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
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凤冈一中申石太目的要求三四分钟准确把握文本要点思路,准确锁定解题信息区间,为比对选项正误做准备。复习建议平时的阅读是为了汲取知识,怡情养性,所以需要把文章读完读懂;而应试时的阅读是为了准确快速地解题得分,所以阅读时抓住关键信息点才是最重要的。考生在复习时应重点培养以下4种读文意识。贯彻4种读文意识——读得准、读得快一、逆向阅读意识——从试题到文本选文的篇幅一般都超过1000字,涉及的内容往往超出学生的知识面,如果先读文章,读了也记不住,读了也不懂,做题的时候还得回过头来再读,很耽误时间。所以不能再按常规去阅读,而应先从题目入手,边读边分析,然后带着题目去阅读文本,阅读就会很有针对性,能够很快达到目的。这就是逆向阅读的好处。所以考生必须适应应试阅读的特殊情况,具有逆向阅读意识,养成“从试题到文本”的逆向阅读习惯。二、勾画筛选意识——勾画关键词句,筛选文本信息具有“勾画筛选意识”就是在阅读文本过程中,根据试题题干中的关键词,边阅读边勾画关键词句,进而筛选文本信息。1.关键词(1)年代时间(多次出现时间)、数据(多个数据)及其范围语(如多数、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之一等表范围的词语)(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总共等表程度的词语)(3)已然未然词(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或然必然词(如果、可能、也许、一定、必然等表判断的词语)(4)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也、又、不再是……而是、不仅……还等)(5)表示举例子的词(例如、如)(6)解说性的词语:“换句话说”“也就是说”“所谓”“即”“说得正确些”表明前后意思相同。(7)文章重点阐述的概念、术语、人名的词,指代词等。2.关键句(1)从内容上来看,能体现作者观点、态度、倾向的句子;(2)从表达上来看,议论抒情性的句子,“可见”“因此”“所以”“由此可见”等作为语言标志的语句;(3)从结构上来看,揭示行文脉络的句子,如起始句、过渡句、收束句、指代句等。勾画出的这些关键词句,能够帮助我们迅速把握文意,甚至会出现某个选项的内容刚好与我们勾画的词句相对应的情况,加快我们判断选项正误的速度。三、文脉整合意识——理清思路,把握大意1.读文本时思考的四个问题:①文本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就什么事情阐述道理?②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③本文依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的,其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④行文中为论述观点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段和材料?2.文本读完后,可以这样理清思路:①各语段之内,句与句比较,筛出重要语句;②重要语句内,词与词比较,把握重要词语;③连缀重要词语,把握语段大意和文章思路。根据勾画的关键词句和连缀的重要词语,迅速串起各段内容,从而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大意,为阅读各题的四个选项时能迅速找出该内容在文章中的大致位置做准备。四、“关系”突破意识——读出“3关系”“关系”是指概念之间的关系、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三种情况。1.读出“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既要读出文本中的一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注意它们自身内涵以及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区别。当然,这里所说的“概念”比较宽泛,是指语境中的概念(称陈述对象也可),因为有些选项会着意考查特殊语境造成的同义“概念”现象。选项原文(2016·全国甲卷T1-A)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分析:原文提到的概念有三组,第一组是“小说”“故事”,第二组是“故事讲述人”“小说家”“讲故事的人”,第三组是“听众”“读者”。通过读文,能读出文章中“故事讲述人”与“讲故事的人”内涵是一样的,“听众”与“读者”的相对内涵也是一致的,“故事”与“小说”不是同一概念,所以“讲故事的人”与“小说家”就不是同一概念,选项也是把这二者当成了两个概念,从而可以确定本选项是正确的。2.读出“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指在阅读文本时,注意语句之间存在的因果、转折、条件、并列等各种关系。有的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根据勾画时的关联词基本能判断出,但是有的句与句之间没有关联词,需要格外注意,在阅读时要根据语意来分析判断。特别注意的是因果关系,在论述类文本中,以果求因,以因推果,是常见思维模式,含有因果关系的语句比较密集。选项原文(2016·全国甲卷T2-B)传统的故事讲述者大多会讲述那些为听众喜闻乐见的事,小说家则会根据自己的写作意图审慎构思,创作新的故事。①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②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③不一定是作者亲历亲闻。④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离群索居的时候。⑤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⑥但是,一名水手也许要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和趣事,当他晚年坐在火炉边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⑦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⑧与传统讲故事的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分析:第①句与其他各句是总分关系;第②③④⑤句与第⑥⑦句,通过关键词“但是”,可以看出是转折关系;第⑥句与⑦句虽然没有因果连词,但属于因果关系;第②~⑦句与第⑧句又是分总关系。