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日本式市场经济体制及其改革(复旦 陈建安)
日本式市场经济体制及其改革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陈建安一.日本式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及作用1.日本式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1)宏观层面:主要包括政府的经济计划与产业政策、财政和金融制度以及政府的“行政指导”等;(2)中观层面:主要包括产业的组织形态、企业的分工体系及市场竞争结构等;(3)微观层面:主要包括劳动力市场与就业制度、企业的经营方式及决策机制等。2.日本式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1)使战败后的日本在1950年代迅速地实现了经济复兴,并在60年代创造了高速经济增长的奇迹;(2)使日本在1970至1980年代成功地摆脱了石油危机和日元升值造成的困境,维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成为发达国家中经济发展的“优等生”;(3)使日本在1980年代下半期实现了“平成景气”。二.日本式市场经济体制的弊端1.政府的经济计划与产业政策1980年代以来,日本没能提出有现实性的和理想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向、政府应采取的政策以及向企业与国民提示明确的行动方向,而力图停留在原有产业及制度内部谋求发展,忽视确定和建立新的主导产业,未能实现进一步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因而无法借助于新技术的开发而建立起1990年代的主导产业。2.金融体制日本政府一方面对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设置许多规制,限制金融机构正常业务的展开,另一方面又对金融机构实行过度的保护,阻碍国内金融机构之间及与国外金融机构的有效竞争,使金融机构在组织上缺乏效率。“泡沫经济”的形成及崩溃后日本大金融机构坏帐高筑、纷纷倒闭,正是这种制度缺陷的集中表现。3.财政制度日本政府通过较高的个人及法人所得税率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并通过财政投资及融资的方式,直接参与市场的投资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主体正常的投资选择,使市场失去活力。而且,由于行政体制上的条块分割,公共投资缺乏应有的效率,因此削弱了扩大公共投资对刺激经济的作用。4.产业的组织形态日本以大银行为核心的企业集团在内部实行相互持股,排斥私人股东的力量,并授予经营者过大的决策权和利润分配权,而在制度上又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因而常常导致长期决策的失误。“泡沫经济”时代日本企业不切实际的长期设备投资,正是导致目前设备过剩的主要原因。此外,集团内银行的系列融资、集团内企业的相互交易,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企业间的自由竞争,导致资源配置的扭曲,结果保护了衰退企业,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5.企业分工与系列化日本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如关联承包制、多层次分包结构、企业间的长期和连续交易等,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新企业的加入,容易形成垄断。特别是日本的流通系列有更多的非竞争性因素,并孕育着产生卡特尔的危险。如流通系列中制造企业与销售企业之间长期及连续的交易关系,特别是专卖店制,使处于竞争关系中的其他制造企业难以获得销售对象,从而成为新参与的障碍。6.劳动力市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电子化和信息化进展迅速,因而使年功序列与技能序列日益缺乏整合性。日本企业将劳动力市场“内部化”及培养职工的“企业特殊熟练”的方式,正与日新月异的全球化及信息化趋势发生激烈的冲突。生产和管理技术的高度发展使生产活动更加需要掌握现代化技术和富有创意的年轻人,这客观上不仅要求职工在企业内部流动,而且需要在企业间、甚至在产业间流动。因此,企业特殊熟练的意义正在缩小,能力主义的重要性日益突出。7.就业制度“终身雇用制”和“年功工资制”已不能适应信息化社会和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要求,正在成为导致企业失去活力和市场机制僵化的重要原因。因为在经济低速增长的条件下,由于企业拥有过剩的劳动力,而工资作为固定成本成为企业沉重的负担,因而使企业的经常收益下降。而且,在这种雇佣体制下,企业内部职工的老龄化速度快于整个人口的老龄化速度,实行“年功工资制”又会使企业的总工资成本上升,给企业经营造成很大的压力。