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水利工程 > 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的理念思路与对策(84张PPT)
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的理念、思路与对策--必修上册教学设计的回顾与前瞻一关于大单元教学设计•随着核心素养培育要求的提出和统编高中语文教材、课程的实施,教师需要提升教学设计的站位,从关注单一的知识点、单篇课文与课时,转变为重视大单元设计,以整合的思想组织单元教学,用真实情境下的大任务学习作为课程组织方式,把学习者引向课程实施和评价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学科知识点与单篇课文的碎片化教学,真正实现教学设计与素养目标的有效对接。大单元教学设计的理论(崔允漷,2017)大单元教学设计的理论提出的背景•学科核心素养指学生学了本学科之后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它意味着教学目标的升级,而“逐个”知识点的“了解”“识记”“理解”等目标从此退出历史舞台。新的教学目标关注学生运用知识做事、持续地做事、正确地做事,强调知识点从理解到应用,重视知识点之间的联结及其运用。•由此看来,学科核心素养的出台倒逼教学设计的变革,教学设计要从设计一个知识点或课时转变为设计一个大单元。大单元的确定确定大单元至少要考虑以下三个问题:•一是研读教材的逻辑与内容结构,厘清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分析学生的认知准备与心理准备,利用可得到的课程资源等,按照规定的课时,确定单元教学的整体设计。•二是依据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厘清大单元逻辑以及单元名称,如到底是以大任务或大项目来统率,还是以大观念或大问题来统率?按照一种逻辑还是几种不同的逻辑?•三是一个单元至少要对接一个学科核心素养,依据某个核心素养的要求,结合具体的教材,按某种大任务(或观念、项目、问题)的逻辑,将相关知识或内容结构化。如何设计一个大单元的学习•确定一个大单元名称,按单元设计专业的学习方案。单元学习方案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按大单元设计的学习方案要把六个问题说清楚:•一是单元名称与课时,即为何要花几课时的时间学习此单元;二是单元目标,即此单元要解决什么问题,期望学生学会什么;三是评价任务,即何以知道学生已经学会了;四是学习过程,即要经历怎样的过程才能够学会;五是作业与检测,即学生真的学会了吗;六是学后反思,即通过怎样的反思让学生管理自己的学习。•单元教学设计是教学专业性的重要体现,它是基于学生立场、对学生围绕某一单元开展的完整学习过程所做的专业设计。从期望学生“学会什么”出发,逆向设计“学生何以学会”的过程,为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指明了清晰的路径。如何介入真实情境与任务•指向素养的学习必须是真实学习,真实学习必须要有真实情境与任务的介入。只有在真实情境下运用某种或多种知识完成特定的任务,才能评估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当今惯用的双向细目表,适合评估知识点的识记、理解、简单应用,但显然与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是不匹配的。因此,每一个大单元教学设计都必须介入真实情境与任务。该任务既可以是学习任务,也可以是评估任务。•“真实”有三层意思:第一,把真实情境与任务背后的“真实世界”直接当作课程的组成部分,以实现课程与生活的关联;第二,只有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学习才是真实的学习,学生对于知识的意义的感受与理解往往是通过在真实情境中的应用来实现的;第三,评估学生是否习得核心素养的最好做法就是让学生“做事”,而“做事”必须要有真实的情境。大单元教学设计的价值•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设计是学科教育落实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路径。它对于改变当前“高分低能、有分无德、唯分是图”的育人结果,对于改变以“知识点、习题项、活动控”为标志的课堂教学,及其导致的师生“忙得要死却碌碌无为”的现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大单元教学设计的理论(郑桂珍,1999)大单元教学不仅体现出教学整体化、系列化,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传道授法。•大单元教学从宏观上把握单元教学的任务和要求、重点和难点,然后对单元中的几篇课文进行合理的分工,把各课的学习内容综合起来,进行归纳与比较,从而使学生把握“共性”,了解“个性”。•大单元教学有利于学生发展思维,形成技能。大单元教学改进了编排体系,形成了比较完整合理的训练序列,对学生认识的序列化和技能提高的渐进化方面具有积极意义的•大单元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师对学习的组织和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的学习具有示范作用,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二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编写意图中涉及大单元教学的内容•着力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力求改变目前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如教学内容的随意性,学习方式的单一化,实践性、综合性不足等。•教材编写在落实课程标准要求的语文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特别是如何转变到“学生自主学习”方面,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教材编写充分考虑不同学习任务群的特质和要求,将独立单元与综合渗透相结合,灵活地把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实践活动整合于单元设计中。根据不同学习任务群的特点,教材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思路来设计单元:•一种是以课文或整本书的阅读为先导,再根据课文内容和单元重点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像必修教材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写作、实用性阅读与写作,选择性必修的几个专属学习任务群等,均指向文本的阅读与相应的写作,就采取这样的方式设计,学习活动以“单元学习任务”(整本书阅读单元称为“学习任务”)的形式呈现。•二是以一体化设计的学习任务为核心,带动相关资源的阅读。像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和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等学习任务群就采取这样的方式设计,包含“学习活动”和“学习资源”两个栏目。•但殊途同归,两种思路的设计,目的都是强化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和运用语言、在个性化的参与和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学习任务群涉及的基本语篇类型多样,不再以文体设界。因而,教材的单元组合也打破了文体的限制,以人文主题组元,将多种体裁的文本融汇于一个单元中,根据学习任务群的目标要求设计学习重点。•比如“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所涉及的思辨性文本,虽以议论性文章为大宗,但诗歌、散文、小说、随笔等文体的文章也可以有很强的思辨性,因而,本学习任务群所对应的三个单元均为多种文体的组合。比如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3课,将黑塞的《读书:目的和前提》与王佐良的《上图书馆》这两篇随笔组合在一起,前者以议论为主,后者以记叙为主,都表达了对图书馆的礼赞和读书价值的思考,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以任务为导向,是听说读写的融合。