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语言学纲要第七章-语言的演变与分化
第七章语言的演变与分化第一节语言演变的原因和特点一、社会的发展是语言演变的基本条件语言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语言在使用中改变。语言的任意性与语言的演变。人生下来就面对一个先验存在的语言系统,因而不存在改变语言的企图,但语言的任意性原则又允许语言有改变的可能。语言随社会的发展而演变不能狭义地理解为语言对应于不同的社会阶段和状态而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发展。社会的发展主要影响语言的词汇概念层面。词汇最能反映时代的变迁。网络,电子邮件,上网,课件,博客等新词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笔”“房子”这些名词的具体外延也随时代的变化而变。不同社会的联系、交往、接触也必然会推进语言的演变。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入居中原,中原的汉人南迁,这样语言出现接触,引起了语言的变动。元、清都是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统治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也对汉语产生了影响。二、语言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和语言的演变语言如何演变是由语言系统内部的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决定的,难以从社会的因素中寻找直接的答案。语言内部的各种因素处于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相互间呈现一种平衡的状态,如果其中某一种因素由于某种原因发生了变化,破坏了原有的平衡,那么系统内的有关部分就会重新调整相互间的关系,达到新的平衡。这就是语言系统的自组织性。汉语词汇从单音节到复音节,是由于音节结构的简化(浊音清化,复辅音消失,辅音韵尾消失等),同音词增多,为保持语言符号的区别性,汉语词汇走上了双音化的道路。语音的简化造成印欧语中形态的简化和语序的固定化。语言中语音、语义、语法系统内部的各要素之间,以及这些系统彼此之间,都有互相联系和互相制约的关系,局部的变化往往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三、语言演变的特点作为交际工具的性质,决定了语言的演变只能是渐变的,而且系统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演变速度是不平衡的。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是语言发展的两大特点。渐变性:A——A/B——B。在新形式B取代旧形式A的过程中,一定存在一个AB共用的时期。不平衡性1、词汇变化最快,语音和语法就稳定得多。词汇的基础非常稳固。它表现在两方面:1词汇中的基本词汇部分反映交际中最常用的基本概念,很不容易起变化;2构造新词的材料除了外语借入成分之外,几乎都是语言中古已有之的成分,构成新词的格式也是语言中现成的格式。词汇的发展不会带来语音和语法的立刻变化。几十个音位的排列组合完全能够满足语言表达的需要。即使词汇数量增多,也不会立刻影响到音位系统。词汇的增减也不会影响到句法规则的改变,新的词可以用于旧有的结构中,虽然有的词消失了,但是句法规则还存在于许多其他词语中,因此不会随之消失。2、在一个部门内部,同样的语言现象由于所处的条件不同,其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如:舌尖音和舌根音的腭化只在齐撮两呼前发生,不在开合两呼前发生。3、同一语言现象的演变速度、演变方向,在不同的地区也可以不一样,它在有些地区不变,有的地区这样变,有的地区那样变,因而产生了地域方言或亲属语言的差别。社会的分化是产生地域方言或亲属语言的社会原因,语言演变的不平衡性是产生地域方言或亲属语言的语言内部原因。一般说来,语言系统中的所谓不规则现象、种种例外以及某些惯用法等等,都是古代语言保留在今天语言系统中的历史层积,是语言演变不平衡性的见证。这些现象为探索语言的历史演变提供了一些重要的线索。第二节语言的分化一、语言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地域方言在一个地区中出现的语言新成分一般不大容易传播到其他地区去,语言中某些固有成分的改变或消失也不大容易波及其他地区。这样,各地区使用的本来相同的语言,共同点不断减少,不同点不断增加,逐渐形成各地区语言的相对独立发展的道路。