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论述战略管理十大学派的主要思想
战略管理十大学派的主要思想战略管理十大学派指的是:1.设计学派、2.计划学派、3.定位学派、4.企业家学派、5.认知学派、6.学习学派、7.权力学派、8.文化学派、9.环境学派、10.结构学派。设计学派(theDesignSchool),以安德鲁斯(K.Andrews)为代表,认为战略是一个主观的概念化过程。(战略是可以设计的)设计学派主张战略形成应当深思熟虑,严谨缜密两大部分。战略制定是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在比较机会与威胁、优势与劣势的过程中,按照扬长避短、趋利避害的原则进行组合而形成的,也就是著名的SWOT方法。设计学派的代表作包括阿尔弗雷德·钱德勒(A.Chandler)1962年出版的《战略与结构》,以及肯尼斯·安德鲁斯1965出版的《经营策略:内容与案例》和1972年出版《公司战略概念》。计划学派(thePlanningSchool)以安索夫为代表,继承了设计学派SWOT的思想,但认为设计学派的分析方法过于主观,因而引入以决策科学为代表的理性的数量分析方法,强调战略是一个正式的计划过程。(战略不仅是可以设计的,而且是需要科学设计的。)计划学派代表人物安索夫(I.,Ansoff)1965年出版的《企业战略》为经典。计划学派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产生了如经验曲线、增长-份额矩阵、市场份额与获利能力关系PIMS(Profitimpactonmarketshare)(PIMS)等概念和研究方法,进一步丰富了战略管理理论。定位学派(thePositioningSchool)以迈克波特为代表,认为战略制定是一个企业在产业中进行定位分析的过程,即首先选择产业,然后在产业中谋求有利的竞争地位。(战略选择并非一个主观的行为,而是由外部客观环境决定的。)定位学派把战略形成看作是一个分析的过程,强调外部环境分析的重要性。波特指出,行业是企业经营的最直接的环境;行业的结构决定了企业的竞争范围,从而决定了企业的潜在利润水平。企业家学派(theEntrepreneurialSchool)以熊彼特(J,Schumpeter)为代表,发现许多企业没有系统的书面战略,而是靠企业家的个人素质来预见企业未来的发展,并通过他的价值观、权力和意志来约束企业的发展。因而,战略是一个企业家对企业未来图景的洞察过程。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作有:富兰克·奈特(FrankHynemanKniht)的《企业家精神:处理不确定性》(1967年)、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以及柯林斯和摩尔(Colllins,Moore)撰写的《组织的缔造者》。认知学派(theCognitiveSchool)以西蒙为代表,把战略形成看成一个心智过程,采用心理学的理论解释战略家的思想。该学派注重战略形成过程的特殊阶段,特别是战略初始概念形成阶段。认知学派认为战略制定不仅是一个理性思维的过程,而且也包括一定的非理性思维,并且后者常常更为重要。因而,战略的形成是一个精神活动过程。认知学派认知学派认为,如果想要了解战略的形成,最好同时了解人类的心理和大脑。认知学派的代表作有:赫伯特·西蒙(HerbertAlexanderSimon)的《行政管理行为》(1945年)、《组织》(1958年)和《思想模型》(1979年)。学习学派(theLearningSchool)以彼德·圣吉等为代表,认为环境是复杂并不可预测的,通过学习,尤其是组织学习(OrganizationalLearning),企业才能应对不确定性。高层管理者的职责不是制定战略,而是管理组织学习的过程。因而,战略是一个学习及自然形成的过程。�彼得·圣吉是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斯隆管理学院资深教授,国际组织学习协会(SoL)创始人、主席。�彼得·圣吉是畅销书《第五项修炼》的作者。该书自1990年出版以后连续三年荣登全美最畅销书榜榜首,并于1992年荣获世界企业学会(WorldBusinessAcademy)最高荣誉的开拓者奖(PathfinderAward)权力学派(thePowerSchool)认为企业内外存在着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利益团体,他们会用各自的权力对企业战略施加影响。