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统计学》课程标准课程代码3050503课程承担学院商学院制定制定日期审核审核日期批准批准日期一、适用对象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历者二、适用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会计与审计专业三、课程定位(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会计与审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2)课程任务通过《统计学》的教学,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统计思维能力,能读懂统计年鉴、统计公报等,了解社会经济统计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数据搜集、整理、分析、解释的能力。统计学基础是职业基本能力课程,培养学生拿到统计职业资格上岗证,适应统计岗位工作,操作技能达到本专业上岗标准。(3)课程衔接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后续课程有《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工作分析》、《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四、学习目标学生应该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活动,了解并运用统计学基础的相关知识,掌握处理统计基本业务的能力。通过实训和实践操作,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统计工作的过程。让学生首先学会统计设计、搜集资料、整理资料、计算分析资料,最后撰写分析报告。从而使学生对统计工作的整个流程得到一个全真认识,使学生掌握统计分析方法,提高解决经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学完本课程后,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和组织调查能力2.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运用统计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勤学好问、诚实、严谨、细心的治学态度4.逐步树立运用统计参与管理的观念和意识五、课程设计建议采用如下格式描述:本课程以仿真企业为载体,按照工作流程设计了五个项目19个任务;根据岗位(群)工作要求、工作任务要求,确定了学习目标及学习任务内容;本课程采用行动导向(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仿真企业实践工作为导向组织教学及考核。表1课程总体设计课程名称统计学计划学时:72项目名称项目描述参考学时:统计思想统计的一般问题;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6设计问卷调查统计调查问卷设计的一般要点;6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的程序数据收集统计调查的组织方式;统计调查的任务和要求;统计调查的各种技术6统计汇总统计分组的分类;统计汇总的方法2统计表和统计图分布数列的类型、分布数列的表示方法;直方图、条形图、饼图和折线图的画法6静态指标分析总量指标计算、相对指计算;平均指标计算、变异指标计算;Excel“分析数据库”和“分析工具库”的使用15动态数列分析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水平指标计算;速度指标计算16统计指数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的编制;总量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平均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常见经济指标15六、教学设计指对某一个具体学习情境的实施设计。根据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按学习领域(或任务或工作项目等)顺序描述课程内容及具体要求,说明学生应获得的知识、培养的能力与素质。表2学习项目设计学习项目一:统计思想学时:6学习目标理解统计的含义,掌握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理解统计的基本职能,掌握统计的四个工作过程,了解统计的应用教学模式行动导向(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学习过程(一)统计一般问题(4学时)将统计的含义、统计工作过程、统计职能、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等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和讲解。(二)技能训练——认识统计(1学时)通过研究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案例资料,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进行初步了解,叙述统计的含义以及统计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三)习题课(1学时)教材本章习题教学条件教材、多媒体教室学习评价评价项目:1.能够灵活运用统计资料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2.正确认识统计职能的发挥在国民经济中重要性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分组讨论、案例分析等;终结性评价:考卷——判断题、选择题等。学习项目二:设计问卷调查学时:6学习目标具备设计统计调查方案的能力。教学模式行动导向(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学习过程(一)统计调查问卷(2学时)将统计调查问卷构成、统计调查方案等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和讲解(提供完整的、准确的问卷,供学生学习)。提供存在争议的问卷供学生练习。给学生展示一份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二)技能实训——统计调查方案设计(2学时)要求学生设计统计调查方案及其中的调查表或调查问卷;(三)技能实训展示(2学时)要求小组学生代表陈述设计理念教学条件教材、多媒体教室学习评价评价项目:1.具备设计统计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的能力;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分组讨论、操作实践等;学习项目三:数据收集学时:6学习目标掌握调查的组织方式;了解统计调查的任务和要求;熟悉统计调查的各种技术;运用各种调查方式和技术进行统计调查教学模式行动导向(项目教学)学习过程(一)数据收集(2学时)将统计调查的意义、统计调查的类型、技术、组织方式等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和讲解。(二)技能实训——统计调查(2学时)要求学生进行实际调查,收集数据,注意各种调查技术、方法或方式的灵活运用。(三)学生成果展示+习题课(2学时)教学条件教材、多媒体教室、校园学习评价评价项目:1.能进行简单、小型的统计调查;2.调查问卷的修正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分组讨论、操作实践等;终结性评价:考卷——判断题、选择题、分析题等。学习项目四:统计汇总学时:2学习目标了解统计分组的分类,掌握统计汇总的方法;教学模式行动导向(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学习过程将统计整理的含义、统计整理的技术、各汇总方法的应用、统计分组的作用、统计分组的方法等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和讲解。教学中进行划记法、过录的练习。教学条件教材、多媒体教室学习评价评价项目:1.具备使用常用统计函数的能力;2.能够应用划记法、过录法。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提问、操作实践等;终结性评价:考卷——判断题、选择题等。