于是共同语就在各个地区形成了变体,出现了地域方言。一部分居民的大规模的集体迁徙也会促使方言的产生。如客家话的形成就是东晋到明朝初年间,原来住在中原一带的居民三次向我国南方的大迁徙形成的。方言随着社会的分裂,分化为几个独立的社会,就可能形成独立的语言。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各个语言,叫做亲属语言。地域方言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上。划分方言的主要依据也是语音。词汇上也有不少差别,语法的差别相对较少。方言、次方言、土语。究竟多大的差别才算不同的方言?这没有统一的标准,俄语、英语等内部方言差别比较小,而汉语方言间差别大。听得懂、听不懂不能作为划分方言的标准。划分方言不能光凭语言本身的差异,还要看使用方言的人是不是属于同一个民族和各方言之上是不是还有一个共同语作为各地区人们的交际工具。要考虑到政治的因素,不是一个纯语言学的问题。汉族是一个统一的民族,汉语各方言虽然不一定能通话,但是有普通话作为共同的交际工具,而且还有共同的书面语。所以,汉语的各方言尽管分歧大,还是一种语言的不同方言。瑞典语与丹麦语、挪威语互通性很高,都属于斯堪的那维亚语,但却属于不同的语言,因为在政治上属于不同的国家总之,方言是同一个民族语言里的地域分支,在确定方言身分的时候,要同时考虑两方面的因素:统一的社会和语言本身的差异。不过也有不同的民族或国家说同一种语言的情况,如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这是殖民的结果。找出方言与普通话的异同和对应规律,对于推普和地方干部掌握方言是有用的。可以从纯语言学理论的角度将一种方言作为一种独立的体系加以研究。也可以用方言材料探索历史演变。古语里的成分在各种方言里的变化有快有慢,有时又呈现不同的发展趋向,因而把方言里的有关成分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往往可以找出语言发展的线索。三、社会方言各种言语社团在全民语言的基础上产生各有自己特点的语言分支或语言变体,这就是所谓社会方言。社会方言是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变异。社会方言的数量难以确切说明。有多少个言语社团就有多少社会方言,言语社团的数量是难于确切统计的。社会方言的特点在语音(女国音,把jqx读为zcs,主要发生在齐齿呼前,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语言学家黎锦熙第一个报道了这种在女中学生中常见的语音现象。)、词汇(指自已的“人家”“讨厌”)、语法(使用英语的女性较多用疑问句)等方面都可能出现,但引人注目的还是一部分用词的不同。黑话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其他的社会方言没有排他性,不拒绝其他言语社团的人们了解、运用,而黑话具有强烈的排他性。一个人如交叉地生活在几个言语社团之中,就能同时掌握几种社会方言。一个人掌握社会方言的数量的多少,决定于他的社会活动的广度和深度。正因为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与社会方言有这种交叉的关系,因而发生在一个言语社团内部的语言变异就容易扩散到其他言语社团中去,从而引起语言的变化。同一言语社团的人不一定总是使用同一语言形式。人们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交际对象会使用不同风格的语言变体。社会方言所用的材料和结构规则都是全民共同的。社会方言可以为全民语言贡献词汇。社会方言用词可能变成一般用词。“感染”“基因”四、亲属语言和语言的谱系分类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称为亲属语言。亲属语言的源头语称为母语或原始基础语、基础语,这些语言的后代称为子语。根据语言的亲属关系对语言所作的分类,叫做语言的谱系分类。可以分出语系、语族、语支、语群等。亲属语言既然是从一个原始基础语分化发展而来的,它们的语音、语法、词汇的同源成分必定具有明显的、成系列对应的特点,正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来确定语言的亲属关系。世界上的各种语言按其亲属关系大致可以分为:汉藏语系印欧语系乌拉尔语系(芬兰、匈牙利、爱沙尼亚语)阿尔泰语系(土耳其、蒙古)闪-含语系(阿拉伯、希伯莱,豪撒语)高加索语系(格鲁吉亚、车臣、阿部哈兹等,500多万人,内部分歧很大。)达罗毗荼语系(印度和斯里兰卡泰米尔语、印度的Malayalam和特拉古语)马来-玻利尼西亚语系(印度尼西亚、夏威夷、菲律宾的塔加拉族语)南亚语系(越南、泰国、柬埔寨境内的孟高棉语)。