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浅谈中国动漫创意产业现状及今后的发展道路
浅谈中国动漫创意产业现状及今后的发展道路04人文谭晓鸣漫画属于“一种内容、多种表现形式”的特殊出版物、特殊商品。在该书的主标题下,副标题是“兼论动漫产业对符号形象产业、游戏娱乐产业以及相关版权产业的牵引作用”。该书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在全面论述日本漫画产业的同时,也宏观地描述了日本动画产业、游戏娱乐产业、符号形象产业以及版权相关产业的发展概况。如何加快我国动漫游戏产业的发展。从日本的情况看,发展动漫游戏产业,首先从漫画产业入手。而要发展漫画产业,必须从漫画读者、漫画出版、漫画作者以及漫画流通等几个方面抓起。1.漫画读者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的60多年里,日本逐渐形成了“上至四五十岁、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下至稚气未脱、天真可爱的小学生”的漫画读者群。如同美国人天生喜欢棒球、巴西人天生喜欢足球、中国人天生喜欢乒乓球一样,日本人特别是当代的日本人被培养起了喜欢漫画的习性。日本有1.2亿人口,在不景气的时候,讲谈社的漫画杂志《周刊少年杂志》每期平均发行400多万册,每月平均发行1600多万册。在景气的时候,集英社的漫画杂志《周刊少年跳跃》每期平均发行600多万册,每月平均发行2400多万册。把《周刊少年跳跃》的读者数量除以日本的总人口数量,等于是每26个日本人当中,就有1个人是《周刊少年跳跃》的购买者。正是这种源源不断、年龄跨度大、呈梯形结构的漫画读者群——漫画消费者群,成为了日本漫画产业赖以持续繁荣发展、不断扩大规模的坚实基础。我们中国,有13亿人口,从理论上讲,漫画读者也应该是很多的,但是目前国内发行情况最好的广州的漫画杂志《漫友》,每期的发行册数还没有达到100万册。在20世纪90年代引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漫画潮流的北京的漫画杂志《北京卡通》,在2006年宣布暂时休刊。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建立的5大国家级卡通基地,至今未能发射出“神五”、“神六”一般的“漫画卫星”。当然,这些实践都为培养中国的漫画读者,做出了有益尝试,积累了宝贵经验。实践证明,要在中国培养起大批的成熟的漫画读者,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在方式方法上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比如,上海的《故事会》,主要以青少年为读者对象,当年发行超过1000万册。如果《故事会》能够创办“漫画子刊”,用其品牌带动漫画创作,可以促进文字读者同时也向漫画读者的变化。再如,甘肃的《读者》,深受不同层次的男女老少读者的喜爱,改为半月刊以后,每期平均发行500多万册,每月平均发行1000多万册。如果《读者》创办几个不同版本的“漫画子刊”,“漫画”随着“文字”一起发行,也可以促进读者朝着具有双重阅读身份的方向演变。还有,我们国家一大批发行册数达到或超过百万册的各类名牌杂志以及那些市级、省级、国家级的“动漫网游基地”,也可以如法炮制。日本的主要报社,日本的第一大报纸《读卖新闻》,发行长期保持在1500万份;日本的第二大报纸《朝日新闻》,发行长期保持在1100万份。这两家报社都利用发行量的优势,涉足漫画领域,都设有漫画部门,专司漫画,让报纸带着漫画一起销售。我国各地发行量很大的晚报、都市报,可以尝试漫画杂志的出版,与报纸“捆绑销售”。此外,每年在向未成年人推荐优秀读物的同时,也可以向成年人推荐优秀的漫画杂志。2.漫画出版日本人认为,他们的漫画历史有1000年,漫画实现商品化的历史有近400年,作为现代漫画产业核心的“故事(情节、小说)漫画”的历史有60多年,漫画实现产业化的历史有40多年。2002年,日本的漫画杂志为281种,漫画单行本(图书)为9829种。以漫画杂志和漫画单行本(图书)为主,包括广告收入、版权使用费以及符号形象使用费在内,日本漫画产业在1995年高峰时期的市场规模达到6239亿日元(1万日元约合700元人民币)。即使后来一直呈下滑趋势,截至目前仍然拥有6000亿日元的市场规模。由于漫画销售额(销售收入)占全部出版销售额(销售收入)的25%,漫画产业在客观上扮演了力挽日本“出版大崩溃”狂澜的角色。