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灯笼吴伯箫学习目标1.分析作者是如何将与灯笼有关的情节有序地结合在一起的,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2.学习作者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写作方法,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悟作者在叙事过程中蕴含着的情感变化。3.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4321目录65猜谜激趣,导入新课检查预习,字词交流略读课文,梳理结构精读课文,品味语言赏读课文,写作特色拓展延伸,布置作业猜谜激趣,导入新课一个南瓜两头儿空,肚里开花放光明,有瓜没叶儿高高挂,照得面前一片红。(打一物)大红灯笼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如今,红灯笼更是风行全国,制作更加精美。在中国人眼中,红灯笼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象征着幸福、光明、活力、圆满与富贵,所以人人都喜欢。今天我们就走进吴伯箫先生的回忆,和他一起欣赏不一样的“灯笼”。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于1938年4月投奔革命圣地延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曾担任边区政府教育厅中等教育科科长。吴伯箫1906—1982检查预习,字词交流争讼()焚身()溺炕()神龛()皎洁()犬吠()乡绅()斡旋()静穆()思慕()怅惘()锵然()裴公()燎原()司马懿()熙熙然()夜深星阑()霍骠姚()sòngkānshēnmùpéixīfénjiǎowòchàngwǎngliáolánpiàoyìqiāngmùfèinì斡旋:家来:幽悄:掌故:静穆:垂珠联珑:调停,调解。方言,即回家来。幽深寂静。历史上的制度沿革、人物事迹等。安静庄严。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领域:思慕:怅惘:褪色:燎原:人情世故:马前卒:学术思想或社会活动的范围。思念(自己敬仰的人)。心里有事,没精打采;惆怅迷惘。布匹、衣服等的颜色逐渐变淡。(大火)延烧原野。为人处世的道理。旧时指在马前供奔走使役的人。现用来比喻在前面奔走效力的人。略读课文,梳理结构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划分段落,理清脉络。抒发作者的爱国之情。第三部分(12)抒写了“我”关于灯笼的一些回忆。第二部分(2〜11)叙写小时候喜爱火光的情景。第一部分(1)思考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灯笼”是文本的线索,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灯笼的事情以表达自己的情感。精读课文,品味语言请同学们仔细阅读3〜9自然段,分组讨论:这几段围绕“灯笼”具体写了哪些事?第3段,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第5段,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第6段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第7段,元宵节看灯;第8段,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朱门;第9段,纱灯上描红;第10段,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第11段,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结合下列语句,说一说灯笼有着怎样的意义。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1灯笼映照着长幼情笃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灯笼宣照着母子情深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灯笼慰藉着孤行客的心灯笼显示着主人的地位与权势。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2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灯笼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灯笼使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仔细阅读课文第10〜11段,讨论思考:关于宫灯的想象和对古代将领挑灯看剑的描写有什么深刻的含义?由宫灯联想到书中关于灯笼的描绘,说明灯笼的历史悠久。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表明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从历史文化及个人情感上表明灯笼对我们整个民族的重要意义。3材料链接: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在精心安排下,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了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灯笼》正是这个时期回忆主题的文章。结尾写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是为后面的直抒胸臆做铺垫:“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几句皆借灯笼表达自己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此时的情感早已不再沉浸于回忆,而超脱出来,表达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表现出自己要同时代共呼吸的担当精神。赏读课文,写作特色回忆的诸事中寄寓情感,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征,而能达到寓情自然的目的,还在于作者擅长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默读课文,合作探究本文的写作特色。表达方式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综合运用哪些表达方式及其作用?以第3段和第11段为例,第3段写“我”去接祖父和祖父讲故事是记叙,“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是抒情。第11段“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是抒情,其他的句子主要是描写。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既创设了感人的意境,又抒发了强烈的情感。结构严谨分析开头两段和结尾一段的作用。开头两段写小孩子喜欢火,三家村的往事,既写出人们对光明的渴望,又自然引出下文对有关灯笼往事的回忆。结尾一段又由灯笼联想到“燎原的一把烈火”,再用一“壮”字,再次升华中心,赞颂蓬勃发展的中国革命。可见,文本前两段与结尾联想的两段紧密联系,中间诸段落俱为回忆,作者之为文独具匠心,巧设结构。使用方言,地方味浓郁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出文中使用的方言,结合注释理解含义,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文章地方色彩浓郁,多用方言,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拓展延伸,布置作业借鉴本文写法特点,以《照片》为题写一篇散文。学着运用叙事描写抒情相结合的写法。《灯笼》这篇散文,作者通过回忆与灯笼有关的故事,寄托了对亲情的眷恋,对故乡风物人情的思念,为我们展示了一幅饱含深情的风俗画。并借灯笼寄寓了作者热烈的爱国情感,表达了作者随时准备为国杀敌、保家卫国的强烈愿望。文章结构严谨,使用了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大量使用方言,地方色彩浓郁,感情丰富,是我们学习散文的典范之作。
本文标题:《灯笼》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228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