写作作为表达与交流活动的重要内容,是融汇于学习任务中的。这样处理有其好处,但也可能带来写作教学的随意性。•目前高中的写作教学基本上不教,很多学校没有作文课,而只是在高三学一点应试作文技巧,以应对高考。光靠平时读写结合是不够的,没有系列的训练,写作水平很难提升。•为强化写作教学,引导学生系统地练习写作,提高写作素养,教材编者设计了写作的序列,并坚持相对独立呈现。但在呈现方式上,则做出调整,以适应学习任务群的设计要求。•一是将写作任务设置在“单元学习任务”中,作为最后一个任务呈现,写作的话题或范围由单元课文生发。个别单元则完全融汇在单元学习任务中。二是保留写作指导,以补充材料形式加框附在写作任务后边。•教材编写摒弃过去教学中常见的那种以知识传授或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的思路,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办法是取消课后练习题,以学习任务为中心来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主动的、个性化的语文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比如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学习古代诗词作品,主要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古代诗词多样的形式特征,学习古代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为此,可以设计了一系列前后相承的学习任务: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案例_01.doc•这个单元整体学习任务,均围绕诗歌的鉴赏这一目标展开,整合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三类语文活动,可以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培养学生鉴赏文本和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活动类型多样,有朗诵和吟唱,有诗词讲解、诗词品评和改写话剧剧本,还有撰写文学短评。其中涉及的朗诵和吟唱、知人论世、分析艺术特点、创意性解读,实际提供了诗词鉴赏的策略和方法,是活动开展的支架。•而成果的展示方式不拘一格,编辑《古代诗歌鉴赏集》培养的是材料的组织和加工整理能力;制作幻灯片是跨媒介学习与交流的融入;举办诗词赏析会,以不同方式表演节目,更是对以上活动内容的集中呈现。三回顾:第二单元编写意图•第二单元人文主题内涵为“认识劳动的伟大意义,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传承与发展劳动精神”,引导学生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认识“劳动改造世界,劳动创造文明”这一真理,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美德,培养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树立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的劳动观念。•第二单元跨任务群组元,由“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与“文学阅读与写作”两个任务群中的学习目标与内容组成。•“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要求组织学生“学习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语文”,包括新闻传媒类的通讯、述评等实用性文本的“独立阅读与理解”。•“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要求引导学生在阅读诗歌时,“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的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第二单元跨文体组元。依据文体及内容分为3课:人物通讯、新闻评论和古代诗歌。•第4课是三篇报道优秀劳动者杰出事迹的通讯,第5课是一篇倡导践行工匠精神的新闻评论,都是新闻传媒类文本,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但人物通讯往往借用文学的表现手法表现人物,因此涉及到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新闻评论既具有新闻作品的属性,又有议论性文章的特点,因此也涉及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第6课是两首表现劳动的古诗。有欢快的采摘劳动场景和劳动者的愉悦之情,体现了劳动之美。也有麦收时节久雨忽睛给农人带来的喜悦,慰劳收麦农人的充满乡村气息的饮食,表现了劳动的辛苦、欢乐及丰收的喜悦。回顾: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建议•按《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应创设综合性学习活动情境,引导和组织学生围绕单元学习任务,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组织学生学习活动,要体现《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所追求的课程整合的理念,立足于实用与文学两个任务群的学习特点,以布置大任务、设置大情境、组织大活动来整体设计单元学习活动。•组织单元整体教学,可以统整阅读与交流,以综合性、实践性的整体学习活动贯穿整个单元,打通4、5两课,联系第6课,以整体性的深层阅读和交流,把人文性任务与工具性任务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从整体教学的理念出发,可以设计一个“认识劳动的伟大意义,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主题研讨活动,分为四个环节进行。(人文主题,项目学习学习)•活动一“阅读与概括:光荣的劳动,杰出的贡献”,内容为基于对“劳动改造世界,劳动创造文明”的认识,先通读本单元第4课,概括袁隆平、张秉贵和钟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中,通过怎样的不懈努力,做出了哪些杰出的贡献。活动形式要求用表格、演示文稿或纲要的形式整理,在班级汇报。以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学会梳理新闻事实,分析报道的角度。•活动二“梳理与探究:责任与奉献,辛勤与创造”,内容为阅读第4课,发现优秀的劳动者做出的杰出贡献,是辛勤劳动、创造性劳动的成果;阅读第5课,理解坚守工匠精神所体现的劳动的价值与意义。阅读第6课,理解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辛勤劳动、热爱劳动,体会劳动的美与欢乐。通过对课文的梳理与探究,理解优秀劳动者内在的精神动力,来自于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劳动者辛勤地、诚实地劳动,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使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分工合作,每人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短论谈谈自己的体会,在班级交流后再整理汇总。通过学习活动,探究劳动的价值与意义,体会劳动的崇高与美丽,加深对单元人文主题的理解。•活动三“感悟与分析:报道典型人物
本文标题: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的理念思路与对策(84张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098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