《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有些语言的亲属关系不清:日语、朝鲜语、巴斯克语。世界语言的谱系分类1汉藏乌拉尔印欧阿尔泰阿菲罗-亚细亚班图尼罗-撒印欧印欧阿尔泰达罗毗荼南岛爱斯基摩纳-德内凯楚亚毛利/澳土著南亚科依桑印欧语系:日尔曼语族:英语德语瑞典挪威凯尔特语族:爱尔兰、威尔士、Breton(布里多尼)拉丁语族/罗曼语族: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斯拉夫语族:俄语、波兰语、捷克语印度-伊朗语族:印地语、孟加拉语,波斯语希腊语阿尔巴尼亚语亚美尼亚语(分布在亚美尼亚、格鲁吉亚、阿塞拜疆等国,土耳其和中东地区也有大量使用者)波罗的语族(拉脱维亚、立陶宛)研究的最充分的是印欧语系,最不清楚的是汉藏语系。一般认为,汉藏语系包括汉语及侗台(侗语、水语、壮语、布衣语、泰语、老挝语等)、苗瑶(苗、瑶、畲族的语言)和藏缅(藏语、缅甸语、羌语、嘉戎语等)三个语族。一般都有声调而没有词重音,多用词序、虚词表示语法关系,虚词中有一类特殊的类别词(量词)。我国境内有:汉藏语系:汉语族、藏缅语族壮侗(侗台)语族、苗瑶语族高山族语言南亚语系:佤、布朗、德昂、崩龙语等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突厥语族、满-通古斯语族(满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俄罗斯境内的一些民族的语言)印欧语系:塔吉克语南岛语系:维吾尔语、哈萨克语、乌兹别克语、柯尔克孜(吉尔吉斯)语等第三节语言的统一一、语言随着社会的统一而统一汉语的书面语自古以来大体上都是统一的。到元代时产生一种新的统一的书面语“天下通语”,是一种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书面语。后来产生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都用这种天下通语写成。但口语的统一直至今天还没有完成。官话只能在官吏和知识分子中起一点作用,这是因为缺乏经济的力量。世界上其他各国的方言差别的消失和语言的统一与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有密切关系。贸易的发展需要打开统一的市场,就要求语言的统一。五四时期形成国语运动,与白话文运动相辅而行。国语运动收效甚微。解放后推广普通话。二、共同语共同语是社会打破地域隔阂、走向统一时出现的语言形式。在多数情况下,共同语就是过去的通用语。一种语言的共同语是在某一个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方言可能由于政治地位(如北京话)、经济地位(伦敦方言)、文化地位(意大利多斯岗方言,但丁、薄伽丘、彼特拉克等大文豪用这种方言写成了著名的作品)而成为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但要使这一方言取代其他方言而实现语言的统一,必须有经济的基础。多民族的国家中各民族还需要一个共同的交际工具。汉语就起到了这样的族际交际语的作用。有些国家中这种语言可能不止一种。加拿大有英语和法语两种。瑞士有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罗曼希语。三、共同语的规范根据语言的发展规律为语言的运用确定语音、语汇、语法各方面的标准。规范化的主要对象是书面语。把那些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新成分、新用法固定下来,对于那些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成分和用法,应该根据规范化的要求,妥善地加以处理。语音方面的例子:“亚”读四声,不读三声。“质”读四声不读三声或二声。“危”读一声,不读二声。“束”不读su。词汇方面的例子:“像”指以模仿、比照等方法制成的人或物的形象,也包括光线经反射、折射而形成的与原物相同或相似的图景。如“画像”“录像”“人像”“塑像”“肖像”“摄像”等;“象”指自然界、人或物的形态、样子。如“表象”“形象”“气象”“景象”“意象”“印象”“假象”等。文字方面:“仿佛”不要写作“彷佛”语法方面的例子:Idon’thaveany./.Idon’thavenoneItisme./ItisI.尊重约定俗成的原则,因势利导。邮编、邮码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出其中的奥妙,形容非常奥妙。莫明其妙:没有人明白其中的奥妙。由莫名其妙衍化而来,现在意义有所分化。做,作:在抽象意义的词语、书面语色彩较重的词语,特别是成语里,多写成“作”,如“作罢”“
本文标题:语言学纲要第七章-语言的演变与分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25505 .html