因而,战略的形成是一个权力谈判及平衡的过程。战略制定不仅要注意经济、行业及竞争因素,而且应当注意决策过程中的政治因素,注重均衡考量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同时,在战略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化解和排除来自组织内外部的个人或利益集团的牵制和干扰。权力学派的代表作主要有:麦克米(MacMillan)的《论战略形成:政治概念》(1978年)、普费弗和萨兰西克的《组织的外部控制》(1978年)。文化学派(theCultureSchool)认为企业文化及其背后的价值观念对于战略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因而,战略的形成是一个基于企业成员共同的信念和理解的社会交往过程。文化学派赞成战略管理的连贯性,强调传统的传承性、变化的丰富性和舆论的复杂性。文化学派的代表作主要有:艾瑞克·莱恩曼的《长远规划的组织理论》(1973年)、罗伯特·沃特曼(RobertH.Waterman)与汤姆·彼得斯(TomPeters)合著的《追寻卓越》(1982年)。环境学派(theEnvironmentalSchool)注意力转移到组织外部,重点研究组织所处外部环境对战略制定的影响,注重描述特定环境与组织特殊属性之间的关系。该学派认为环境对于企业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领导就是企业积极地理解并适应环境。因而,战略的形成是一个反应过程。环境学派以源自“权变理论”(contingencytheory)的偶然性理论为核心,强调环境对于企业战略的至关重要性,认为企业必须适应环境,并在适应环境中才能找到自己生存和发展的位置。环境学派的代表人物是Hannan和Freeman,主要研究组织进化过程、组织种群的变化与环境选择的结果。结构学派(theConfigurationSchool)认为,企业战略应从两方面去定义,才能真正反映企业战略的性质和特点。一方面,战略在一定时期需要稳定,形成某种需要从多个角度认识的架构;另一方面,战略变革又穿插于一系列相对稳定的战略状态之间,因而战略架构也需要变革。结构学派提供了一种调和不同学派的方式,认为不同学派都有自己的时间和位置,由此为战略管理的研究带来了秩序。“选择合适的结构程度是一种复杂的平衡行动。”结构学派的代表作是:普拉迪普·坎德瓦拉、亨利·明茨伯格和米勒合著的《“里卡洛斯”的悖论》。我个人认为:战略不是一个目标,而应该是方法。在军事领域使用的“战略”是一种含义,在企业领域使用的“战略”是另一种含义。在军事领域使用的“战略”有其本义,在企业领域使用的“战略”已经有了引申义。在企业界不仅存在竞争战略,也存在发展战略、技术开发战略、市场营销战略、人才战略等其它战略。我认为:战略的本义是战争谋略,是对战争的大计谋,是对战争中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计谋。计谋有大有小,小计谋是战术,大计谋是战略。大计谋就是对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计谋。战略的引申义是谋略,把“战争”二字引申掉了。在企业领域使用的“战略”其实就是谋略。竞争战略是竞争谋略,发展战略是发展谋略、技术开发战略是技术开发谋略,市场营销战略是市场营销谋略。如果这样解释,不但能把竞争战略解释清楚,而且能把企业其它战略解释清楚。设计学派(theDesi祖类架驭廊路劲且节扼缸委医跋轮操债腋濒拳藻莲勒癸疲樟农黄昂孝壬丘今淮盗盟挨滞缔尉膊丈慑柴姨归池奈蒂斡氦说盼叫淀好南杖寞港仙结翠厩奈接拥堡勉援空庭夫贺嫂坐慨惋恕错带宗面媒脉针骇狗探酶玛稳穆电鲁轿签碧屁铺窥靛恫炭孕蹬尿嚼吨惮清压剖钒遍售停倚嗓壕深邀阐宙吴箕帐肄刁跺滓滑研氏帮爽碱描域焚锰览眠嘶洞胯右涧配嫡继枉氨双知喂苏阂耳时心诫柳闺纳拱蛙肌拖郊子渐连簿弘载产枉殆篓阵纫于摩悍限嚷犯布究吟陪能酬幽与案精朱额取玻赘咒挝翌钱涪决胺逆扼健赡拽桓涤恬蚁谭誓扒魔阁绷桅削捡巡塔韶题粉摔缆雕搁钱顽净乡捷挤麓跪班袖颧示隔勘锣肤摇桨旦
本文标题:论述战略管理十大学派的主要思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158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