学习项目五:统计表和统计图学时:6学习目标理解分布数列的类型;掌握分布数列的表示方法;掌握统计表的编制原则,掌握直方图、条形图、饼图和折线图的画法教学模式行动导向(项目教学、上机操作、案例讨论)学习过程(一)统计表与统计图理论(2学时)将分布数列的含义、表达形式、统计表的结构及设计要求、统计图等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和讲解(二)Excel的运用——汇总、制图表(2学时)1.“数据分析”程序的安装2.直方图的制作3.累计次数制作4.统计图——柱状图、饼图、折线图等制作5.课后习题(三)技能实训——中国人才发展数字回顾+习题课(2学时)统计图、统计表的作用课后练习教学条件教材、多媒体教室、网络实验室学习评价评价项目:1.具备编制分布数列和累计分布数列的能力;2.具备绘制常用类型的统计表和统计图的能力;3.具备使用计算机进行统计汇总的能力。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分组讨论、上机操作等;终结性评价:考卷——判断题、选择题等。学习项目六:静态指标分析学时:15学习目标理解总量指标的分类;掌握相对指标的概念和分类;掌握总量指标和五种相对指标的计算方法;掌握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方法;掌握平均差、标准差、方差和变异系数的计算方法;掌握Excel软件“分析数据库”和“分析工具库”的使用教学模式行动导向(项目教学、上机操作等)学习过程(一)总量指标(2学时)将总量指标的意义、总量指标的类型、总量指标的计算等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和讲解。进行相应的计算练习。(二)相对指标(4学时)将相对指标的作用、相对指标的计算等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和讲解。针对每一种类型,进行相应的计算练习。(三)平均指标(4学时)将平均指标的作用、平均指标的类型、平均指标的计算等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和讲解。针对讲解的类型,进行相对应的计算练习。(四)标志变异指标(2学时)将变异指标的作用、变异指标的计算、常用函数等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和讲解。针对讲解,进行相对应的计算练习。(五)Excel的运用(2学时)1.常用统计函数2.公式构造与复制3.指标的计算4.课后上机操作题(六)实训习题课(1学时)教学条件教材、多媒体教室、网络实验室学习评价评价项目:1.能够结合使用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分析社会经济现象;2.能够针对不同实际使用恰当的平均指标;3.具备使用变异指标分析总体内部差异的能力;4.具备使用Excel软件计算的能力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课堂练习、上机操作等;终结性评价:考卷——选择题、判断题、计算题等。学习项目七:动态数列分析学时:16学习目标理解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的区别,掌握水平指标的计算;掌握序时平均数的计算,掌握增长量和平均增长量;掌握时间数列各种速度指标的计算;掌握时间数列水平指标和速度指标的综合运用;掌握环比发展速度和定基发展速度的计算,掌握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教学模式行动导向(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上机操作)学习过程(一)动态数列概述(1学时)将动态数列的含义、类型、编制动态数列的原则等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和讲解。(二)动态数列的水平分析(4学时)将动态数列的水平分析指标(发展水平、平均发展水平、增长量和平均增长量)含义、计算等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和讲解。针对讲解的类型,进行相应的计算练习。(三)动态数列的速度分析(4学时)将动态数列的速度分析指标(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含义、计算等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和讲解。针对讲解的类型,进行相应的计算练习。(四)动态数列的因素分析(4学时)将动态数列的影响因素、长期趋势变动分析(移动平均法、最小平方法、季节变动分析)等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和讲解。针对讲解的类型,进行相应的计算练习。(五)Excel运用(2学时)1.计算各种动态分析指标2.用“移动平均”工具分析长期趋势变动3.用“回归”工具分析长期趋势变动4.季节变动分析5.课后上机题(六)习题课(1学时)教学条件教材、多媒体教室、网络实验室学习评价评价项目:1.具备使用水平指标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简单分析的能力;2.具备使用速度指标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简单分析的能力;3.具备运用动态分析的方法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4.能够利用软件对时间数列进行各种速度指标分析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课堂练习、上机操作等;终结性评价:考卷——选择题、判断题、计算题等。学习项目八:统计指数学时:15学习目标掌握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的编制计算,总量指标变动的两因素分析和平均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了解统计指数分类、总量指标的多因素分析、相对指标的因素分析教学模式行动导向(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学习过程(一)统计指数的含义与作用(1学时)将统计指数的定义、性质、作用、种类等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和讲解。(二)综合指数的编制(2学时)将数量指标综合指数编制、质量指标综合指数编制等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和讲解。针对讲解的类型,进行相应的练习。(三)平均指数的编制(2学时)将加权算术平均指数、加权调和平均指数等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和讲解。针对讲解的类型,进行相应的练习。(四)指数体系与因素分析(4学时)将指数体系、因素分析的原理、因素分析的步骤、总量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平均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等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和讲解。针对讲解的类型,进行相应的练习。(五)常见经济指数(2学时)将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股票价格指数、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指数等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和讲解。针对讲解的类型,进行相应的练习。(六)实训习题课(4学时)1.技能实训——总指数2.课后练习题教学条件教材、多媒体教室学习评价评价项目:1.能够根据所给资料编制总指数、数量指标指数、质量指标指数并进行分析;2.能够根据所给资料进行指数体系的两因素、三因素分析;3.能够根据所给资料进行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的计算与分析;4.能够根据所给资料进行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的计算与分析;5.能够利用统计指数体系去估计推算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分组讨论、案例分析等;终结性评价:考卷——判断题、选择题、计算题等。七、课程考核1.考核方式本课程采取平时考察和期末闭卷考试相结合的方法,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30%,上机实践、技能实训、课堂表现分别占总成绩的30%、20%、20%。
本文标题:《统计学》课程标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000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