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合集
血液一般检验(含仪器)1、抗凝: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去除或者抑制血液中某些凝血因子的活性,以阻止血液凝固。能够阻止血液凝固的物质称为抗凝剂或抗凝物质。2、瑞氏染色:利用不同种类的细胞或同一细胞的不同成分对瑞氏染色液中酸性及碱性染料的结合能力不同的特点,用瑞氏染色液将不同种类的细胞或同一细胞的不同成分染成不同的颜色,以便进行显微镜检查的染色法。3、红细胞计数(RBC):指测定单位体积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4、血红蛋白(Hb,HGB)是在人体有核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内合成的一种含色素辅基的结合蛋白质,是红细胞内的运输蛋白。5、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血红蛋白、血细胞比积低于参考值下限,称为贫血。临床上通常以血红蛋白为标准。6、网织红细胞(Ret):是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到完全成熟的红细胞之间的过渡型(未成熟)红细胞,略大于成熟红细胞。其胞质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RNA经碱性染料(如煌焦油蓝、新亚甲蓝等)活体染色后,形成蓝色或紫色的点粒状或丝网状沉淀物。7、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是不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内残存的核酸变性、聚集形成颗粒,经碱性染料(如亚甲蓝)染色后,细胞内可见到深染的颗粒;若以Wright染色,则在粉红色的胞质中出现蓝黑色颗粒,故名嗜碱性点彩红细胞。8、红细胞比积(HCT/PCV):是指一定体积的全血中红细胞所占体积的相对比例。9、红细胞平均容积(MCV):指红细胞群体中,单个红细胞体积的平均值,以飞升(fl)为单位。10、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指红细胞群体中,单个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的平均值,以皮克(pg)为单位。11、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指全部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的平均值,单位为(g/L)。12、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CHCM):是RBC/HC直方图的平均值,参考区间在280~410g/L。14、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是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即反映红细胞大小不均的客观指标。①RDW-CV:是红细胞在体积分布曲线上1SD的分布宽度与MCV的比值(正常RDW-CV=11.5%~14.5%);②RDW-SD:是以红细胞分布的峰值相当于100%时的20%界限的分布宽度,以fl表示[正常RDW-SD=(42±5)fl]15、红细胞沉降率(ESR)简称血沉,是指在规定条件下,离体抗凝全血中的红细胞自然下沉的速率。16、白细胞计数(WBC):是指测定单位容积的外周血液中白细胞总数。白细胞总数高于正常值(成人为10×10^9/L)称白细胞增多,低于正常值(成人为4×10^9/L)称白细胞减少。粒细胞<0.5×10^9/L称为急性粒细胞缺乏症。17、白细胞分类计数(DLC)是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后血涂片上白细胞的形态,并进行分类计数,以求得各种白细胞的比值(百分率)和绝对值。类白血病反应:是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当刺激因素去除后,类白血病反应也逐渐消失。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外周血液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大于0.1×10^9/L。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是指成人外周血液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小于0.05×10^9/L。单核细胞增多:是指成人外周血液单核细胞绝对值大于0.8×10^9/L。18、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在严重的化脓性感染、败血症、恶性肿瘤、急性中毒、大面积烧伤等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可发生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形成、杜勒小体、退行性变等形态改变。