速增长2、国企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日益突出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我国国家经济安全面临挑战•伴随就业压力的是社会保障问题。•多年来,我国实行低工资、高就业制度,原有积累都投入了建设,既没有健全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保障体制,也没有预留足够的社会保险基金•第四,外部冲击•第五,重要战略物资短缺美国的派克金笔是头号名牌,但中国的“英雄”、“金星”也有一项不锈钢笔套的抛光技术领先,派克公司的两名副总裁来华,意外发现大陆厂家完全实行门户开放,他们便带来摄像机,把抛光机的结构及运作拍下全套录像,从而“派克”将“英雄”挤出了中国大部分的柜台,企业的损失不可估计。案例1大家有何感想?中国大豆向来垄断世界市场。美国因饱受大豆品种退化之困扰,已一蹶不振。70年代中美关系解冻。中国将野生大豆种子无偿馈赠给美方。时隔20年,中国在大豆市场上已微不足道,垄断者是美国!案例2我们国家损失有多大?•中国国家安全战略专家指出,“发展是关键,弱国无安全”。解决中国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根本上讲就是如何实现稳定有序的快速发展问题。从历史经验来看,一国理想的安全状态应该是: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和渗透力,强大的军事威慑力,稳定而有效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以及对外部世界的高度开放。•就中国而言,最重要的是,
本文标题:国家安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969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