各句之间关系清楚了,再看选项,前一句是讲传统故事讲述者,后一句是说小说家,二者语意相反,是转折关系,符合第②③④⑤句与第⑥⑦句的关系,因此,属于正确理解了语意,可以判断选项B是正确的。关系读明白,选项正误就容易判断。3.读出“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从语流关系来说,论述类文本中前后语句之间存在着论据与论点的关系。论据部分,既是对论点的例证,也是对论点语意的丰富。论据部分的意义大于论点部分。论点有时在前,有时在后。阅读时,我们要抓住这样的语流片段,搞清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下列语流片段。阅读时关注这些关系,很多情况下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往往要同时进行。同样,阅读时的“4意识”也要在阅读时同时进行,这样能快速把握文意,也能快速解题。明确6大命题手段和10大设误方式——辨得清、做得准知道了高考怎么考,也就知道了怎么办;知道了题目从哪里来,也就知道了解题应从何处着手。从题目如何命制这一高度掌握高考常用的6大命题手段以及选项10大设误方式,为明辨选项正误找准突破口。一、6大命题手段删减删减句子中的定语或状语等修饰成分可能使语义发生改变,造成对内容的曲解。添加添加定语或状语或某个中心词或其他内容,使原文内容发生改变。调换调换词序、语序,造成逻辑错误,从而改变句意。改变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使原文意思发生变化,从而形成错误选项。遗漏看似保留了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拼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胡拼乱凑,使信息随意组合,形成错误选项。二、10大设误方式偷换概念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无中生有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据,或原文中并无此意。张冠李戴把甲的观点、发现、发明等说成乙的观点、发现、发明等。以偏概全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或相反)等。混淆时态命题者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主要是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二是强加因果。混淆是非选项将文中应肯定的而否定了,或应否定的而肯定了。指代有误选项句对文中的“指代内容”在类别、程度或范围上有误。倒置(推)失当这2种是近年来高考命题采用的新的设误方式,综合性强,迷惑性大,失分率高,为此在二轮复习中,有必要对这2种设误方式重点突破。误划类别设误方式揭秘玄机辨别技巧倒置失当与倒推失当①倒置失当:将原文中的句子的陈述对象和被陈述对象倒置,造成不合逻辑。如:人是两足动物。正确。若改为:两足动物就是人。错误。②倒推失当:一个道理,正推成立,反推未必成立。如果说“成功一定来自努力”成立,则“努力就一定成功”则未必成立。注意比较选项中陈述对象和被陈述对象的位置。①注意倒置或倒推后有时成立,有时不成立,要仔细辨别。②注意比较是否有陈述对象和被陈述对象倒置的情况,看倒置后是否合逻辑。设误方式揭秘玄机辨别技巧误划类别把本属于同一类的拆开,说成两类或几类;或把本不属于同一类的合并成一类。这种方式往往出现在选项句的修饰语位置,因为这一位置在阅读时往往不被注意。当选项中出现类似“××类的××怎样怎样”时,注意有无这种情况。突破2个常见失分点——攻重难、扫盲点通过复习,考生大多能够准确判定选项的正误,找出选项与原文的异同。但在考试过程中,我们发现,考生对“信息跨度大、综合性强”的选项以及“文本观点迁移类”题目的解答不甚理想,因此,在复习时,我们力争突破这2个失分点,确保论述类阅读题不失分。一、“信息跨度大、综合性强”的选项迷人眼1.选项特点论述类文本信息跨度大、综合性强的选项特征是语句比较长,有时含有好几个分号、句号,至少是三个逗号,并且选项信息分散在各个段落中或一个段落的不同位置。同时,综合性强的选项特征还表现在选项的概括性强,在原文中找不到直接的对应点。这样的选项信息点多面广,概括性强,使考生一眼不能穷尽,大有“乱花迷人眼”之感。2.解题策略对这样的选项,可以运用“切片直接比对分析法”或“切片压缩比对分析法”来解答。即将选项拆解,切分成若干片断,再进行比对。比对时往往有两种情况:方法运用情况使用说明切片直接比对分析法选项切片后,能直接在原文中找到相应词句将选项逐一与分散在原文各个段落的对应词语、句子所在的区域比对,看原文有没有相关的片断,看相关片断的信息是否与选项吻合,具体比对时还要借助一轮时讲到的“比对词语、比对关系、比对依据和结论”,准确判定选项是否出现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张冠李戴、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等失误。方法运用情况使用说明切片压缩比对分析法选项概括性强,在与原文比对时必须先压缩概括原文,才能比对就是先压缩概括原文各语段内容,再与切片后的选项片段对比。具体步骤:第一步,各语段之内,从论点和论据、句间关系等角度进行句与句比较,筛选出重要语句;第二步,重要语句内,词与词比较,把握重要词语;第三步,连缀这些重要词语,把握重要信息,把这些重要信息再与选项片段的信息比对,辨别选项正误。[例1](2016·全国丙卷T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选项D]历代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史书,王国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看待。[原文]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黄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
本文标题: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133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