①中毒颗粒:在严重感染及大面积烧伤等情况下,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紫黑色或深紫褐色颗粒,称为~。②空泡形成:中性粒细胞粒细胞的胞质或胞核出现一个或数个空泡,是细胞发生脂肪变性和颗粒缺失的结果。③杜勒小体:是中性粒细胞胞质中蓝色或灰色的包涵体,常单个或成群位于细胞边缘,由糖原颗粒和内质网组成。19、棒状小体: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的紫红色细杆状物质,1个或数个,长约1~6μm,称为棒状小体。若出现数个棒状小体,呈束状排列(柴束状)的白细胞称为柴捆(faggot)细胞。20、核左移:外周血液的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和)出现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甚至早幼粒细胞的现象称为核左移。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增高称为再生性核左移;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称为退行性核左移。21、核右移:外周血液的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并且5叶核以上的中性粒细胞>3%时称为核右移。22、异型淋巴细胞:在病毒(如腺病毒、人类疱疹病毒等)、原虫(如弓形虫)感染,药物反应、结缔组织疾病、应激状态或过敏原等因素刺激下,淋巴细胞增生并发生形态上的变化,表现为胞体增大、胞质增多、嗜碱性增强、细胞核母细胞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或反应性淋巴细胞。23、卫星核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主核旁有1个游离的卫星小核称为卫星核淋巴细胞。24、Mott细胞:即胞质中充满Russel小体的浆细胞,Russel小体是一些球蛋白的聚集物,常呈球形、排列紧密,形如桑椹,故也称之为桑椹细胞。若在血涂片制备过程中将细胞推散,Russel小体散布于胞质中,又称之为葡萄状浆细胞。25、血小板:是由骨髓造血组织中的巨核细胞产生的,具有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以及黏附、聚集、释放、促凝和血块收缩等功能的细胞。血小板计数(PLT):是测定单位容积的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26、血小板卫星现象:血小板黏附、围绕于中性粒细胞周围(或偶尔黏附于单核细胞)的现象,有时可见血小板吞噬现象。此时,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形态和功能均正常。尿液一般检验1、晨尿:是指清晨起床后、未进早餐和做运动之前第一次排出的尿液。2、第2次晨尿:第2次晨尿是指采集晨尿后2~4h内的尿液,要求患者从前一天晚上起到采集此次尿液标本时,只饮水200ml。3、随机尿:是指患者无需任何准备、不受时间限制、随时排出的尿液标本。餐后尿:指午餐后2~4小时内的尿液。4、3小时尿:上午6时~9时的尿液称为3小时尿。5、12小时尿:从晚上8时开始到次日早晨8时终止的12小时内的全部尿液。6、24小时尿:采集的当天,患者排空膀胱并弃去尿液,从此时开始计时并采集尿液,将24小时内的尿液全部采集于容器中;结束采集的次日(24小时后),患者排空膀胱,且将尿液采集于同一容器内。如此采集的尿液称为~。7、尿三杯试验:患者一次连续排尿,分别采集前段、中段、末段的尿液,分装于三个尿杯中,第1/3杯10ml,第2杯采集其余大部分尿液。8、中段尿(midstreamurine):排尿过程中,弃去前后时段排出的尿液,以无菌容器采集中间时段的尿液,即~。9、尿量:指24小时内排出体外的尿液总量。①多尿(polyuria):是指成人24小时的尿量超过2.5L,儿童24小时尿量超过3L。②少尿(oliguria):24小时尿量少于0.4L或每小时尿量持续小于17ml(儿童小于0.8ml/kg)。③无尿(anuria):12小时无尿或24小时尿量小于100ml。10、血尿(hematuria):尿液内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时称为~①肉眼血尿:1L尿液内含有1ml以上血液,且尿液外观呈红色,称为~。②镜下血尿:如尿液外观未见红色,离心尿液镜下红细胞3个/HP,称为~。11、血红蛋白尿:血管内溶血时,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多,超过珠蛋白结合能力(约1.3g/L),可通过肾小球滤出而形成的暗红、棕红甚至酱油色的尿液,称为~。12、肌红蛋白尿:当肌肉组织广泛损伤、变性时血浆肌红蛋白含量增高,经肾脏排出,产生的粉红色或暗红色尿液。13、胆红素尿:尿液中含有大量的结合胆红素所致。外观呈深黄色,振荡后泡沫亦呈黄色,见于阻塞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若在空气中久置可因胆红素被氧化为胆绿素而使尿液外观呈棕绿色。14、乳糜尿:由于泌尿系统淋巴管破裂或深部淋巴管阻塞致使乳糜液或淋巴液进入尿液,尿液呈乳白色浑浊,称为~。