中国的漫画产业虽不及日本,但漫画产业的基础还是可以的。中国漫画的历史至少有100年。被日本人称为“中国传统漫画”的小人书(连环画)具有可圈可点的历史。仅仅从建国初期算起,中国漫画在当代出版的历史也有半个多世纪。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天天看小人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每年出版漫画报纸、漫画杂志数十种,出版漫画图书数百种。出版漫画音像制品,也有相当的品种和数量。尽管没有具体的统计,但从整体来看,在出版销售中,漫画销售还是占了一定的份额,特别是日本的漫画书已深入千家万户。用日本、韩国漫画研究专家们的话来形容,中国漫画产业的现状是“市场规模小,发展空间大”。不言而喻,要发展中国的漫画产业,必须抓好漫画出版。我认为,从现在起可以尝试做几件事情。第一是单独规划和统计漫画出版情况。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即日本漫画产业还没有形成的时候,日本出版行业就把漫画作为一个大的种类进行单独规划和统计。后来日本漫画产业在70年代腾飞、80年代快速发展、90年代达到繁荣高峰的事实证明,单独分类是很具有战略眼光的。可以预见,让“漫画出版”从“少儿出版”的包裹中脱离出来,单独立项,按照漫画杂志、漫画报纸、漫画单行本(图书)、漫画音像制品、漫画电子出版物、手机(出版的)漫画、网络(出版的)漫画、数字(出版的)漫画等类别,抓好漫画出版单独规划和统计这项基础性工作,必将对中国的漫画产业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力。第二是出版“周刊漫画杂志”和漫画单行本(图书)。为什么“日本的漫画产业肇始于周刊漫画杂志”?为什么“日本的周刊漫画杂志决定了漫画产业的兴衰”?是因为周刊漫画杂志在每周一至每周五与“孩子们上学、大人们上班”的生活节奏(生命周期、生物钟运转周期)相吻合,周刊漫画杂志几乎成为日本人每周的必读杂志。我们中国现有杂志9400多种,季刊、双月刊、月刊、半月刊的杂志应有尽有,唯独周刊杂志甚少,而周刊漫画杂志在全中国更是一本也没有。在大都市、省会城市、发达地区,像前面提到的依托名牌杂志和动漫游戏基地,不妨推出一批周刊漫画杂志,每周给孩子们一份文化大餐。从培育市场的角度说,无论成功与否,都应该进行试验。与漫画杂志相呼应的,是出版漫画单行本(图书)。日本的经验表明,漫画杂志和漫画单行本(图书)是漫画产业的两大支柱。比如,一本定价300日元的漫画杂志,因为连载有人气的漫画作品,其发行册数达到100万册,这本杂志每期的销售收入是3亿日元。这本杂志有人气的漫画作品假如出版单行本(图书),销售收入更是成十倍、成百倍地增长。比如,臼井仪人的《蜡笔小新》,单行本(图书)出版了7卷本,初版首印190万套。每卷本平均定价700日元,7卷本共4900日元,190万套×4900日元,这套书初版的销售收入总共是93.1亿日元。又如,鸟明山的《DRAGONBALL》,单行本(图书)出版了36卷本,初版第一次印刷200万套。每卷本平均定价700日元,36卷本共25200日元,200万套×25200日元,这套书初版的销售收入总共是504亿日元。我们中国漫画单行本(图书)出版的潜力很大,亟待挖掘。可以预测,一旦有一批(周刊)漫画杂志立住脚,有一批漫画作品聚集起人气,漫画杂志带动漫画单行本(图书)出版,漫画单行本(图书)促进漫画杂志连载的繁荣景象就会出现。第三是做足奥运会的文章。《动漫创意产业论》指出,无论是哪个国家,只要申办奥运会成功,就意味着在特定时间内独享奥运会资源。正因为此,由于1964年东京奥运会,日本漫画产业在腾飞之前就出现过黄金发展期;由于1988年汉城奥运会,韩国漫画产业也出现过跨越式发展。特别是在亚洲,“奥运经济”促进漫画产业,已经成为规律,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所以,《动漫创意产业论》断言,乘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东风,中国的漫画产业必将出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到了2009年,中国也将成为名副其实的漫画大国。感悟中野晴行先生之吉言,翻开中国漫画产业新篇章的历史机遇,就在迎接奥运的中国人眼前。做大做强中国漫画产业的用武之地,就在我们出版业的脚下。