8.企业的决策体系日本企业在董事会内决策和执行的一元化、决策过程自下而上、迂回反复的决策体系,由于其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缺乏时效性、整体性和战略性等缺陷,所以,常常与信息化社会的要求相悖。因为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客观上要求企业的最高经营者作出迅速和果断的决策,尤其是战略性决策,要求企业的最高经营者具备出色的先见性和勇于承担风险的素质。而日本企业管理组织过于细分,管理范围过于狭小,使经营人员的权限与责任变得暧昧,结果导致整个组织效率下降,甚至延误重大的经营决策。三.日本的经济体制改革1.金融体制改革着力进行金融体制的调整和重组,如允许银行和证券公司业务的相互参与,鼓励金融机构的合并等,以期尽早解决不良资产问题,恢复银行的金融中介职能。同时,把从间接金融转向直接金融作为投资结构改革的中心课题,并建立由民间金融机构出资为主体、政府提供信用的股票收购机构,将金融机构持有的企业股票从银行转移至私人。此外,要求改革现有邮政储蓄制度(把巨额的国民储蓄投入非效率的公共部门的问题)的呼声也日益高涨。2.财政制度改革改变以往公共投资主要用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的做法,将重点用于充实信息通信、社会福利、环境保护等新社会资本;实施永久性减税,把个人所得税的最高税率和法人实际税率降至欧美国家的水平。“小泉改革”的核心是,削减传统的公共事业费,将资源优先配置给科学技术、职业培训及城市再开发等部门。3.企业组织改革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一环,日本正在促进外国资本的参与,调整所有权结构,解除相互持股,以加强股东的力量,使企业内部形成有制约机制的决策体系。相互持股被看作是剥夺股东权利、忽视所有者对企业经营的约束及扭曲股价的元凶。银行拥有企业的股权,不仅使银行的经营不稳定,而且还剥夺企业经营者的独立性,降低淘汰低效率企业的市场机能。同时,引进合并报表、时价主义的新会计制度,并将资源集中投入到盈利部门,提高企业的资本效率,从产业和金融两方面谋求经济的“再生”。4.就业制度改革一些企业通过提前退休和中途录用的方式,促进劳动力的流动,同时引进“能力主义”原则,提高工资中职能工资的比重,或引进年薪制,实行个人能力短期内与报酬直接挂钩的制度,并提拔有能力的年轻人从事管理工作。为了实现劳动力在各产业间的转移,小泉政府的改革思路是全力支持职业培训,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形式多样的就业制度。5.促进新技术革新为了建立起技术创新的体制,将在大学大力引进和彻底贯彻竞争原理,以培育创业于大学的风险企业。为此,政府将放宽规制,让大学灵活地调整系科设置,创设技术转让及留职创业等制度,并投入一定的开发资金,建立产、学、官相结合的研究体制,以有效地利用民间的研究开发能力。同时,力争在“商务过程革新”及“产品服务革新”方面有所突破,开发新的商务机会及运营方式,提高市场效率,以进一步创造有效需求。6.产业结构调整一改1980年代以来试图在现有的产业结构及制度框架内谋求发展的做法,确立IT、生物工程、新能源、环保等产业作为新的主导产业,提出产业竞争力战略,从根本上纠正国内高成本结构,力争实现进一步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政府正在考虑发挥主导力量,把资源重点配置在科学技术和城市再开发部门,尽早确立新的主导产业,并在5年后实现IT大国的目标。7.经济行政改革为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国内外竞争和相互参与,政府正着力排除国内各利益集团的阻力,在相关领域放宽各种规制,构筑更加开放的宏观经济环境,实现经济制度的国际化,以有效地应对经济的全球化。同时,倡导男女共同参与社会活动的理念,改善国民的生活质量,建立与出生率下降及老龄化社会相适应的有活力的经济社会。8.对外政策的调整为加强与东亚地区的贸易往来,进一步拓展商品和服务贸易,日本率先与东亚一些国家(地区)就商品及服务贸易的相关事宜进行磋商,在获得共识的前提下签订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同时,鉴于东亚金融危机的教训,日本积极地与东亚国家进行金融领域的政策协调,以寻求建立一个能反映东亚各国(地区)经济基本面、并能促进区域内贸易和投资持续增长的稳定的汇率机制。四.结论20世纪90年代,日本由于受长期积累的制度及结构方面负效应的困扰,在结构调整与制度创新方面没有突破性的进展。21世纪日本经济能否再度腾飞,取决于其能否在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实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并确定和建立21世纪的主导产业。
本文标题:日本式市场经济体制及其改革(复旦 陈建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006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