15、脓细胞:在炎症过程中被破坏、变性或坏死的中性粒细胞。其外形多变不规则,胞质内常充满颗粒,胞核模糊不清,常聚集成团,边界不清。脓尿(pyuria):由于含有大量白细胞,外观呈黄白色或白色的尿液。①镜下脓尿:尿液白细胞5个/HP。②肉眼脓尿:尿液中含大量白细胞而呈乳白色,甚至出现块状,称为~【补充】闪光细胞:低渗尿液中,中性粒细胞胞质内颗粒呈布朗运动,在油镜下由于光的折射可见灰蓝色发光现象,运动似星状闪光,故名。16、尿比重(SG):指尿液在4℃时与同体积纯水的质量之比,是尿液中所含溶质浓度的指标。尿渗量(Osm):指尿液中具有渗透活性的全部溶质微粒的总数量,与颗粒大小及所带电荷无关,反映了溶质和水的相对排出速度。17、蛋白尿(proteinuria):当尿液中的蛋白质超过150mg/24h(或超过100mg/L)时,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称为~。一、生理性蛋白尿:因机体内外环境因素的变化所产生的蛋白尿,称为~。①功能性蛋白尿:泌尿系统无器质性病变,尿液内暂时出现少量蛋白质,称为~。②体位性蛋白尿:又称直立性蛋白尿,在直立时出现蛋白尿而卧位则消失,且无血尿、高血压、水肿等现象。③偶然性蛋白尿:又称假性蛋白尿。由于尿液中混入血液、脓液、黏液、生殖系统分泌物或月经血等,导致尿蛋白定性试验阳性的蛋白尿。二、病理性蛋白尿①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球滤过膜因炎症、免疫、代谢等因素损伤后,虑过膜孔径增大、断裂和(或)静电屏障作用减弱,血浆蛋白特别是白蛋白滤出,超出近端肾小管重吸收能力而形成的蛋白尿。肾小球滤过膜对血浆蛋白通过具有一定的选择性,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蛋白质滤过较缓慢,而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蛋白质则相对容易透过,①选择性蛋白尿:当形成的蛋白尿以小分子蛋白为主时称为~。②非选择性蛋白尿:肾小球滤过膜失去选择性滤过能力,可滤过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蛋白质,此时形成的蛋白尿称为~。②肾小管性蛋白尿:指肾小管受到感染、中毒损伤或继发于肾小球疾病时,重吸收的能力降低或抑制而出现的以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蛋白质为主的蛋白尿。③混合性蛋白尿:病变同时或相继累及肾小球和肾小管而产生的蛋白尿,兼具以上两种蛋白尿的特点。④溢出性蛋白尿:(肾小球/肾小管功能均正常)因血浆中相对分子质量较小或阳性电荷蛋白异常增多,经肾小球滤过,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所形成的蛋白尿,即~。⑤组织性蛋白尿:指来源于肾小管代谢产生的、组织破坏分解的、炎症或药物刺激泌尿系统分泌的蛋白质,进入尿液而形成的蛋白尿。18、糖尿(glucosuria):尿糖定性试验呈阳性的尿液,取决于血糖浓度、肾血流量和肾糖阀。一般指葡萄糖尿。肾糖阈: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最低血糖浓度,称为~。血糖正常性糖尿:又称肾性糖尿,是由于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功能减退,引起肾阈值降低所致。19、酮体:是乙酰乙酸(占20%)、β-羟基丁酸(占78%)和丙酮(占2%)的总称,它们是机体脂肪氧化代谢产生的中间产物。20尿中胆色素包括胆红素、尿胆原及尿胆素,俗称尿三胆。胆红素:红细胞破坏后的代谢产物,可分为游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尿胆原:是胆红素在肠道中被细菌还原所产生,尿胆原经空气氧化及光线照射后转变成黄色的尿胆素(粪胆素)。21、微量清(白)蛋白尿:是指尿中清蛋白含量超过健康人水平,但常规尿蛋白试验为阴性的低浓度清蛋白尿。22、本周蛋白:骨髓瘤细胞所合成的异常免疫球蛋白,其轻链(LC)产生过多,LC能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当浓度超过近曲小管的重吸收能力时,可自尿液中排出,即本周蛋白尿或轻链尿。此轻链即本周蛋白(BJP),本周蛋白在pH4.9±0.1条件下,加热至40℃~60℃时可发生凝固,温度升至90℃~100℃时溶解,而温度减低至56℃左右,又可重新凝固,故又称为凝溶蛋白。23、尿沉渣:尿液排出体外并经离心沉淀后,能在显微镜下看得到的有形成分。是尿液中有形沉淀成分的统称。24、管型(cast):是蛋白质、细胞及其崩解产物在肾小管、集合管内凝固而形成的圆柱形蛋白凝聚体。粪便检验1、夏科-莱登结晶(Charcot-Leyden):为菱形无色透明结晶,其两端尖长,大小不等,折光性强,是嗜酸粒细胞破裂后嗜酸性颗粒相互融合而成。2、隐血(OB):上消化道出血量小于5ml,粪便中无
本文标题: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合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207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