最近,北京电视台向全社会征集百集电视动画《福娃漫游奥运会》的策划,这无疑是在做“奥运经济”的大文章。应当用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小说)、各具特色的形象,使5个福娃“不同”起来、“鲜活”起来、“立体”起来。这篇大文章一旦做起来,首先带动上游纸介质漫画的创作,其次拉动下游符号形象商品的生产以及版权相关产业的红火。当年北京亚运会的形象大使“熊猫盼盼”,如今仅仅是某个防盗门的商标,这实在太可惜!说得重一点,这是对“熊猫盼盼”的品牌价值、知识产权价值的极大浪费!应当借鉴日本《铁臂阿童木》在日本的电视台持续播放10年以上的成功经验,争取让《福娃漫游奥运会》不仅在奥运会之前、奥运会之中播放,而且还要在奥运会之后长期播放,使之逐渐成为北京动漫产业乃至中国内地动漫产业的“牵引车”之一。3.日本的漫画作者中野晴行所著的《动漫创意产业论》认为,只有漫画作者成为“第一生产者”,漫画才有可能上升到“产业”层次。与日本的漫画读者形成“梯形结构”相类似,在日本漫画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日本的漫画作者也形成了底座为漫画涂鸦者、底座之上为画手(漫画家预备军)、再往上为漫画家、顶端为漫画大师的“金字塔结构”。在无数漫画涂鸦者与少数漫画大师之间,有一条和漫画产业遥相呼应的使画手批量成为漫画家的“生产线”。以日本漫画产业的奠基者、漫画大师手冢治虫为标志,在他之前,著名漫画家有户左行、新关健之介(助)、岛田启三等;与他同时,漫画大师有原一骑,著名漫画家有酒井七马、川崎上流、田河水泡、福岛铁次、水木茂镂、图数大、石森章太郎、才刀鹰、佐藤正明、乔治秋山等;在他之后,漫画大师有宫崎骏,著名漫画家有川口海字、井上雄彦、义博、樱桃子、三条陆、稻田浩司、堀井雄二、弘兼宪史等。正是这条漫画家生产线,成为了日本漫画产业持续发展的生命线。中国的漫画作者虽然不能与日本的相比,但从过去到现在叫得响的还是有一批。比如当年的漫画大师丰子恺、张乐平,比如近年来依然活跃的漫画大师丁聪,比如20世纪90年代涌现出来的漫画家姚非拉、颜开、丘天、聂峻、姚巍、陈翔、郑旭升等,比如21世纪第一个五年涌现出来的漫画家猪乐桃、客心、寂地、便雅悯(Benjamin)等。以上这些漫画大师和漫画家,为中国漫画文化的延续,为中国漫画产业的发展,都做出了或正在做出贡献。为了加快中国漫画产业的发展,应当加大中国漫画人才的培养力度。学校培养人才,实践自学成才,这是获得人才的两大途径。不过,借鉴日本的经验,我们也可以考虑走一些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捷径。比如,日本的手冢治虫们,当初表演的舞台,不是充满现代气息的漫画杂志,而是更具传统色彩的漫画“赤本”和漫画“贷本”,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今天的漫画,是传统与现代结合的产物。中国的“传统连环漫画”小人书,历史悠久,积淀深厚,这个舞台曾经人才辈出。建国以来,小人书不断涌现精品力作,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达到了辉煌的顶点。在今天,能不能重新寻找传统小人书与现代漫画的对接点,为漫画内容添加“增长点”?能不能促进大批沉寂已久的小人书画家向漫画画家的转变,以扩充还显单薄的漫画家队伍?再如,当漫画成为产业并且不断扩大规模的时候,依靠“团队漫画家”比依靠个人漫画家更有效率,这种“团队漫画家”,就是漫画工作室体制。在漫画工作室里,按照分工制,文字作者提供故事(小说、情节)或称为脚本(电影剧本、剧情说明)。画手(漫画家)根据故事构思绘画。一部分助手进行“拐小弯”构图、以钢笔线条取代铅笔线条、添加背景、涂抹油彩、贴上透明坐标纸等作业;一部分助手负责联系漫画在杂志上刊登、漫画出版单行本(图书)、漫画制作成动画、从漫画开发游戏娱乐软件和符号形象商品等工作;还有一部分助手负责漫画的宣传推广、漫画的版权交易。职业经理人则负责日常生产和经营的全部过程。漫画工作室的突出特点,就是能够促进漫画创作的可持续发展。借鉴漫画工作室的方式,有利于集中智力,发挥各种优势,多出快出漫画产品;同时也有利于聚集十分有限的漫画人才,促进漫画人才的历练和成熟。像前面提到的《福娃漫游奥运会》这样
本文标题:浅谈中国动漫创意产业现状及今后的发展道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152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